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家科技计划为“三农”提供科技支撑 |
 |
 |
| NEWS.SOHU.COM 2004年03月04日17:33 人民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人民网北京3月4日电 记者陶世安报道:在科技部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秘书长、新闻发言人石定环谈到,2003年,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从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需要和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标出发,在农业原始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攻克了一批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高技术产业开发带动性强、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及配套技术,开发了一批农业高科技产品,建设了一批农业高科技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培育了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集团,形成了一批新兴农业高科技产业,初步建立了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促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三增”目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培育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大幅度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为加快构建我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体系,实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国家863计划于2003年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专项。该专项以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战略目标,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数字农业重大技术、重大系统、重大产品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技术体系,促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通过863计划的实施,2003年有近600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100个以上获得国家新品种保护,推广面积达4亿亩;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的第二期目标(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800公斤)基本实现,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攻关计划“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及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中,主要农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集成优化了一批优质高效栽培模式及建立了农业标准化技术体系;“新农药创制研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在我国新农药创制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完成了一个创制农药品种(氟吗啉)的产业化,实现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品种产业化的零的突破,并获得了中国、美国及欧洲等多国专利。
重大专项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行走式灌溉技术和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其中膜下滴灌技术比常规灌溉技术省水50%,增产20%。这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农民收入,走水资源耗费少、经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来源:人民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