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分析评论

瞭望新闻周刊:2005经济工作八个重点研判


NEWS.SOHU.COM  2004年12月06日00:3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文 /瞭望周刊记者 韩保江

   近年来对于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人们都给予十分的关注。本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其对2005年经济工作的谋篇布局,自然成为国内外观察家研判的重要对象。那么,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重点的安排呢?

  夯实发展基础

   努力破解“三农”难题

  ●形势与任务

  2004年在破解“三农”难题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重大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结束多年徘徊下降的局面,实现了种粮与增收同步大幅增长。一方面,在夏粮增产4.8%的基础上,早稻产量达到321亿公斤,同比增长了8.8%,秋粮生产更是丰收在望;另一方面,农民增收不仅同比增长11.4%,速度同比提高7.6个百分点,而且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8.4%的速度。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加强农业、破解“三农”难题仍然是2005年整个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这是因为明年的农业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仍将面临许多新的矛盾:一是今年出台的支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效应将“边际递减”,特别是在农产品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保护价”的财政补贴根基最终会动摇,所以怎样确保“增产增收”,防止“增产不增收”仍是难题。二是今年采用的“直接补贴”方式,虽然调动了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本身操作成本太高和财政资金有限的制约,也将对直补政策的“可持续性”提出挑战。三是尽管国家对土地实行了严格的指令控制,但日益加快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必然不断强化对土地的“硬需求”,土地面积日益减少实属必然,因此如何破解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能再念“老黄历”,需要另辟他径。四是虽然中央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吸引的许多农民工返乡务农,但农业作为先天的“弱质产业”,不可能承受目前我们赋予它维持和承载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使命,如何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或城市转移的渠道,进而从根本上减少农民,仍需要认真研究。五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税即将“终结”,农村基层乡镇巨额债务的“冰山”将浮出水面,乡镇党委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社会事业发展将无力支撑,如何摆脱乡镇“财政危机”也需要从长计议。六是发展滞后的农村金融不仅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市场化的主要障碍,而且成为制约农民实现规模经营和摆脱贫困的瓶颈。

  ●2005年着力点

  因此,2005年要在继续坚持今年“一号文件”和“一免两补”(减征、免征农业税、种粮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切实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利益等一系列政策的同时,必须在构建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上有所突破:首先,要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夯实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物质基础。其次,要改革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彻底拆除阻碍城乡生产要素交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就业体系。第三,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第四,要加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能力”。第五,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现粮食购销的市场化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放开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进一步转换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第六,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努力为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提供金融支持。第七,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农村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事业,着力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第八,要进一步撤并和精简乡镇机构,减少“吃皇粮”人员,减轻农民负担。

   谋求协调发展严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形势与任务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基本建设“摊子”过大,重复建设严重,是导致2004年煤、电、油、运空前紧张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重要根源。虽然经过一年来严格的宏观调控,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由第一季度的46%下降到10月份的26.4%。但是,据调查,目前国内已开工的在建项目起码要3年才能完成,宏观调控中限期整改的部分仅占到其中的5%左右。特别是政绩和利益驱动,从政府到企业仍大干快上,不仅钢铁、电解铝、水泥、汽车、房地产等受控行业的投资仍“强力反弹”,而且电力、煤炭、铁路等短线行业的投资增长也超常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迅猛增长特别是钢铁、电解铝、水泥等一些高耗能行业的过度投资,不仅使已经绷得很紧的煤电油运供求形势更加严峻,而且直接阻碍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投资和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衡,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扭曲。同时,在投资迅猛增长的带动下,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均大幅增长,通货膨胀的压力和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增大。

  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经济的大起大落,都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密切相关。因此,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必须坚决控制住固定资产投资过度增长的势头。因此,必须更新发展思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坚决克服单纯追求和相互攀比增长速度的做法。

  ●2005年着力点

  首先,要更新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方法,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冲突等经济发展成本纳入考核范围,采用绿色GDP。第二,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明确投资权力和相应责任,推进投资民主决策和决策失误“问责”,杜绝“拍胸脯、拍脑门、拍屁股”的盲目决策。第三,要研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理顺资源及加工链条中的价格关系,逐步用“需求为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取代现行的“成本加成”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状况”,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煤、电、油、运不足的矛盾。第四,要重视微观市场投资主体的塑造,政府要逐步淡出投资主体的角色,根治我国长期以来政府是第一投资人的不合理状况。第五,要在严格土地审批的基础上,探索土地价格市场化机制,让真实的市场价格引导土地开发与流转。

   着眼增长质量,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形势与任务

  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根本上看,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超长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以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状况仍未发生根本转变。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尽管我们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和发展成本巨大。我们创造的GDP仅相当世界的4%多一点,但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却占世界总资源消耗量的25%以上。尽管有些不可比因素,但无可否认,中国主要产品单位产量的能耗、水耗和矿产资源消耗等,均大大高于国际先进水平。

  ●2005年着力点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性作用和配制资源的作用。其次,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改进宏观经济管理,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第三,要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第四,要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努力提高高新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重视民生之本,认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形势与任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跨过人均GDP1000美元的门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由此带来的失业和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日益严峻,加上农村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数以千万计的新增就业人口和逐渐精简的机关富余人员和军人,就业矛盾将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确立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思路,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和就业双增长的新路子。

  ●2005年着力点

  首先,解决就业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就业人口还是失业人口都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发生,也只能在市场经济中解决。其次,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促进具有巨大就业岗位贡献能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据相关资料,美国1993年以来新增就业机会中的2/3来自中小企业;1988~1995年,欧盟每年平均新增25.9万个就业岗位,其中绝大部分是由职工1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创造的:日本1986年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76.5%。因此,我们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对创造就业机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特殊意义。第三,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非正规就业形式,鼓励临时性、阶段性、季节性就业。第四,要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提高失业者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能力。最后,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形成以竞争机制为基础,以价格信号为导向,全社会劳动力充分流动和双向选择的新机制。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稳压器”。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城镇从业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国有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并逐步向农村覆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和医疗保险。

   挣脱发展桎梏,加大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力度

  ●形势与任务

  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也有新进展,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成绩明显,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资本、产权等要素市场发展迅速;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有新的突破,审批权力进一步下放;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垄断收入和非法收入得到一定遏制。但是,城乡体制分割,产权制度不健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还未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秩序混乱,政府职能“错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分配制度不合理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仍制约着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因此,2005年必须强力驱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车轮,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改革动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思路,让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这就要求继续深化市场取向改革,大力削减行政权力对市场运行的过度干预,不断扩大市场化资源配置的范围和领域;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积极推进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为非政府投资、公民创业和自主就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2005年着力点

  首先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更广泛地推行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特征的股份制,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其次,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清理和废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第三,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拓展城乡交流的渠道,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第四,要继续完善市场体系和改善国家经济与社会管理。这是贯穿经济体制改革全过程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当前体制不完善的重要表现,是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职能还没有完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转变。这两个方面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当前主要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在改善国家经济管理方面,要继续改善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对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给予高度重视,明确了分步实施税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向,以及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与调控机制的目标和任务。政府在转变经济管理职能的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经济法制建设。第五,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以达到效率与公平兼顾之目的。第六,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第七,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体制,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紧做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工作

  ●形势与任务

  改革开放26年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年来,我们充分尝到了对外开放“甜头”,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512亿美元,位列世界第四,今年外贸势头更是有增无减,对外贸易总额预计将达到11000亿美元,届时将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同时,利用外资也取得巨大成就,到2004年7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403亿美元。特别是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推动了我国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同时我国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也累计达到300亿美元。

  2005年中国进入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在后过渡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农业、服务业、知识产权领域履行世贸规则程度的进一步加大,我国国民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将逐步显现,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我们将面临新的市场开放压力。所以做好后过渡期应对工作十分必要。因为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约定,从2004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的零售、金融、电信、运输等服务行业开放程度将逐渐加大;农产品中的小麦、玉米、大米、棉花、羊毛等产品的关税配额实施期都将在2004年底结束;2005年1月1日起,我国对汽车行业、家具行业、纺织品行业、纸业、玩具行业、酒业等弱势行业的保护将逐步取消。同时,中国承诺在2004年以后取消外贸权审批制,这意味此后在中国的所有企业将拥有所有产品的进出口权。因此,这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企业竞争力带来新的挑战和洗礼。

  ●2005年着力点

  首先,要努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快对内开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应对工作的基础。其次,要加紧研究金融、农业、汽车、纺织服装业、信息通讯产业、内贸等重点行业在后过渡期的应对之策,这是应对工作的重点。第三,要运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手段,主动防范贸易保护主义,切实维护国内产业安全,这是应对工作的关键。对于滥用特殊保障措施,我们要加大交涉力度;对于反倾销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要大力宣传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成就,从企业、行业和双边诸多角度多做工作;对于纺织品特殊保障措施,也要从经济、法律等各方面,全方位研究应对措施,化不利为有利,把可能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第四,要提高“政府入世”的思想认识,认真把世贸规则转化为国家法律和法规,努力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第五,要继续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坚决打击盗版侵权行为。第六,要制定世贸组织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划,加强各地世贸组织工作机构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增强“软实力”加快科技教育卫生事业发展

  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让全社会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而且有利于提高民族和人的素质,进而成为当今决胜国际竞争的“软实力”。

  ●形势与任务(科技)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仅有15%左右的科学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产业技术领域,我国的发明专利总数只相当于日本和美国的1/30、韩国的1/4。到目前为止,国家三大科技奖之一的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已连续6年空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6年中也只有两项,这说明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缺乏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实力较量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如果我们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就会形成对外技术依赖,使我国在未来国际分工和产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进而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潜在隐患。

  ●2005年着力点(科技)

  必须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壮大科学研究队伍,努力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特别要重点抓好五项最基本的工作:一是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彻底改革科技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科研活动分散、优势资源难以集成、公共科技资源无法实现共享的“老大难”问题,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和长效投入机制,切实避免多头分散投入和分割占有,加速形成公共科技资源的全社会分享机制和科技工作大联合、大协作、大集成的新局面;二是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企业化转制,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是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结合。四是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体制,努力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的协调发展。

  ●形势与任务(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强大都离不开教育和人才。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然而,我国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方式落后、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水平低下等的问题仍很严重。这种局面不改变,不仅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而且影响着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2005年必须紧紧抓住教育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努力构建和完善现代化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创新,加快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投入体制改革的改革步伐。

  ●2005年着力点(教育)

  一要努力建设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重点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二要继续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杜绝各类学校乱收费,鼓励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三要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的制度。

  ●形势与任务(卫生)

  当前,中国公共卫生建设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不完善,卫生执法监督工作不到位,公共卫生投入水平低等问题,直接制约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影响着人的生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政府要重视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加大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

  ●2005年着力点(卫生)

  要力争在三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促进公益性卫生机构的改革与发展。各级政府增加卫生投入,并鼓励社会捐助,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重点加强疾病控制机构、预防保健机构、传染病医院以及急救体系建设;在农村,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二是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鼓励竞争,推动经营性卫生机构的改革和发展,重点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鼓励公平竞争,实现医疗机构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鼓励国内外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市场,投资举办医疗机构,扩大医疗资源,打破行业垄断和条块分割,改变公立医疗机构一统天下的状况。提倡以大型骨干医院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推进集团化建设,带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鼓励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转移,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三是健全法制、明确职能、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加快政府卫生职能转变,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卫生部门由直接办医院向依法管医院转变,由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建立和完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从行政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为主转变。制订卫生和医疗行业政策,严格市场准入,鼓励公开竞争,依法对医疗服务机构和健康产品进行监督管理,把人民群众和市场反映作为评价医疗机构的主要标准。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和医疗救助人群,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形势与任务

  “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根本标志,就是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只有把国家改革和建设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群众觉得有前程、有奔头,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才能使人民群众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使党的执政基础日益巩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稳定。

  ●2005年着力点

  要着重解决好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几个重大问题:一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二要通过改革分配制度和健全社会保障,不断缩小分配差距。三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社会迈进,来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吃穿用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增加服务性消费,增加居民居住面积,提高住房和环境质量。四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计算机、轿车进入家庭,提高电话普及率,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居民消费环境。五要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六要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劳动保护。七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形势与任务

  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是稳定和有序。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在不安定或动乱中正常运行,更谈不上发展了。因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并具体强调要通过落实责任制,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发挥专门机关的职能以及依靠群众等,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我们目前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体制转型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人们就会怀疑我们的改革、怀疑我们的发展、怀疑我们的执政能力,进而社会就会发生动荡。

  ●2005年着力点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反映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不同呼声,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第三要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充分满足不同利益集团合理的利益诉求。第四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后要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努力做好群众工作。

   做好“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目标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形势与任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05年是我国实施“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承接“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因此,明年要在总结“十五”规划实施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重点谋划“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研究和制定“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目标,不仅要充分考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长远经济发展需要,而且要考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和谐社会等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在规划理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体系上,要把编制和实施区域规划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以及备案和评估制度。在规划实施上,要增加制度创新的内容,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2005年着力点

  在新五年规划编制中,首先要注重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技术进步,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其次区域规划的重点应该侧重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复兴;第三要重视对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努力构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最后,要动员社会力量,集思广益,努力提高规划的民主性、科学性。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中国艾滋病二十年
·北京的哥 不再侃政治
·房产暴利 有道理?
·白衣天使为何与狼共舞?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 [游戏]赚钱大亨财色兼收
· 70年代的人能看懂的故事
· 数千东欧女郎沦为性奴隶
· 演艺圈里的性交易真相
· 处女身份使我陷入尴尬
· 再婚后成丈夫砧板上的肉
· 网恋奇遇变态男化身美女
· 老婆出差留下的神秘留言
· 在女同事色诱中不能自拔
· 我和大学女老师偷吃禁果
· 两位美女与丈夫做爱经验
· 在宾馆的床上丈夫的朋友
· 丈夫设计把妻子捉奸在床
· 少女自诉她们的第一次
· 香港第一美女名模周汶锜
· 舒淇三级女星到金马影后
· 中央舞蹈学院性感黑衣MM
· 不相信是越南性感女特工
· [图]抓拍女生喝醉后丑态
· [图]偷拍香港街头波霸MM
· [图]蒋勤勤半裸写真曝光
· [图]桑巴舞抓拍性感辣妹
· [图]明星夜生活照片曝光
· [图]"呕像"照片助你减肥
· [图]女星性感美腿大比拼
· [视频]飞机上调戏性感MM
动漫性感MM图集
· 游戏CG美女《黑暗圣经》
· 搞笑春光大现“走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