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论坛 | 在线 | 企业
Sohu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性措施

NEWS.SOHU.COM  2003年10月30日18:30  人民网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创造的防治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同时,淤地坝在改善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条件、建设基本农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高效利用水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建国以来,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截至2002年底,已累计建成淤地坝11.3万座,其中骨干坝1480座,一些淤地坝系已初具规模;已淤成坝地450余万亩,保护川台地20余万亩,年增产粮食12亿公斤,配合其它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同时,形成了一整套成功的淤地坝建设、管理经验。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据分析论证,黄土高原地区可修建淤地坝33万多座,其中骨干坝6万多座。全面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步伐,是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必须采取技术、管理、政策等方面的有力措施,进一步提高淤地坝的建设速度、质量和运行效益,确保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和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今年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水利部汪恕诚部长在工作报告中将淤地坝建设列为2003年启动实施的全国水利建设的三大“亮点工程”之一,提出了到2010年,在黄土高原地区建设6万座淤地坝的宏伟目标。这是水利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采取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淤地坝建设对于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减少入黄泥沙,建设基本农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确保黄河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淤地坝的产生与发展

  “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的各级沟道中,以拦蓄泥沙洪水、淤地造田为目的而修建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按其作用与库容分,淤地坝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其中大型淤地坝也称骨干坝(或骨干工程),库容一般在50—100万立方米,在坝系中起拦截上游洪水泥沙,保护下游中小型淤地坝安全的作用。中型淤地坝库容一般在10—50万立方米,小型淤地坝库容在1—10万立方米。淤地坝最早出现在黄土高原地区,是该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与水土流失斗争中所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1.1 淤地坝的产生

  最早的淤地坝是自然形成的。明代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陕西子洲县裴家湾境内的黄土洼,因沟壑两岸山体自然滑塌,堵塞沟道,聚水拦泥形成所谓的“天然聚湫”,后经人工修整而形成高62m、集水面积2.72平方公里的淤地坝。该坝淤成的坝地现已达800多亩,而且土质肥沃,一直是当地人民群众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

  人工修筑淤地坝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山西省汾西县县志,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汾西县志》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涧河沟渠下湿处,淤漫成地易于收获高田,值旱可以抵租,向有勤民修筑。”当时的汾西县知县毛炯曾布告鼓励农民打坝淤地,提出“以能相度砌棱成地者为良民,不入升合租粮,给以印帖为永业。”于是“三载间给过各里砌筑成地孟复全三百余家。”从此,筑坝淤地在汾西县兴起。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该县已有坝地数千亩。到了清代,淤地坝已引起了官方的重视。据《续行水金鉴》卷十一记载,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陕西监察御史胡定在奏折中呈“黄河之沙多出自三门以上及山西中条山一代涧中,请令地方官于涧口筑坝堰,水发,沙滞涧中,渐为平壤,可种秋麦。”民国时期,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在其1922年所著《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一文中极力倡导在沟中筑坝淤地,防止沟壑扩展,减少入黄泥沙的治河方案。他指出:“皆谓沟洫可以容水,可以留淤,淤经渫取可以粪田,利农兼以利水,予深赞斯说。”又说:“治水之法,有以水库节水者,各国水事用之甚多。然用于黄河,则未见其当,以其挟沙太多,水库之容量减缩太速也。然若分散之为沟洫,则不啻亿千小水库,有其用而无其弊。且有粪田之利,何乐而不为也。”1945年,当时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在西安市荆峪沟流域修建了黄土高原地区第一座官方投资兴建的淤地坝。

  1.2 淤地坝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水利水保部门的总结、示范和推广,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以群众自发建坝为主,建设速度很快,大多为中小型淤地坝(库容在1—50万立方米),现有淤地坝主要为这一时期建设。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设计,所建的淤地坝标准低(多为“闷葫芦”坝),目前大多数已淤满,一遇暴雨洪水极易垮坝,需要进一步加固配套。

  第二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通过总结第一阶段淤地坝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淤地坝小多成群无骨干、易出现垮坝的问题,经过科学研究,在沟道适当位置增建了防洪标准较高的治沟骨干坝(库容在50万立方米以上),起到了拦截上游洪水、保护下游中小淤地坝安全生产的作用。有效提高了淤地坝的防洪标准,扭转了过去一遇较大洪水就造成连锁垮坝的被动局面,促进了淤地坝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阶段: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为进一步保证淤地坝的运行安全,充分发挥淤地坝的整体效益,在全面总结淤地坝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试验、研究,逐步探索形成了“以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建设沟道坝系”的淤地坝建设思路,使淤地坝建设步入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配套,大规模、高速度、高效益的发展新阶段。

  淤地坝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历史发展的产物,将随着人们对淤地坝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2 淤地坝的地位与作用

  长期的水土保持实践经验表明,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和改善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工程。“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这是黄土高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淤地坝作用的形象描述和高度概括。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是制约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淤地坝作为流域综合治理体系中的一道防线,与其他水保措施相结合,通过其“拦”、“蓄”、“淤”的功能,既能将洪水泥沙就地拦蓄,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形成坝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使荒沟变成了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从而有效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和干旱缺水这两大难题。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淤地坝被当地群众形象地比做流域下游的“保护神”,解决温饱的“粮食囤”,开发荒沟、改善生态环境的“奠基石”,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拦泥保土,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

  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修建于沟道中的淤地坝,从源头上拦截、封堵了泥沙向下游输送的通道,不但能够抬高侵蚀基准面,稳定沟床,制止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和沟头前进,减轻沟道侵蚀,而且能够拦蓄坡面汇入沟道的泥沙。

  据有关调查资料,在无定河流域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通过淤地坝建设,面积3平方公里-5平方公里的沟道基本实现川台化,平均比降从3.5%左右降为0.65%左右。大型淤地坝每淤一亩坝地平均可拦泥8000吨,中型淤地坝平均拦泥6000吨,小型淤地坝平均拦泥3000吨。由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组成的坝系拦泥效益更为显著,如内蒙古准格尔旗的西黑岱小流域(面积32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38座,形成了较完善的沟道坝系,已累计拦泥645万吨,实现了泥沙不出沟。陕西横山县赵石畔流域(面积60.68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45座(其中骨干坝8座),总库容2982.5万立方米,已累计拦泥2039万吨。

  据有关水沙变化研究成果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左右,其中库坝工程减沙占66%;黄土高原地区现有的11万多座淤地坝已累计拦泥210亿立方米,为减少入黄泥沙、确保黄河下游安澜做出了巨大贡献。

  2.2 淤地造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

  坝地主要是由山坡表土随坡面径流汇入沟道淤积而成,水分充足,土地肥沃,易于耕作,而且抗干旱能力强,农业增产作用与效益十分显著。

  据实测资料,新淤坝地土壤养分一般高于坡耕地28%-36%,土壤含水量高于坡耕地86%。现有的淤地坝已淤地30多万平方公里,坝地平均亩产量300-400公斤,高的达900公斤,是坡耕地的6-10倍。据陕西省有关部门对子洲、绥德两县调查,坝地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6.8%和4.8%,所产粮食占总产量的27.8%和30%。山西省汾西县康和沟流域,坝地面积占流域总耕地面积的28%,而粮食总产却占该流域粮食总产量的65%。特别是在大旱的情况下,坝地抗灾效果更加显著。1995年陕西省遭遇特大干旱,榆林市横山县赵石畔流域坝地亩产均在300公斤以上,而坡耕地亩产仅10公斤。内蒙古准格尔旗川掌沟流域,通过建设淤地坝,大力发展坝地,粮食产量由1981年的81.9万公斤,提高到1989年的147.4万公斤,增长了55.5%。

  2.3 促进水资源利用,解决了农民生活生产用水问题

  淤地坝运行前期能够有效蓄积、利用地表径流,作为水源工程或小水库使用,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对解决水资源缺乏地区的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调查,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成的淤地坝,缓解了100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同时,利用骨干坝前期蓄水发展灌溉面积8万亩。甘肃环县七里沟坝系平均每年提供有效水资源160多万立方米,并解决了附近厂矿企业和4个行政村7000多头(只)牲畜的用水问题。“十年九旱”的定西县花岔流域,多年靠窖水和在几十里外人担畜驮解决人畜饮水。通过坝系建设,不仅彻底解决了水荒,而且每年还向流域外调水50多万立方米,发展灌溉面积2000亩。陕西绥德韭园沟小流域由于建成了完善的坝系,沟道常流水比以前增加两倍以上,基本解决了附近村庄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淤地坝前期蓄水也为发展养殖业创造了条件。如宁夏西吉县利用淤地坝蓄水养殖鲤鱼,单产达160公斤/平方米。

  2.4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坝地良好的水肥条件使作物高产稳产,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调整产业结构奠定了基础,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使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经济结构,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并举,多种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

  内蒙古清水河县范四窑流域,过去“靠天种庄园,雨大冲良田,天旱难种田,生活犯熬煎”,通过开展小流域淤地坝系建设,带动了农、林、牧、副各业的发展,2001年人均纯收入达1970元,群众生活达到了小康。甘肃定西县道回沟流域,利用8座治沟骨干坝发展水浇地500亩,建成温室10个,蔬菜大棚4个和1座年加工1万公斤的马铃薯粉厂。目前,黄土高原区已涌现出了一大批“沟里坝连坝,山上林草旺,家家有牛羊,户户有余粮”的村庄,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

  2.5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巩固了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改善了生态环境

  淤地坝建设,增加了条件较好的坝地基本农田,使农民由过去的广种薄收改为少种高产多收,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巩固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促进了大面积植被恢复。

  由于坝地条件好、产量高,投入产出比远远高于坡耕地,农民种坝地的效益大大高于种坡地,劳动强度也大幅度降低,促使农民自觉地退出坡地的耕种,促进了退耕还林。一般情况下,1亩坝地可促进6—10亩的坡地退耕。

  陕西清涧老舍古流域,大力发展淤地坝后,人均基本农田2.7亩,人均产粮415公斤,退耕3万亩,占原耕地面积的43.9%。农耕地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也由48.9%降为28.3%,林、牧业用地由占总土地面积的11%提高到56.4%,土地生产利用率也由50.9%提高到84.7%。绥德县王茂庄小流域,有坝地400亩,在人口增加、大量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粮食播种面积缩小的情况下,粮食总产稳定增加,耕地面积由占总面积的57%下降到28%,林地面积由3%上升到45%,草地面积由3%上升到7%。实现了人均林地36亩,草地5亩,粮食超千斤。

  2.6 防洪减灾,保护了下游安全

  以小流域为单元,淤地坝通过坝系建设,大、中、小结合,骨干坝控制,层层拦截,具有较强的削峰、滞洪能力和上拦下保的作用,能有效地防止洪水泥沙对沟道下游造成的危害。

  1989年7月21日,内蒙古准格尔旗的川掌沟发生150年一遇的洪水,坝系工程拦蓄洪水593万立方米,缓洪514万立方米,削减洪量89.7%,保证了下游坝地、生产生活设施的安全。而附近没有形成坝系的小流域,降雨仅100毫米左右,就冲毁谷坊361座、淤地坝28座、坝地206.7平方公里和河滩地213.3平方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0多万元。

  甘肃省庆阳县崭山湾淤地坝建成以后,下游80户群众财产有了安全保障,道路畅通,40平方公里川台地得到保护,仅该坝保护的川台地年人均纯收入就达1680元。使烂泥沟变成了“聚宝盆”。

  2.7 以坝代桥,改善了交通条件

  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是制约当地脱贫致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淤地坝的建成,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改善了黄土高原地区的交通条件,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据调查统计,黄土高原地区坝路结合的淤地坝占20%,相当于建设2万余座乡村公路桥。如山西汾阳至宁夏银川公路的陕西靖边县青阳岔路段,有八处以淤地坝坝顶代替桥梁,内蒙古准格尔旗至东胜市的公路,也有许多路段是以坝代桥,节省了大量建桥费用。甘肃省定西县90%以上的淤地坝被作为重要的交通道路的组成部分。

  3 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建设成效与经验

  3.1 建设成效

  截至2002年底,黄河流域已累计建成淤地坝11.35万座,其中骨干坝1480座,总控制面积10041平方公里,总库容15.15亿立方米,其中拦泥库容8.48亿立方米。“八五”期间规划的14条坝系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建成的内蒙古准格尔旗川掌沟、甘肃省定西县花岔等小流域坝系,为沟道坝系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现有淤地坝已淤成坝地450余万亩,保护川台地20余万亩,年增产粮食12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50多亿元,促使1000多万人口实现了脱贫,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在防洪、拦泥、淤地、灌溉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综合效益。

  3.2 基本经验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已形成了一整套较成功的经验。

  3.2.1 按坝系实施是淤地坝建设的必由之路

  坝系是在小流域中,为了提高淤地坝的整体防洪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拦沙、蓄水、淤地等综合效益,将骨干坝与中小型淤地坝合理布设而形成的沟道工程体系。

  “九五”以来,按照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原则,在不同省(区)、不同支流、不同类型区建成了一批典型小流域坝系,取得了巨大成效,起到了很好的样板示范作用。宁夏自治区从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注重坝系建设,建成了西吉县葫芦河上游、盐池县青山内陆闭流区、隆德县渝河流域以及同心县长沙河流域等一批小流域坝系。在这些坝系中形成了有拦有蓄,上拦下蓄,拦、蓄、用结合的工程体系,有力地加快了沟道治理的步伐。山西省汾西县康和沟流域,针对原有坝系中控制性工程少、坝系整体防洪能力低、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加大了骨干坝的建设力度,先后兴建了5座骨干坝,使流域内的洪水泥沙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和利用。截至2000年底,流域内已淤成坝地570亩,保收率达80%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成为坝系农业建设的典型。

  3.2.2 认真做好前期工作是工程建设的基础

  近十五年来,作为流域水土保持主管部门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及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根据不同时期淤地坝建设的需要,在工程建设中注重前期工作,先后组织编制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建设规划》、《黄河中游水土保持骨干坝规划》、《窟野河、秃尾河、孤山川流域水土保持骨干坝规划》、《十里长川流域水土保持骨干坝规划》等黄土高原地区、各大支流、重点小流域淤地坝系规划50多项。并围绕规划目标,开展了大量的项目前期立项和储备工作,根据不同类型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为开展大规模的淤地坝建设奠定了基础。

  随着淤地坝建设的发展,流域各省(区)也普遍重视和加强了前期工作。青海省目前已完成海东地区六县14条坝系的规划,为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做好了项目储备。甘肃省在前期工作中抓住坝址选择这个关键环节,对申报列项的工程逐一进行实地踏勘选址,做到了“坝坝到位”和工程设计的优化合理。陕西省在20世纪九十年代,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次淤地坝调研,基本摸清了全省淤地坝的现状、效益、问题,组织编制了《陕西省淤地坝建设规划》。2002年,又组织开展了8条流域淤地坝系的专题调研工作;配合陕北水保生态大示范区启动实施,编制了《陕北大示范区淤地坝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全省开展大规模的淤地坝系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3.2.3 加强组织领导,是促进淤地坝顺利建设与运行的关键

  淤地坝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黄土高原各地政府及业务部门统一认识,强化领导,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把淤地坝建设作为山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

  山西省在建设的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了奖惩制度,对组织领导责任及责任人进行公示,强化了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为淤地坝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甘肃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特别是汛期,逐级负责,对各自辖区的骨干坝和淤地坝进行全面普查,逐坝落实防汛预案,确保了工程安全。陕西省在调研、总结陕北淤地坝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变观念、制定政策、形式多样、重点突破、抓点带面、全面推进、加强领导、密切协作”的淤地坝建设指导思想,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不断加大淤地坝的建管力度。

  3.2.4 明晰产权,完善管护机制,是工程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以骨干坝和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采取租赁、承包、拍卖等多种形式,有期限地出让工程使用权和放开工程建设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工程建设经营,促进了淤地坝建设的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

  陕西省目前共有1.7万座淤地坝出让了经营权,使约1万座坝得到了加固维修,不仅较好地发挥了工程效益,而且筹集了4000万元工程建设资金。陕西延川县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按照“建一座坝、治一条沟、控制一方水土”的思路,落实了管护责任,回收转让资金760万元,又新建淤地坝33座、加固937座,走出了一条淤地坝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山西省五寨县积极推行坝地的使用权改革,将新上洪河流域坝系工程40%的坝地划给县水保局经营,60%由乡村经营,使用权50年不变。河南省灵宝市实行了骨干坝的股份制管护形式,为当地淤地坝建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2.5 积极推行“三项制度”,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有效措施

  实行基本建设“三项制度”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需要。骨干坝作为国家基建项目,自1999年全面实施工程监理制以来,工程优良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一些省(区)在项目招标投标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河南省巩义市民权、陕县石疙塔等骨干坝,在工程建设中均实行了招标投标制,增加了工程建设的“透明度”,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2002年,山西省对全省所有的大型淤地坝工程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实行招投标制,公开优选施工队伍,有效地杜绝了施工承包中的“人情工程”、“关系工程”,提高了工程施工质量。

  4 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发展前景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要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和退耕还林的一项重要措施,得到了国家空前的重视。无论从当地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来看,还是从黄土高原地区丰富的建坝资源来看,淤地坝建设的前景十分广阔。

  4.1 发展规模

  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50%左右,尤其是多沙粗沙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40%-60%。沟长大于0.5公里的沟道27万多条,仅在黄河中游河龙区间12.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大小沟道8万多条,一般都有建坝条件,而且目前绝大部分沟道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坝系,建坝资源极为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为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据分析论证,黄土高原地区共可修建淤地坝33万多座,其中骨干坝6万多座。根据《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到2020年,黄土高原将新发展淤地坝16.3万座,其中骨干坝3万座。这些淤地坝工程建成后,将在黄土高原地区形成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土保持骨干坝为骨架,中、小淤地坝相配套,拦、排、蓄相结合的完整的沟道坝系,将产生巨大的规模效益。

  4.2 产生的效益

  4.2.1 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根本措施

  据初步测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系基本完善后(到2020年),可形成拦泥能力400亿吨,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7亿吨,加上其它水土保持措施,解决下游河道的淤积,实现“河床不抬高”,确保黄河安澜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解决黄河的面源污染和水源涵养问题,为小浪底、三门峡等干流枢纽工程持续发挥效益赢得更长的时间。

  4.2.2 可以巩固和扩大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现山川秀美

  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的结合点。淤地坝的建设,为山区农民群众提供了高产稳产的耕地资源,实现了少种多收,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和持续增产的能力,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调动了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为大面积“封山绿化”、实施封育保护,实现“粮油下川,林草上山”提供了可靠保障,确保退耕还林还草“退得下、稳得住、不返弹、群众能致富”。

  4.2.3 可以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系基本形成后,将新增坝地750多万亩,加上已有坝地,将达到1200万亩以上,将形成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按每亩增产粮食200公斤计算,就可增产粮食15亿公斤,将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坝地的优越条件和高产出,为山区农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使广大农民群众从长期形成的“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和传统的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逐渐走向科学种田,少种、精种多收,农林牧副渔各业并举,种养加结合的脱贫致富的路子。淤地坝使荒沟川台化,把广大山区农民从千百年来翻山越岭、人背驴驮的劳作方式中解放出来,替代的是先进的耕作方式,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以转向第三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淤地坝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坝路结合,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山区商品流通和农民群众与外界交往的纽带。

  4.2.4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单在多沙粗沙区修建2万座控制性骨干坝工程,仅水泥就需要近100万吨,劳动力上百万个,还需要大量机械,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商品市场。不但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拉动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的发展。

  4.3 有利条件

  开展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的淤地坝建设,具备诸多有利条件。

  4.3.1 地方政府重视,群众要求迫切

  多年来,地方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淤地坝建设,组织、发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坚持不懈地大搞淤地坝建设;制定颁发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办法制度,为淤地坝的建设和安全运用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与制度保证。淤地坝改变了农业基本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被群众比喻为"命根子"、"粮屯子"、"钱袋子",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加快淤地坝建设的呼声强烈,热情空前高涨。

  4.3.2 建坝技术成熟,经验丰富

  经过长期的建设实践和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建坝经验,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淤地坝建设技术规程、规范,淤地坝CAD辅助设计技术、水坠筑坝等先进的筑坝技术、“3S”技术应用等成果的研究和推广,解决了淤地坝规划、设计和施工中的技术难题。特别是自1986年开展以治沟骨干工程(骨干坝)为主体的坝系建设以来,进一步探索出了淤地坝大、中、小联合运用的成功模式,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的技术不断完善,一些典型的沟道坝系雏形已经形成,为大规模开展淤地坝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通过积极推行承包、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明晰了责、权、利,调动了群众参与建坝、管坝、使用坝地的积极性。如延安市宝塔区姚店镇胡家沟村通过各种形式集资56万元,一年就修建淤地坝和谷坊49座,淤地480亩,使流域内人均基本农田增加了1亩以上。

  几十年的生产实践,形成了一批技术力量较强的淤地坝勘测设计队伍,使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立项、审批,施工、验收到管理、运行,基本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培养、锻炼了行业数千名业务技术骨干,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筑坝经验的农民技术员,成为淤地坝建设的生力军。

  4.3.3 淤地坝建设经济可行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成淤地坝的调查分析,淤地坝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仅拦蓄泥沙一项,效益就十分显著。据调查,在黄河下游河床清淤1立方米泥沙,需投资十几元,而在上中游,淤地坝每拦1立方米泥沙,所需投资仅2元左右。同时,淤地坝淤出的大量坝地,土质肥沃,连年丰收,是当地人民群众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是一项一举多得的重大举措。

  4.3.4 筑坝材料和劳动力资源丰富

  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黄土广泛分布,具有质地均匀、结构疏松、透水性强、易崩解、脱水固结快等特点,是良好的筑坝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农村联产承包制的全面推行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深入落实,为淤地坝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市场。

  综上所述,开展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淤地坝系建设,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可行,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和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4.4 需要解决的问题

  4.4.1 淤地坝建设对黄河下游水资源的影响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建设在取得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对黄河下游水资源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新增坝地增加用水和蒸发渗漏损失,坝控区群众生产、生活,以及生态建设也将增加用水量;另一方面,淤地坝建成后,将减少入黄泥沙,相应地减少黄河下游冲沙用水量。因此,尽管淤地坝建设减少的入黄水资源量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所必须的用水,而且淤地坝建设对黄河下游水资源的影响不大,但也应加强淤地坝建设的水资源有效调配,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尽可能为黄河下游提供更多的水资源,为“黄河不断流”做出贡献。

  4.4.2 工程的防汛工作须得到高度重视

  按照《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将建设16.3万座淤地坝,其中库容50万方以上的骨干坝就达3万座,坝控面积14万平方公里。尽管单坝库容不大,但由于总量巨大,防汛的形势也比较严峻。如果不慎,就会影响预期目标的实现。这样,必然对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监理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要将淤地坝的防汛工作纳入地方防汛管理体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落实责任。

  4.4.3 淤地坝建设与运行管理亟待加强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的目标主要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和减少入黄泥沙,属社会公益性的事业。由于工程建设范围跨黄河上中游七个省(区),涉及39条入黄支流(片),各地条件千差万别,对项目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要求必然很高,否则,淤地坝建设的巨大成效将难以实现。从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管理现状看,尽管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设管理体系和办法,各地在运行管理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面对如此繁重的建设任务,要保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必须按照国家公益性基本建设项目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

  4.4.4 坝系建设的理论和建坝关键技术仍需完善

  50多年来,虽然在淤地坝优化坝系、坝系相对稳定试验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截至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在沟道重力侵蚀研究,布坝密度、规模、建坝时序以及坝系配置等方面,还有不少技术问题急待研究解决。如:坝系相对稳定指标的量化大小、相对稳定的形成条件、到达相对稳定的年限及坝系相对稳定计算方法,沟道流域水沙机理研究,坝系关键技术研究,砒砂岩筑坝技术研究(包括施工技术、最优断面的研究)及淤地坝监测技术研究等。通过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为淤地坝系建设提供理论、技术支撑,促进淤地坝系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5 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5.1 全面搞好淤地坝建设规划,将淤地坝建设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加大投入力度

  搞好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的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重点搞好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大、中、小型淤地坝结合的沟道坝系建设规划,保证淤地坝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实施。

  国家要将淤地坝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和黄河防洪体系的重点基础工程,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特别要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沟道坝系建设纳入黄河防洪保安体系当中。安排专项资金,在投资上给予倾斜,加大投资力度,建立稳定的投资渠道。

  5.2 加大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和《关于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0]20号文件精神,为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充分调动群众、集体、企业及社会各界投入淤地坝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国家投资为主建成的大中型淤地坝,淤成的坝地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坝地的使用权,可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出让。社会团体、企业及各界自筹资金进行淤地坝开发与建设,所获得的利润享受国家对西部生态建设的优惠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减免所得税。对新淤成的坝地,在一定的时期内,免征农业税。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建设淤地坝,并给予国家政策性贴息贷款和优惠贷款,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政策,淤地坝所有权或使用权可依法继承和转让。在开展淤地坝建设的同时,延续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建设等其它项目的有关优惠政策不变。

  5.3 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分级建设,行业管理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将淤地坝建设作为改变当地经济面貌和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把淤地坝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确保地方配套资金和群众投入的落实。

  根据淤地坝的规模、功能,实行分级投资建设。骨干坝(库容在50万立方米以上)因其投资大、技术性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由国家出资建设;中型淤地坝(库容在10—50万立方米)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建设;小型淤地坝(库容在1—10万立方米)以地方和受益区群众建设为主,国家给予适当补助。

  实行淤地坝建设的行业管理,水利水土保持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淤地坝的规划设计、立项、施工和验收。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要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淤地坝建设。大中型淤地坝建设要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的持久发挥。

  5.4 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含量

  大力推广快速实用的筑坝施工技术,引进新设备、新采料、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淤地坝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

  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广大专家和科技人员的作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针对淤地坝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难题,进行科研攻关。重点开展坝系相对稳定研究,为科学确定建坝密度、优化规划和建坝顺序等提供理论依据;开展生态型和节水型淤地坝的结构设计研究及各种过水土坝的新技术的研究,建设生态型和节水型淤地坝;研究和推广坝地高效利用技术,提高坝地的利用率;开展淤地坝大示范区建设的研究,全面提升淤地坝系在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中的作用和效益;开展用户参与式淤地坝建设和管理机制的研究,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确保淤地坝系长期发挥效益。

  加强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规划、勘测设计、施工以及立项审批、竣工验收的质量。

  建立淤地坝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利用“3S”等新技术进行淤地坝监测评价,开展淤地坝建设监测与效益评价技术研究,为淤地坝建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5 强化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责任

  落实地方政府淤地坝工程管理目标责任,强化淤地坝工程管理,特别要加强对已建成的淤地坝工程的管护工作,从而保证淤地坝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效益的正常发挥。各省(区)政府要制定淤地坝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地(市)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县级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为淤地坝的建设和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政策和制度保证。

  骨干坝实行“谁受益、谁管护”,建立管护制度,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县、乡、村、个人,确保工程的正常运行。中小型淤地坝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采取承包、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鼓励个人、集体投入淤地坝建设与管护。同时,大力推行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建立健全责、权、利统一,多元化的良性投入与运行管护机制,逐步实现“以坝养坝,以坝护坝”的良性发展格局。

  5.6 搞好协调配合

  各级政府要围绕淤地坝建设,按照相关生态建设规划和淤地坝专项建设规划,搞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淤地坝建设要与退耕还林、农村能源、生态移民等生态工程相协调,通过淤地坝建设,加快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淤地坝和生态建设的整体效益。

  通过以上措施,确保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和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来源:人民网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字: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 相关连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元/条)
短信内容:
署    名  
手    机  
密    码  
 
三重奖励,百分百中奖!!

精彩相册[男][女]
活力社员[男][女]
魅力情人[男][女]
美女 天若有情
帅哥 不帅照脸踢
·和弦铃声:
原来的我 挥着翅膀的女孩
·疯狂音效:
On…个头啊 翠花,接电话…
订阅任何彩信服务
三天内退订不收费!!!

三重奖励,百分百中奖!
·找老乡尽在激情老乡会
·攒魔法袜子拿圣诞礼物
搜狐彩信最新推荐
·[] 眉飞色舞
·[] 厉鬼再现
热门词:圣诞 林忆莲
精彩订阅
新闻资讯
美国正式宣布萨达姆已被捕!

订阅 焦点新闻,跟踪萨达姆被捕全程



搜狐商城
·影视|中毒(终结骗)
·影视|赤裸的艺术
·音乐|莫文蔚《X》
·书籍|唐僧情史
·书籍|1元图书特卖场
·书籍|天不亮就分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