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Sohu首页 > 新闻频道 > 视线大本营 > news评论中心
马少华:进步是否需要“花费”这么多生命

NEWS.SOHU.COM  2003年12月15日07:43  搜狐星空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作为搜狐星空2003接近年终的一个专题,《 从460个“孙志刚”看中国之走向》的结构和其所提供的材料,似乎向我暗示着一种关系,那就是:2003年中国收获的进步与一些个体生命的消失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实际上,我们许多人可能在潜意识里已经接受这种关联了。可是当这种关联被潘多拉的一篇时评明确触及了的时候,还是在我们这个关心时评的圈子里引起了激烈的争议。

  潘多拉的文章叫作《他们也是“烈士” 》,从在南京为拆迁自焚的居民翁彪,说到在收容站被殴打致死的湖北大学生孙志刚,他认为,他们都是“以个人的牺牲推动一个地方或整个国家在某个方面的进步”。

  作为搜狐举办的首届时评佳作评选的一个评委, 我曾经认为“作者的价值判断是独特、鲜明的,也是大胆、有力的。这样的价值判断,有深远的历史眼光,有细密的现实观察。可以说是时评作品中的佳作。”并推荐为一等奖。但是这篇文章和我的评价都受到了网友们的质疑。

  有网友“光明在黑暗”评论说:“翁彪属于典型的恐怖主义行为——我们不能因为他的初衷具有正义性而给予理性的认同,我们是可以从公民维权无门、官逼民反的角度来肯定,可是,毕竟,今天的中国已经受到自由主义的启蒙,我们的观念不可以还停留在过去,盘多拉的评论很尖锐,但是,包含着改良主义者十分警惕的革命激情的危险,如果把这样的文章评为一等奖,我有理由建议评委马先生重温自由主义的原则。孙志刚也不可能是烈士,他的死亡,不是主动反抗的结果,而是被动的,他只是制度的牺牲者而非反抗者——至少至今没有证据证明他是反抗者。”

  另有网友“我是老杨”认为:“媒体与作者可以为当事人鸣不平,控诉制度的不公平与黑暗,但绝对不能鼓动暴力,不能提倡自焚这种行为,不能鼓励以自杀来与不公平进行抗争,此文显然与现代文明及价值观背道而驰。”

  斑竹赵牧则认为:“‘不死几个人总是解决不了问题’,这是中国的现实。本文的烈士是比喻意义的,是意在说明中国的现实,而且文末也表明并不赞同效仿。但他们确实有为每一个免遭恐惧的自由而死的那层意思,能让中国人认识到这一点,而不是仅仅庆幸自己的幸免,唤取在道德上有承认这一点的勇气,还是有价值的。”

  这篇文章和这种争议是有价值的,它们触及和唤醒了我未曾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在我们大家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的时候,怎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影响了这个结果的——逝去的生命?他们的死去是必须的吗?

  潘多拉作出的是一个价值判断。他的演绎逻辑如下:凡是为社会的进步而付出生命的都是烈士(当然这不是《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的标准);翁彪、孙志刚的死,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社会进步的结果;所以,他们是烈士。应该说,这个价值判断在2003年的历史中确有事实判断的基础——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而否定这种价值判断的,是另外一种价值判断,就是希望我们这个已经革命过了和动荡过了的国家更平和地进步,而少一些冲突和暴力,少一些生命的流逝。价值判断的相互冲突是很正常的。

  我的价值判断,分两个条件来说:

  第一,古今中外,任何以革命的形式推动历史进步的过程,都避免不了“生命的成本”,甚至千万人头落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价值更不能否定,尽管有些“命”,从事后去看,可能是不必去“革”的。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处于历史中的人。虽然黑格尔把历史的进步归为理性的展开过程,但他描述的历史进步,仍然需要人的热情注入。而这种历史热情,是需要人血来加温的。中国革命、俄国革命、法国革命,皆如此,尽管我们事后更羡慕那不死人的英伦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人性”的问题,而不是“理性”问题;是事实问题,而不是“主义”问题。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主题歌词有一句:“为你洒热血,为你抛头颅,一壶烈酒,就是一部史书”,作为对一种价值的张扬,我当时听着确实感到别扭;但作为事实描述,我得承认,历史可能就是这样的。

  第二,在和平时期,在国家已经走在进步的道路上的时期,进步的“或早或晚”必将来到的特征更加明显。在这种条件下,我在价值上明确否定以任何生命支付任何进步的成本。别人也不能把“他”当作成本。在这一点上,康德的命题居于首位:“人是目的”——当然是指活着的人。我们不能互相视为工具,也不能相互视为“进步的成本”。我们当然不能认为有些人的死是”值得“的,哪怕他换来了更多的享受的进步。

  基于这种判断,我认为,翁彪的死亡当然是不必要的,没有人需要翁彪去死,没有人有理由提出这样的要求。换句话说,即使他自己和我们大家都住不上房,都在拆迁中受到不公平,也比他一个人的死亡要好。他的死就像任何一种处于绝望中的人的死亡一样,没有什么必要和不必要的问题,更不能作积极的价值判断。但是,以这种没有必要的极端形式表现的绝望,确实比其他形式更触动人心——正因为他是不必要的。这就是事实与价值的悖论。潘多拉触及和我们大家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悖论。我们只是站在这个悖论的不同的侧面,却不能改变这个悖论。

  孙志刚的问题更简单一些。这个孙志刚和在这一年里另外460个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屈死的人一样,当然不是“进步的成本”,而是“不进步的成本”。看到这样以人的生命作为成本的“不进步”,我们才有进步的迫切感。有人说,孙志刚案促进恶法废除;在搜狐网主办的“2003年推动中国进步十大事件”评选中,孙志刚案的投票遥遥领先。这都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关联性的认识。但是,这种关联性不足以否定:在事实判断上,孙志刚不是为这样的进步而死的;在价值判断上,我们也不能认为孙志刚或者任何人应该为这样的进步而死。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进步可能是以冲突的形式展现的,也可能是潜移默化的。2003年我们看到的进步,更多地具有一种事件性冲突的色彩,至少是在冲突性的事件中得到展现,引起关注的。这增强了进步的感染力和直观的效果。但是,这也可能使我们迷信冲突的效力。

  

转自搜狐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中国艾滋病二十年
·北京的哥 不再侃政治
·房产暴利 有道理?
·白衣天使为何与狼共舞?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 相关连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元/条)
短信内容:
署    名  
手    机  
密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