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u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
天津市西青区王兰庄村党支部书记郭宝印侧记

NEWS.SOHU.COM  2003年10月30日13:51  科技日报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在天津市中南部津淄公路西侧有一个现代化的建筑小区,一栋栋欧式楼房,一片片绿色的草坪,清澈的河水,美丽的花坛,各种休闲娱乐配套设施,把这里装点得如诗如画。这就是天津西青区王兰庄村民生活居住的地方。在这里,每一户村民都有一套135平方米的住房,而且暖气、电话、宽带网等样样俱全,村民们尽情享受着现代化的服务。在这里,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多亏了他们的村党支部书记———郭宝印。

  “豁上我这100多斤,也要挖掉这穷根儿”

  25年前的王兰庄,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人口1400人,人均土地0.5亩,工分值只有一毛三分钱。由于穷,人心散,秩序乱,大家都说,在王兰庄当书记,就好像跳进了火坑,太难了!1978年1月,时年22岁的郭宝印做了这个全区最不好当的村官。

  父亲劝他不要往火坑里跳。母亲心疼儿子也百般阻拦。郭宝印心想:“我是王兰庄的娃娃,更是个共产党员,一定要为王兰庄的父老乡亲干点事儿。他背着父母卷起铺盖卷儿,搬进了破旧的大队部,一住就是3年。

  郭宝印认为,王兰庄的病根就是一个“穷”字。他暗下决心:“豁上我这100多斤,也要挖掉这穷根儿,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上任第二天,他就立下了军令状:“在我的任期内要解决村民的烧柴问题、修好村路、让工分值翻一番,干不成这三件事,我自动下台。”

  人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对记者说,那时宝印仗着年轻,没黑没白天地干,工作量超过了常人好几倍。白天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修村路、兴水利、搞劳务、跑运输。晚上他挨家挨户走访,向老干部、老党员请教,请村里的能人出点子。在他的带领下,他承诺的三件事很快就变成了现实,乡亲们从宝印身上看到了希望,人气聚到了一起。

  “玩命也要将村办企业搞上去”

  “王兰庄人多地少,光从土坷垃里刨食,刨不出金娃娃”郭宝印和支部一班人反复商讨,一致认为,王兰庄要想致富,就得办企业。为此,他说:“玩命也要将村办企业搞上去。”

  郭宝印上任后兴办的第一个企业是小型拔丝厂。虽说这个厂投资只有十几万元,可那时对王兰庄人来说却是一个大数目。为了筹钱,郭宝印每天走村串巷,历尽了千辛万苦。有了钱,购置了设备,办了厂,可忙了好几个月,一出产品却不合格,这下子把郭宝印急坏了。他骑着自行车去找国营企业求教,可人家根本看不起他,将他拒之门外。听说几十里之外的小年庄有个拔丝厂,他没顾上吃饭又赶着去求教。路上急火攻心,又遇风寒,一会儿工夫,浑身上下肿成大面包,眼睛眯成一条线,痛痒钻心。恰好路上遇到舅母,死拉硬拽把他送进卫生院,打了针,没等红肿消退,他就跑了。几经周折,一家企业的老技术员被他的精神感动了,帮着他们解决了拔丝的质量问题。

  在郭宝印一手操持下,拔丝厂获得了成功,迈出了村办企业第一步。而后的王兰庄村先后建成了25家企业,涉足化工、制药、橡胶、塑管四大行业。村民们都说,这些企业就好似宝印的孩子,都是他一手带大的,每一个都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如今的王兰庄不但有了自己的工厂,建起了商贸城,而且还形成了具有多项载体功能的津兰商贸街,实现了二、三产业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到2002年底,全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3.8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5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800元。

  “站得直,办事公道,守得住正气,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

  郭宝印当村书记25年,始终不渝遵守着这样的诺言“清正廉洁,办事公道”。他常说:“干部是一面镜子,群众是杆秤。只有做得正,站得直,办事公道,守得住正气,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

  郭宝印刚当支书不久,由于国家占地,上级给了王兰庄部分“转工”指标。那个年代得到这个指标就意味着有了稳定和体面的工作,人们争得很厉害,纷纷找到郭宝印走后门。他与支部一班人反复研究后,作出这样的决定,除复员军人优先享受名额外,一律抓阄儿分配指标。

  2001年,村里盖新楼房,每户135平方米。分房时,有人提议,论资历、论贡献,郭宝印都应住一套最好的,可他硬是不同意。结果全村人抓阄儿,定房号,他抓了个一楼。

  村民们说,郭宝印做的每一件事都对得起咱老百姓,唯有对不住的就是他的家人。在村党支部、村委会和集团公司3套班子中,他没安排一位自己的直系亲属,连他妻子也一直在村里条件最差、收入最少的胶鞋厂上班。

  村民们说,“有郭宝印这样的村官是我们的福分!”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 给编辑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