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日本《每日新闻》20日发表该报欧洲总分社社长小松浩有关德国大选的评论,认为即便默克尔获得过半数选民的支持,德国的外交也无大幅度转变的余地,因为德国人对美国关系上的意识变化与对某个政府支持并没有多大关系,而在欧盟中与法国合作直接关系到德国的国家利益。
对这次的德国大选,美英媒体曾认为“这不仅仅是德国的大选,而是欧洲的分水岭”。美英曾对基督教民主联盟抱以期待,该党党首默克尔重视改善对美关系,在经济方面重视竞争和效率,美英期待在默克尔的领导下,德国能修改以德法为轴心的路线,向美英式的盎格鲁—撒克逊社会模式靠拢。结果,因出现了执政党与在野党势力互为伯仲的混乱局面,美英的想法落空了。即便默克尔在选举中能够得到过半数国民的支持,但是德国外交也没有大幅度转变的余地。这是因为,德国人在对美关系上的意识变化与对某个政府支持并没有多大关系,而且在欧盟中与法国合作直接关系到德国的“国家利益”。
评论认为,施罗德领导的社民党政权因反对伊拉克战争而与美国关系疏远,与法国共同作为“旧欧洲”的盟主,经常与英国对立。社民党政权的“退潮”的确孕育着重建大西洋同盟及在欧盟内发生实力关系变化的可能性。如果在欧盟中经济实力最强,人口最多的德国改变路线,变为亲英美,它对整个欧盟的影响将非常大。如果推进并建立了德法俄轴心的施罗德下台,那么国际政治社会很有可能向英美德轴心倾斜。但是,即便是基民盟中的实力人物也说:“德国的传统是推进超党派外交。施罗德反对伊拉克战争,这也是西方多数人的意见。”既然执政党和在野党在这点上认识是一致的,那么不论建立了什么样的政府,都难以推行违背民意的对美政策。在政治层面和社会层面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稳定的欧洲国家,大选对政党来说就是如何维持富裕生活而制定远景目标的竞争。对选民来说就是在伴随痛苦的改革的踩油门和煞车间如何维持平衡。根据各届政府的政策不同,德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具体做法可能会有微小调整,但是德国国民的选择是就未来国内模式的选择,导致对外路线大幅度摇摆及导致国际政治不稳定的因素不大。
德国人不支持大变
德国《柏林日报》19日发表的文章说,德国人把红绿联盟选下了台,却又不支持彻底改变。分析人士将原因归结于人民对改变比较淡漠的态度。选举分析机构称,在选前一周只有勉强超过半数的民众表示支持其他党派进入政府。40%的民众对此表示反对。当社民党和绿党在7年前首次获得多数时,64%的民众支持政府更迭。分析人士认为,联盟党提名默克尔为候选人,税务专家保罗·基希霍夫发出的增税信号和自民党的大举拉票竞选活动,是导致联盟党在联邦议院选举中成绩欠佳的原因。分析机构称,导致社民党选票明显流失的关键因素主要是民众对联邦政府的工作极其不满。德国电视一台公布的民调结果表明,自2002年来社民党人主要因其劳动力市场政策而大失人心,在税收政策、经济政策和社会公正问题上,社民党人也不再深受民众信赖。尽管社民党在工人和失业者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它在这批选民中流失的选票也最多。左翼党正是在这批选民中获得了超过平均水平的选票———在德国全境,每4名失业者就有1人投票给左翼党。左翼党在东部突飞猛进或许也要归功于联盟党在选战中犯下的严重错误。(完)
美学者析德美间根本分歧 默克尔当政也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