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志国:食品企业70%不正规 食品安全亟待加强 |
 |
 |
| NEWS.SOHU.COM 2004年03月08日14:18 人民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食品安全不容乐观。”全国人大代表、青啤公司总裁金志国忧心忡忡地说。”
“国家质检总局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抽查的2000多种食品中,平均抽样合格率为82.1%,其中小型企业的食品平均抽样合格率仅为76.2%。2001年至2003年的专项调查发现,全国共有10.6万多家企业生产大米、小麦粉、肉制品、饮料、罐头等15大类食品,其中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企业,超过10%的企业无营业执照,五分之一无标生产,三分之二不具备食品检验能力,近一半食品出厂不检验,四分之一对进厂原材料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把关,60%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难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金志国代表一口气说出了食品业的现状。
他介绍,从欧洲的疯牛病、二恶英、口蹄疫、转基因产品到亚洲的禽流感,从毒粉丝、毒酱油、毒大米到冠生园月饼、金华火腿,无不触目惊心。此外还有长期以来危害消费者的注水肉、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面粉增白剂超标等,形成了一条在食品领域流行的“毒流”。
黄瓜没有了过去的清香,西红柿失去了往日的甜美,大棚蔬菜和反季节果蔬繁荣了市场,但因生长期短,营养和口感会有损失。有的农民为抢销售期,大量使用化肥、激素、农药,导致农产品超常生长。技术提高了农产品产量、改变了农产品的味道,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任何科技都是双刃剑,滥用就会污染食品,而目前食品安全这一问题在我国已成为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当前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因素主要有:
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生产经营方式分散,质量监管乏力;公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行业协会缺位;法规体系缺乏完整性、协调性和严密性;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成为安全瓶颈;控制措施落后,等等,这些都是制约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00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食品安全决议》,制定了全球食品安全战略,将食品安全列为公共卫生的优先领域,并要求成员国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最大程度地减少食品对公众健康的威胁。据此,许多国家采取行动,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为确保我国食品安全,形成系统的安全保障,建议如下:
一要立法。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制体系,尽快形成法律、法规、规章、规划和标准相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制体系,对于违反食品安全法律的单位或个人要予以严惩。
二要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市场认证体系,制订完善安全检测监督抽查以及市场准入制度,加强食品安全职能管理部门的建设。重点应建立以诸如HACCP等预防手段为基础的食品安全体系,并积极探索制定市场分级管理办法。
三要规范。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将那些没有安全保证的中小作坊淘汰出市场。
四要公开。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让老百姓知道,哪些食品是安全的,哪些食品是不安全的。来源:人民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