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墨脱11月3日电(记者查鑫、邹陈东)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喜马拉雅山东段的墨脱县是目前为止全国唯一没有通公路的县,在全县不到一万的人口中,78%以上是门巴、珞巴族人。由于与外界交通异常不便,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当地人民仍然进行着原始的农业生产,因此,早日修通公路已经成为当地人民最大的梦想。
艰难墨脱路
西藏墨脱县地属林芝地区,西、北、东三面为喜马拉雅山与岗日嘎布山阻隔,南面与印度相邻,雅鲁藏布大峡谷以及帕龙藏布峡谷从一侧分割,使道路无法通行,通往墨脱的仅能供行人和马队走的山路都要翻越4000米以上的雪山隘口,穿过蚂蟥、猛兽出没的原始森林,一路上可能遇到雪崩、暴雨、塌方、沼泽,行人安全无保障。
在墨脱县工作了22年的尼玛县长说,墨脱军民所需各类物资每年几十万斤,长期以来大部分靠人背畜驮。几十年来,死于墨脱路上的行人和运送物资的牲口不计其数。即便如此,人员与物资也只能在每年5月份至10月份期间进出,其余时间大雪封山,墨脱基本与外界隔绝。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退休前看到墨脱公路修成。”
38岁的县通讯员欧珠才旺回忆起他上世纪90年代在墨脱路上当背夫的经历时仍然感慨万千,那时,背夫与马队沿着崇山峻岭,走在悬崖峭壁旁,蹒跚于荆棘丛生、崎岖难行的羊肠小道,来回一趟少则7、8天,多则十多天。他说:“以前路上的商店还没有现在这么多,我们要自带食品,有时候天气不好耽误了,就只能饿肚子。”
由于公路不通,山路难行,墨脱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缓慢。副县长许晓珠说:“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墨脱经济、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的瓶颈”。当地人民至今沿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破坏环境。目前,尽管移动网络已于今年年中覆盖到县城,但全县城没有一张报纸,没有电影院、文化馆、书店。县医院条件简陋,许多并非急、重病患者由于医院缺乏设备或者转运外地路上耗时过长而死亡。作为从广东援藏的干部,许晓珠坦言,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一条畅通的墨脱公路能早日建成。
墨脱是一块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宝地。全县总面积3.4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5%,境内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认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原始热带雨林,林内物种极为丰富且基本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其中,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桫椤被称为地球上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目前为止仅在墨脱县境内被发现。
墨脱还盛产一种质地细腻、带有醇香的纯天然大米,经有关农业专家鉴定,可与泰国香米媲美,稍加包装即可上市,必将赢得城市消费者的喜爱。许晓珠说,曾经有厂商考虑投资,但是肩挑背扛使成本大大增加,而且达不到规模化,因此作罢。其它比如香蕉、柠檬、柑橘等都是当地特产,品质优良,但卖不出去,吃不了的只能烂在地里。
更为严重的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使得引进人才非常困难。县委宣传部长欧罗琼琼说,很多大中专毕业生听说要分配到墨脱工作,就采用各种方法躲避,有的即使来了,没干几年就要求调离。真正留下来踏实工作的干部也面临着实实在在的个人问题。25岁的县政府办公室科员何荆一表人才,工作出色,但女朋友受不了苦,3年前离开墨脱,两人就吹了。欧罗琼琼说,目前坚持在墨脱工作的干部中以男性为主,许多人工作非常认真,但就是找不着对象,这已经成为影响当地干部队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副县长许晓珠说,现在看来,一切问题的症结就在交通。他说:“墨脱不是没有资源,公路的修通是解决墨脱发展的关键所在。”
40年的筑路史
事实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一直非常关注墨脱公路的修建。早在1961年,当时的西藏军区公路部有关人员就开始了勘测工作。1965年,拉萨市试图打通自帕龙老虎嘴沿帕龙藏布江、雅鲁藏布江通往墨脱的道路,由于山势太险而被迫停工,这是墨脱公路的第一次修建。
西藏林芝地区交通局副局长陈福顺曾经在墨脱和林芝地区工作近20年,非常了解筑路的历史。他说,1975年从波密县开始修建的墨脱公路到达了80K(从波密起点往墨脱方向80公里处,下同),这段泥土路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从80K往后的路更加艰险,技术条件不够而于1980年停工。
1994年,在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后,一条泥土公路终于修成,汽车第一次开进墨脱县城,这在当时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但当地地质构造极不稳定,部分路段很快就毁于大面积塌方和泥石流,墨脱公路成了“断头”路。
1995年,经过论证后,国家投资2000万元,对墨脱公路嘎隆拉山危险段与弯道进行了加宽改造,成效显著,此后一直保持从波密到80K每年约5000吨货物的汽车运输,这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运输成本,拉近了墨脱与外界的距离。
从2002年起,交通部等有关部门组织科研力量对墨脱公路的建设进行前期勘查设计,经过多次论证,专家们另行选择了从多雄拉山至县城的路线,但是由于投资太大,墨脱公路至今尚未批准立项。
陈福顺说,国家已经投入大量资金为墨脱人民修建公路,但是由于当地地质条件极为复杂,路途上的天气条件与海拔高度等都差异很大,如何修建公路,专家们的意见也不一致。就目前的技术条件而言,建设周期中仍有许多不可预见的困难,没有人能保证投入巨额资金修建等级硬化路面公路后能顺利通车,也不能保证公路开通后能年年畅通。因此,有关决策部门显示出谨慎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然而,墨脱并未消极地等待国家的拨款建设,在硬化路面公路尚未修通前,逐段加固、维护泥土路与骡马道成了解决当前交通问题的良方。
林芝地区交通局局长平措多吉说,在墨脱公路路线以及建设方案尚未正式确定前,地区政府准备继续依靠从波密县到80K公路段来转运物资,并在现有基础上将这段公路改建为三级砂石路,在危险地段增设防护栏,把桥涵等排水工程改造为永久性工程。此方案已提交上级交通部门,资金也在筹备中。
平措多吉说,经过一个雨季的冲刷,不少路段塌方严重,许多地方弯道半径、路宽都不够,需要整治,每年一次的道路维修加宽工程即将在入冬后全面展开。今年雨量大,受损地段要比往年多些,但是他已经要求各单位做好充分准备,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他说:“哪怕把路面加宽一些,地基夯实一些,也是为墨脱人民造福。”
从80K到县城的64公里路段上,路面更加狭窄崎岖,塌方地段也更多。近几年来,县政府动员人民在冬季农闲期间投工投劳修路,并给予劳动报酬,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现在,这段路基本能保证每年有5个月以上的畅通。
墨脱县副县长许晓珠说,在付出巨大的努力后,墨脱的汽车运输已经形成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模式:夏季把货物运到80K集中,冬季等塌方路段修复后,再运往墨脱县城。这条140多公里的运输线被许晓珠称为是墨脱的“生命线”,他说:“我们热烈盼望墨脱公路的建成,但在此以前,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墨脱生命线的基本畅通。”目前,通过这条生命线运往墨脱的物资每年都在5000吨左右。
38岁的扎西顿珠是土生土长的墨脱门巴族人,他当过5年背夫,以脚力好、善走山道而小有名气。然而,在去年参加冬季修路工程后,他再也不愿干老行当了。他有个小小的梦想,这几年参加修路队,等路修好了以后,自己买辆农用车跑运输,“到那时,我还想去拉萨看看呢!”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