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故宫
  经战火流离、盗贼觊觎、“文革”风雨,百万文物在众多爱宝之人的护持下终得保全。故宫之所以让普通人流连,在于它是一座藏宝巨库,它超越了普通人对于世上奇珍的想象。故宫之所以让收藏家迷恋,在于它是一个精品殿堂,它包容了收藏家对于稀有文物的向往。每个来到故宫的人,都会为这里的国宝而着迷。在这座中国最大的博物馆里,有文物100多万件,仅一级文物就有万件之多。因其珍贵,国宝几乎注定了与劫难相伴。也因其价值,众多爱宝之人不惜以生命相护,创造了文化史上的奇迹……[全文][评论]
故宫
  《清明上河图》为故宫书画代表作品该画为张择端所作,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全图分为三个段落。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全文][评论]
故宫
故宫
宫廷之宝
漆器之宝
故宫
故宫
玉器之宝
珐琅之宝
故宫
法帖之宝

缝入衣被 国宝免劫

  《平复帖》本为清宫旧藏,嘉庆帝将其当作珍玩稀品赏给亲王,遂流出内府。民国期间,为恭亲王后人珍藏。1937年,为了给母亲治病筹措费用,恭亲王后人意欲出卖,几经转手落入英国。张伯驹以4万大洋购入,并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平复堂”。不料日寇大举侵华,张伯驹携家人避祸到陕西,随身将《平复帖》缝入随身衣被,从而使文物得以保全……[全文][评论]

故宫
  宫廷部苑洪琪负责清廷原状陈列,故宫大修将扭转“重文物、轻宫廷”局面。故宫是博物院,但它首先是故宫。虽然故宫藏宝无数,但对于普通参观者来说,古代皇帝嫔妃们的日常生活似乎比那些“瓶瓶罐罐”吸引力更大。“文物原状陈列”概念的提出让故宫在“文物”与“宫廷”的钟摆间找到了最和谐的节奏…… [全文][评论]
受命恢复 三大殿清廷原状
故宫
溥仪退位出宫时的养心殿寝宫原状
   1976年10月24日,25岁的苑洪琪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和5个同学一起分到了故宫博物院。苑洪琪分到保管部宫廷组,负责宫廷展览。这天,苑洪琪从人流中穿过天安门,广场上,一场针对江青的大批判正在举行,这年秋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对江青实施审查。故宫院内,一场名为《祸国殃民的那拉氏罪行》的展览适时开展。展览里,慈禧被刻画成一个“吸血鬼”、“权欲狂”……[详细][评论]
复原还是新建 宫廷原状陈列之争
故宫
养心殿溥仪日常起居状态
  “文物原状陈列”概念的提出对这种现状发起了挑战。它的提出和参观者的预期是一致的。故宫先后在多个宫殿中设置展室,把原来摆放在各个宫殿的瓷器、玻璃、青铜器、钟表、珐琅等艺术价值较高的藏品集中分类展览。但毋庸置疑的是,绝大多数故宫参观者还是冲着“皇帝”来的:他们感兴趣的是“皇帝”生活、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样的,而不是为了看那些“瓶瓶罐罐”的艺术品……[详细][评论]
洋人下跪 触动地毯研究
故宫
张勋复辟时溥仪在乾清宫留影
   在故宫,反映皇宫警卫制度的腰牌有上千件,过去均因艺术水准不高而不被当作文物看待。许多宫廷遗物甚至被批量处理过。宫廷部的地库里,这样的低等级甚至不上级的文物有24万件,多为宫廷典章制度使用的易耗品,包括丝绸、木雕、青铜器和陶瓷。许多殿堂被拆卸得面目全非,一个复原就需要查大量的档案,还要考证大量文物,其中的艰难不亚于一次考古…[详细][评论]
寻找史实物证 力求旧貌重现
故宫
乾清宫基本复原了晚清时期的旧貌
  2001年,御茶膳房将要维修,保存在里面的地毯必须搬走。苑洪琪向院里申请了10万元经费,雇了70多人对地毯进行了清理。8月的一天,房门打开,清理工作开始,刚刚轻轻地拍打毯子,工人的头上、脸上就被飘起的尘土、虫霉、蛀皮覆盖了。苑洪琪和刘宝建弄来一个吸尘器,小心翼翼地吸去尘土。先后共清理出各种地毯800余块,其中来自三大殿的近百块,大小都在6米宽、12米长左右…[详细][评论]
解地毯之谜复原皇宫旧貌

故宫
  地毯被小心翼翼地打开,浅黄色的毯子表面,两条游动的金龙从200多年的历史中渐渐苏醒过来。眼前的情景让苑洪琪的手有些颤抖:四方地毯一角的弧形缺口正好合成了一个整圆,这个圆正好和太和殿中的蟠龙金柱一样粗。显然,地毯一角的弧形缺口是根据蟠龙金柱的粗细特意留出的,换句话说,这些地毯曾经来自太和殿。随后,类似的惊奇在中和殿、保和殿也相继出现…… [全文][评论]

原皇宫旧貌
「太和殿」皇帝大典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现按其在明清时期为皇帝举行大典场所的原貌陈列
「中和殿」皇帝阅祭文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现按皇帝在太和殿大典前,在此休息并阅视祭文原状陈列
「保和殿」科举“殿试”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现按自乾隆后期起,于此举行科举“殿试”原状陈列
「乾清宫」“藏”皇位继承人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现按照雍正帝即位后,在此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原状陈列
「坤宁宫」皇帝大婚洞房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现西端四间保存为萨满教祭神场所,东端二间按皇帝大婚洞房原状陈列
「交泰殿」储存二十五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权的二十五玺收存于此
「养心殿」溥仪退位处:建成于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现陈列有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处。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溥仪在此退位
「军机处」军机大臣值班室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特设军机房;乾隆命名军机处。现按当时军机大臣等在此值班布局陈列
「翊坤宫」末代皇后居所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成,为明清两代后妃居住处。现按末代皇后婉容住所复原陈列
「储秀宫」慈禧卧室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也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处。咸丰二年慈禧刚进宫被封为兰贵人时,曾在这里居住
「太极殿」后妃居所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清晚期称太极殿,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地
「长春宫」后妃居所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清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孝贤皇后和晚清慈禧太后,曾住于此
「咸福宫」后妃居所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现按照清朝时后妃居所原状陈列,挂有清高宗御笔匾“内职钦承”
故宫
  “原来这故宫里头就有修复文物的,但解放之前不太受重视。解放以后,国家特别重视这些文物,就从全国范围内找手艺人,不光是裱画的,木工木器,修钟表的,修铜器的……最后就组织了这么一个文物修复厂。”张金英回忆说,因为那个时候刚解放,百废待兴,故宫里有很多东西要修复,因此从社会上招来的这些老手艺人,基本上都是该领域技术最好的。“没名气的不要,技术不高的也不要。”……[评论]
故宫
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张金英在修复古代书画
能工巧匠走进故宫

  为了进行有效的文物保护,故宫博物院自1950年组建了文物修复工厂,1980年扩建为文物保护科技部。如今,累计修复的院藏文物及其他博物馆所藏有关文物十一万余件。其中包括战国帛画龙凤人物图,西汉帛画马王堆升天图,唐代绢画、经咒以及新疆、山西、湖北等地区的出土文物……[全文][评论]

师徒见证修复《清明上河图》
故宫
张金英
   张金英,男,70岁,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他1958年进入故宫裱画室,参与了修复《清明上河图》的一些基础工作。目前,他被长期聘用在裱画室做一些指导工作。1973年的一天,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被送到了位于故宫西北角的裱画室,一位年近六十岁的裱画师坐在案台前,仔细地审视着这幅常人不可一见的名画。这位老裱画师名叫杨文彬,他没上过学,也不识字,但却被“钦定”为《清明上河图》做修复。清洗画面、去污、揭芯、补洞……杨文彬谨慎地一步一步修复、装裱着《清明上河图》…[全文][评论]
高科技解开琉璃瓦工艺之谜
故宫
     2002年,故宫古建筑大修工程启动。苗建民站在拆下的一堆堆琉璃瓦前,仔细观看,琉璃瓦的胎体保存完好,但表面釉层严重剥落。在以前的修缮工程中,一些表面釉层剥落严重的琉璃瓦,一般作为工程渣土处理了。而现在,把琉璃瓦件留下来……[详细]
工艺解密
  苗建民在瓦胎中发现了许多孔洞,遇上雨天,孔洞就会“张开小嘴大口喝水”;到了冬天,水凝成冰,瓦胎势必一点一点膨胀。然而,釉属于玻璃体,几乎没有透气孔,无法跟着瓦胎一同“吹气球”。等到了极限,它只好选择“粉身碎骨”。为此,根据研究出的原理,在重新烧制旧瓦的过程中,苗建民要求工人们给老瓦加温复烧……[详细] 故宫
故宫
各地文物进故宫修复

  《清明上河图》只是裱画室修复的一级品文物之一,在那段时间里,裱画室还陆续地修复了《五牛图》、《步辇图》、《二马图》等同样珍贵的古画。一张又一张破损的古画,从老裱画师的手中过后焕然一新,而他们却在年复一年地老去……[全文][评论]

技艺面临失传危机

  《清明上河图》这样的文物修复之后,可能两百年不再需要修补,但是还有很多其他文物需要修复,可是我们现在却面临着技艺失传的危机。”张金英如今已经70岁,但还是被长期聘用在裱画室里,指导一些工作,他很担心以后裱画技术后继无人。整个故宫每年都有六七个大学毕业生到来,而裱画室里近几年都没有新人来……[详细][评论]

故宫
  “文物鉴定的过程,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那是一种感觉,说得神秘点叫‘望气’”。文物鉴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一种矜贵的手艺,连接历史和现实的,就是专家们的眼睛。徐邦达、启功、朱家溍、刘九庵、耿宝昌等鉴别专家的名字,成就了关于故宫文物的众多佳话。而聂崇正等年轻一辈身上,正传承着这种风雅的生活……[评论]
故宫
画作题款

  惊艳西洋立体幻觉
  倦勤斋西四间室内北墙上的图画,画的是一处宫殿景致,院落中有树石、花草,还有一段斑竹搭成的透空隔断墙,隔断墙的中间有一个圆圆的月亮门,月亮门外的庭院中有两只丹顶鹤。斑竹的隔断墙画得非常精致具体,每根竹竿都中间色浅,并画出高光,极富立体感。“宫殿建筑采用焦点透视画法,深达感和层次感都很强,站在画前似乎能产生穿越圆圆的月亮门走入花园的感觉。”……[详细][评论]

“三门干部”中也有另类专家
  “在故宫工作年头长些的,几乎都可以做鉴定,据说东华门的一个看大门的,也对外宣称自己是文物鉴定专家。但是除了真假之外,还要能说出点别的来。”聂崇正不愿称自己为文物鉴定专家,琢磨一件作品的时代特征,与前后时代和同期作品的横向纵向比较才是他工作的重点……[详细][评论]

“欧风东渐”重估清朝宫廷画
  偶然中蕴涵着必然:聂崇正对倦勤斋通景画的发现,得益于他中西方美术史的谙熟,以及对康乾盛世时“欧风东渐”绘画艺术风格的深入研究。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故宫开始对清代宫廷绘画进行清理,聂崇正从这时起开始与一直不为人所乐道的清宫画“摩擦生热”。当时故宫的业务部主任杨伯达发现,宫内有大量清代的宫廷绘画,但是从未做过记录和整理……[详细][评论]

凭“望气”鉴别郎世宁画作
故宫
   在一幅清代乾隆时期皇贵妃的油画半身像的鉴定中,聂崇正就用上了这段“欧风东渐”的掌故。皇贵妃,就是皇后下面地位最高的妃子。“当时海外拍卖市场不太认这件作品……[全文]
文物鉴定人要敢于说“不”
故宫
文物鉴定专家只要一口咬定了,就不再轻易改口,这是行业内众人皆知的秘密。但徐邦达老先生就曾经否定自己……[全文]
鉴宝人眼里容不得沙子
故宫
   聂崇正1938年生于上海,1965年起供职北京故宫博物院。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绘画研究工作,重点研究清代的宫廷绘画。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故宫的东北角,宁寿宫花园的最北端。在尘封了近百年后,乾隆时期最奢华的宫廷建筑倦勤斋重新打开大门。2004年5月,美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捐资210万美元,用于修复这个建筑。这次修复被看成是正在进行的故宫大修的样板工程……[全文][评论]
文化交融
国宝画绢“通景画”
  紫禁城最豪华的是乾隆时期,而倦勤斋被则认为是乾隆时期最奢侈的建筑。清内务府档案记载:此斋建时曾耗时5年、耗银143.4万余两。210万美元总捐助中的一半用在了斋内29块“通景画”画绢上,这种画绢的手法来自于欧洲教堂的天顶画和全景画———一种与中国传统艺术毫无瓜葛的环境艺术…[全文][评论]
故宫
故宫
工作人员展示清宫遗失珍贵文物龙锦
工作人员展示清宫遗失珍贵文物龙锦
  文物的流向往往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清末以来,故宫文物几经沧桑,有的散落民间,乃至国外,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者,也成为中国百年屈辱的阴影。

  新中国成立以来,故宫文物征集组一直在为这些国宝重归故里而奔波,不计名利的捐献者更是不计其数。《十咏图》回来了,《出师颂》回来了,《平复帖》回来了…

文物回购时间无限制

  “文物回购的时间是没有限制的。”梁金生说。现在每年年初,梁金生都会报出当年回购文物的大致计划,再根据掌握的线索,到各地去看是否有适合故宫回购的文物。
故宫文物管理处处长 梁金生
故宫文物管理处处长 梁金生
  “古物目录上有1870件文物,已佚书籍书画上有1000余件文物。但我在上面画的圆圈还不到100个。”梁金生神色有些黯然:这样的圈,有的也许永远无法添上了。(每一个圆圈,代表着一件流失文物的平安归来)

  流失容易,要想一个个找回来可就难上加难,名单上每一个圆圈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曲折的故事。“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很多文物不可能回到宫内,包括大家都知道的三希帖中的《中秋帖》和《伯远帖》。”[全文]
  “很多珍贵的文物都是国家划拨回到故宫的,包括《清明上河图》等。”梁金生说。

张伯驹捐赠《平复帖》、《游春图》

  张伯驹曾被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称作“最佩服的捐献者”。从1927年至1957年,张伯驹收藏名画墨迹历时30年。1941年,他遭汪精卫手下师长丁雪山一伙绑架,开价数百万,逼迫他变卖藏品以赎身。张伯驹先生宁死不从,僵持近8个月,土匪见敲诈无望,只好将他放掉…[全文]

拍卖市场出资1800万 买回《十咏图》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除了政府划拨和个人捐赠,文物回流增添了一个新的渠道——拍卖市场竞拍。1995年秋的一天,北京一个容纳800人的拍卖大厅座无虚席,连走廊过道也挤满了人。然而,临近9时拍卖开始,现场鸦雀无声。紧张的气氛来自于拍品——张先的《十咏图》…[全文]

国家划拨国宝《中秋帖》、《伯远帖》

  故宫养心殿的西暖阁,有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当年因乾隆皇帝将自己珍爱的3件稀世书法珍品收藏于此,故得名“三希堂”。3件绝世书法分别为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
■ 1924年 二帖流出宫廷
  溥仪出宫时,企图将《快雪时晴帖》夹入随身行李带出,不想在神武门被查出扣留。日后此帖随同故宫大批南迁文物几经转徙,最后被运往台湾。至于其他两帖的命运则坎坷曲折。清亡以后,二帖流出宫廷,一度散落民间…[全文]
■ 1951年:得知“二希”在香港
  1951年,时任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离京出访印度、缅甸。在途经香港做短暂逗留时,他意外得知流失的清宫国宝“二希”在香港。原来,二帖被抵押给一家英国银行,赎期限定在1951年底…[全文]
■ 1951年12月:重金购回两件国宝
  周恩来总理得知后当即作出批示,在确定真伪之后,两件国宝以重价购回。1951年12月,王冶秋副局长亲自将二帖送交故宫博物院,结束了国宝数十年的颠沛流离之苦。[全文]
>>回流途径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1932年被溥仪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1945年8月,溥仪出逃,该画滞留沈阳机场。1950年,拨交到新成立的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1953年,拨付到故宫博物院。[全文]
《平复贴》
《平复贴》
民国期间,为恭亲王后人溥心畬珍藏1937年,意欲出卖,几经转手落入英国张伯驹以4万大洋购入抗日战争期间,张伯驹携带着抵达陕西1956年,赠与故宫。[全文]
《出师颂》
《出师颂》
1945年被分成两件残品流落民间。2003年,出现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的拍卖品中,7月28日,故宫出价2200万人民币购得。2003年8月18日,回到故宫。[全文]
故宫
午门展厅的摄像头和报警探头总数超过40个。此外,还有专人驻守看防
(午门展厅的摄像头和报警探头总数超过40个。此外,还有专人驻守看防)
  故宫安防历经80年,演变为如今的四式联防,即人防、物防、技防和犬防。所要防范者,则称为“四防”———防火、防盗、防爆炸、防破坏…

“京城第一保卫处”

  故宫保卫处被称作“京城第一保卫处”,人数超过240人,下设警卫队、技术科、防火科等8个科室。故宫每天闭馆后,有至少1600个防盗报警器、3700个烟感探测器和400个摄像头在运行。

  但仅靠庞大的人力和高科技还不够,犬防作为难以取代的防范方式,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全文]

“大内犬舍”

   白天,游客进入后,它们就被关入狗窝。这个狗窝被人称作“大内犬舍”,十几年前由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专门设计建造,青砖红墙,与故宫整体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全文]

16条侍卫犬来自3个国家

敬业的警犬
敬业的警犬
  它们中有来自德国的牧羊犬、比利时的马林诺斯犬、德国的罗德维拉犬和英国的拉布拉多犬。它们出类拔萃、训练精良、血统纯正,不论从哪个方面看,由它们来担当故宫的“看门狗”都恰如其分…[全文]

犬舍建筑风格与故宫融为一体

驻院战士
驻院战士
  故宫电话单保卫处一栏下,现在写有“驯犬”,后面标有电话。最早的时候,电话单上写的是“狗窝”,此后改为“犬舍”。“驯犬”已是经过两次更新换代后的称呼。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狗窝”在故宫里四易其址:兆祥所、隆宗门西值班室、东华门庭园科,最后才是现在的武英殿对面那100多平方米的犬舍…[全文]

人防、物防和技防难以取代犬防

带侍卫犬上岗
10月5日傍晚,迎着落日的余晖,常福茂带着他的爱犬上岗巡逻。故宫每天清馆时,犬队的作用不可或缺。
带侍卫犬上岗
  跟往常一样,10月2日一整个白天,46岁的常福茂都围着16条狗转:喂狗、驯狗、清洗狗窝。
  这一天,9.3万名游客进出故宫。
  一名游客,可以在故宫内看到警察、摄像机和报警器,但可能无法想象,偌大的故宫每天清馆时,如何保证清理到每一个角落。
  夜幕降临,常福茂牵上最好的侍卫犬“雅戈”,与两名工作人员一起,开始巡查故宫开放区…[全文]
■ 故宫安防 机构沿革
  1930年,故宫第一次有了自己组织领导的安防机构,时为警卫队。此前5年,冯玉祥的国民军京津卫戍部队、北洋政府调派的警察队,以及北京市政府公安局派驻的保安队,先后驻守保卫故宫。
  “九·一八”事变后,故宫原有的警卫队和守护队,合并为守卫队,直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1952年,故宫院内职工参加“三反”运动,中央公安部队进入。此后不久,守卫队恢复原有建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