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新闻频道 > 综合 > 泉州晚报
泉州第十一个年五规划建议(组图)

时间:2005年12月01日09:44  来源:泉州网-泉州晚报 热点排行】【推荐】【打印】【关闭
我来说两句 我来说两句(0) 收藏本文 收藏本文 进入新闻论坛 相关新闻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泉州第十一个年五规划建议(组图)
泉州第十一个年五规划建议(组图)
  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制定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2005年11月24日中共泉州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根据中共中央和福建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泉州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十一五”是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

  1.“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五”时期,我们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弘扬创新、创业、创造精神,扎实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战胜了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安定稳定的好局面,“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前完成。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全省前列,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格局进一步形成,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取得新突破;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城市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加快;“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目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实现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二连冠”、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四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所有这些,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泉州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2.未来五年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和周边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我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新态势,泉港澳多层次合作的推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变化,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发挥侨、港、澳、台优势;我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时期,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区域发展格局和互动机制的推进,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有利于我市在城市发展、区域合作、产业分工等方面有更大的作为;我市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确立了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亿吨大港,以港兴市、港城联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等新思路,有利于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同时也要看到,我市综合实力还不够雄厚,经济发展受国际贸易壁垒、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一些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完全消除,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质量与经济效益还有待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受资源、环境、资金、技术、人才等制约日显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任务仍然艰巨,城乡之间、山海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面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开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3.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大局中多作贡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海峡西岸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按照全省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立足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主动融入、服务、推动“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全面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八项重要举措和九大支撑体系,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城市拓展、体制机制创新、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构建走在全省前列,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充分发挥泉州充满活力的创业型城市的支撑作用,多作贡献。

  二、“十一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总体构想

  4.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省委“四个推进”的指导思想、“四个基本”的目标任务、“四个关键”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推进自主创新,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坚持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坚持构建和谐社会,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为民惠民利民,突出集聚、提升、拓展,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的先行与先导作用、工贸港口中心城市的支撑与辐射作用、民营经济的创新与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和谐泉州”建设,全力打造“活力泉州”和“品牌泉州”,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5.“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11.5%,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1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4800美元,财政总收入超320亿元、争取突破350亿元;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稳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基本形成大城市框架。在中心城市规划区内,形成城市资源有效整合、城市设施统建共享、城市功能较为完善、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的大城市基本框架,框架内城市建成区面积18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达180万人。

  ———基本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2010年,石化、纺织服装产值分别超千亿元,建材、鞋业产值分别超500亿元,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纺织服装基地、鞋业基地、建材基地和物流中心。

  ———基本建成亿吨大港。重点建设泉州湾中心港区和湄洲湾南岸新港区,港口年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

  ———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强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旅游业快速发展,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旅游业竞争力显著提高,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6.“十一五”时期发展战略重点。“十一五”时期,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抓住七大重点:①城市带动,围绕建设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做大城市规模,做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的集聚力和承载力,形成中心城市、山区县城、重点小城镇联动发展格局,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②产业升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优化产业布局,整合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完善产业配套与分工,壮大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③活力激发,围绕建设改革开放先导城市,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增强发展活力,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和更大范围上参与区际、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实现生产要素对接、产业对接、市场对接。④人才支撑,围绕建设人才强市,强化科教基础,加快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吸引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促进人才总量稳定增加、结构更加合理、素质不断提高。⑤文化凝聚,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强化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文化资源,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⑥社会和谐,围绕建设“和谐泉州”,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⑦生态协调,围绕建设生态示范城市,加强环境保护,逐步完善生态安全保障系统,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效益型社会。

  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机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沿海帮扶山区的长效机制,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管理体制。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城乡互动、城乡一体。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8.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渔)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积极稳妥地试行行政村重组整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逐步化解乡村债务。认真做好集体林权改革的配套完善工作。推进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9.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做好粮食购销储运,确保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实施现代农业“1333”工程(扶大扶强100家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建设300个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培育30个农产品省级名牌,建设30个年交易额超5000万元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立水产品、乌龙茶、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禽、花卉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广辟农产品流通渠道。积极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按照农业标准化要求,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应用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健全农产品准入机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10.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巩固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中心卫生院建设,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禽共患疾病防治。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安居、成才、致富、亲情、保障五大工程。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继续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水利“六千”工程,大力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

  11.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实行惠农的财税政策,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努力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提高非农就业比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建立城乡一体、市场主导、公平竞争的就业新机制,改善进城务工创业环境,切实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12.发展壮大中心城市。按照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发展要求,实施大城市发展战略,整合城市资源,做好中心城市规划控制区的规划衔接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对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形成大城市框架。创新城市发展机制,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做大中心城市规模。加快推进中心市区“一场一馆”(体育场、体育馆)、“二桥二环”(晋江大桥、桥南立交桥和城市内、外环路)、“三片三带”(城东片、东海片、桥南片和晋江、洛阳江两岸、沿海大通道两侧景观带)、“四规四改”(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都市区协调发展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交通、港口、旅游等专项规划;城中村改造,城中厂改造,旧城区街道立面改造,公用基础设施改造和扩建)的建设步伐。坚持以港兴城,促进港城联动。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加快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强化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功能、要素集散功能、综合服务功能、文化凝聚功能,打造现代制造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现代服务中心、文化旅游中心,打响泉州城市特色品牌。

  13.加快推进港城联动。坚持以港兴城,促进港城联动。按照国际性大港的发展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亿吨大港,凸显港口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有条件的浅水深用原则,修编好泉州港总体规划和重点作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配置港口资源,形成以泉州湾为中心港区、以湄洲湾南岸为新港区、以深水泊位码头为主体、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港口群。大力发展港口物业、临港重化工业、船舶修造业等临港产业,推动临海工业带、产业集群带连片发展,壮大港口经济。增强港口的带动和辐射能力,拓展城市的经济腹地和发展空间。探索“地主港”经营模式,加快港口开发建设。

  14.完善区域发展布局。形成现有中心城区及周边和惠安南部为主的东部科工贸文化旅游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业以及商贸、旅游、文化、研发、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总部经济,建成海峡西岸重要的出口加工区、台商投资区、对台贸易区和科技开发区。形成晋江、石狮、南安中南部为主的南部轻纺建材工贸区,重点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实力强的企业集团、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辐射能力强的批发市场,建成海峡西岸乃至全国性、全球性重要的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加工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形成湄洲湾南岸为主的湄洲湾南岸港口重化工业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海洋运输等产业,基本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大型船舶修造基地、液态化工仓储中心和航运中心。形成南安中北部、安溪、永春、德化县城及周边重点镇为主的中部特色经济和产业梯度推进区,突出县域特色经济优势和作为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向闽西北山区乃至赣南辐射的梯度传递区域的功能,加快发展特色资源深加工、工艺制品、农产品加工等加工制造业和特色农业,建设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的特色加工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晋江水系东西溪流域上游和其他边远山区的西北部生态建设保护区,突出自然环境良好、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生态保障的功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型农业和观光农业,建成海峡西岸重要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生态旅游区和资源可持续开发生态功能区。

  15.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引导,促进县域经济向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园区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产品,支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争创更多区域特色品牌。加强产业发展研究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扶持配套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集聚、提升、拓展”,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坚持质量兴市、名牌强市,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争创名牌,加强名牌保护,全力打造“中国名牌、世界名牌泉州板块”。充分发挥泉籍驻外商会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推进区域特色经济国际化,进一步提高泉州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16.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山区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快山区县城发展步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山区县城为纽带、重点小城镇为基础,分工有序、功能互补、规模协调的城镇体系。创新城镇发展机制,完善城镇功能,壮大城镇产业基础,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60%。

  1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港口与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区、保税区以及高速公路主干网、铁路、机场相衔接的快速通道,构筑港口大进大出集疏运体系。抓好泉三高速公路、泉州环城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加强省道、县乡公路的改造提高,进一步完善沿海大通道功能,加快福厦铁路、通港铁路建设和漳泉肖铁路改造提高,做好晋江机场扩建工作,努力申报航空口岸。积极发展管道运输。巩固提高水力发电,加快发展火力发电,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强大型输变电工程建设,构建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继续抓好城市给排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网络基础建设,提高“数字泉州”建设、应用水平。加强防汛抗旱排涝设施建设,健全自然灾害预测预防机制,不断完善城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五、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8.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重化工业,全面提升轻工业,不断提高各类专业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水平,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升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建成我国重要的纺织服装、鞋业、建筑建材基地和海峡西岸重要的机械制造、工艺制品、食品饮料基地。实施项目带动,落实“五个一”(一个项目、一个责任人、一个工作班子、一套工作机制、一笔启动资金)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引进力度,加强产业整合和配套,积极培育我市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石油化工基地和海峡西岸重要的汽车及其配件、船舶修造、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基地。

  19.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景点、景区的深度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突出“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惠女风情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加大旅游品牌推介力度,积极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全面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打造旅游强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一批现代物流集聚园区、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和辐射全国的大型商品集散市场、专业市场和要素流通市场,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广告会展、信息咨询和法律、中介服务,积极发展房地产、社区服务、劳动服务、科技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邮政通信业,延长服务业产业链,转变服务业增长方式,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发展水平。

  20.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做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完善“海上泉州”经济发展布局,科学合理利用海岸带、海岛、近海、深海、远洋等海洋资源。发展壮大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临港工业、滨海旅游,改造提高盐业、海水种养业,积极培育海洋生物、海洋药业、海洋矿产和海水综合利用、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科技推广服务等新兴产业,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总量。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不断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尽快形成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开发、引进、推广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扶持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建立工业“三废”综合高效利用系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加快建设生态节约型工业园区,形成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清洁生产企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企业共生发展的产业群,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2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管理,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自然资源。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整理,合理开发土地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健全集约用地有效机制,强化建设用地管理,鼓励建设节地型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和农村住宅小区,依法盘活城乡闲置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强化水资源功能区管理,加强对水环境容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合理配置利用水资源。积极倡导生产生活节约用水、污水净化再利用,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建设节水型城市。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整顿和规范矿产开发秩序,促进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

  2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晋江、洛阳江流域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严格控制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保证流域性重要水体、集中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严格海洋生态保护措施,建立健全海洋防灾减灾体系,确保海岛地形、岸滩、植被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严格禁止江河流域源头、干流一重山的开山采矿,大力整治“青山挂白”,加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护林的建设。严禁发展高污染企业,对已建高污染企业依法强制改造,从源头上治理污染。实施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生物多样性、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的五大生态工程。继续推进城市公用事业产业化,提高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巩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积极创建生态示范城市。

  七、深化体制改革

  24.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职能与市场中介功能分开,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完善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决策听证和公示制度、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考核、奖惩机制。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25.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动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和基础行业集中。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探索健全国有企业选人用人机制、经营业绩考核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推行年度经营业绩责任制和经营者任期业绩考核责任制,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推进公用事业、水利、外经贸、建筑等领域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26.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保障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改进对民营企业的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公用事业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并购、控股、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资扩营,争创名牌,把企业做强做大。促进民营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自觉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27.促进财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老、少、边、岛和欠发达乡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实行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加强财源建设,强化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完善财政预算制度,加强审计监督,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健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方式多样、政府调控有效的投融资体制。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程序和效益评价机制,推行项目法人招标和代建制。加强对社会投资的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全面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投资的新机制。发展一批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继续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

  28.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按照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充分竞争。大力发展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加强商品专业市场建设,争办全国性、区域性的商展活动,发展会展经济。扶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中介服务业。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维护和规范市场秩序。

  八、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9.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建立健全开放、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和公平的法制环境。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能,对接世贸组织规则,加快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外经贸发展促进体系。办好出口加工区,做大做优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体制创新、完善功能,提高集聚和带动能力。加快“电子口岸”建设,营造良好的“大通关”环境。加强政府部门之间协调与合作,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投资环境。积极筹建海外泉籍总商会。

  30.全面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拓宽利用外资领域,鼓励外商投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参与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和开发山海资源。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着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现代管理经验和专门人才。突出招商引资重点,抓好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项目、产业链龙头和重要生产基地项目招商,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营。创新招商模式,拓展投资基金、项目融资、租赁融资等引资渠道。

  31.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实施“科技兴贸”,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商品和化工、电子信息、机械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鼓励进口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和重要资源。完善促进外贸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从供货大市向出口大市转变。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积极扶持出口骨干企业,培育发展外贸企业集团,鼓励出口企业开展质量、安全、环保、诚信等认证。积极推进进出口企业加入国际连锁网络,大力开展网上贸易。建立健全境外投资服务机制,鼓励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建立营销机构、贸易网点和投资设厂,带动产品、技术和劳务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健全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增强处置贸易争端能力。

  九、加强台泉港澳侨合作与交流

  32.提高对台工作水平。立足泉台关系的特殊地位,发挥“五缘”(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优势,拓展“六求”(求紧密经贸关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作为,突出经济合作和双向交流两个重点,使泉州在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发挥两岸直接“三通”的桥梁作用、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作用、经济优势互补的纽带作用。主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积极申办台商投资区,办好台湾学者(泉州)创业园,利用我市石化、轻纺、鞋业、食品等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的优势,吸引台湾大企业、大财团来泉投资。以建设“海峡两岸(泉州)农业合作试验区”为契机,以农产品贸易中转、农业优良种苗引进繁育、农产品加工出口和生态休闲观光为重点,全面深化对台农业合作。健全台商企业服务机制,切实维护台商合法权益,发挥台商协会桥梁作用以及台资企业的示范作用,促进以台引台。扩大海峡两岸农洽会、海博会的影响,促进泉台经济、科技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泉州港“为海峡两岸通航服务”的功能,吸引台湾物流企业和航运公司来泉投资,参与物流园区、港口和航运的开发建设,为扩大对台航运直接往来奠定基础。把握建设“闽台旅游合作区”的机遇,推进泉台旅游双向对接。发挥对台文化优势,建设好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进一步密切泉台戏曲、宗教、民俗等方面的交流。

  33.密切泉港澳侨合作。充分利用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契机,积极推进泉港合作八大平台建设和泉澳四项合作,全面提升泉港澳经贸合作层次和水平。加强与港澳各类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鼓励港澳企业参与我市企业的重组改造,积极引进港澳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争取在中小企业合作、人才交流、贸易合作、联合招商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充分利用香港的融资渠道和营销网络,支持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和设立营销机构。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侨务工作,加强与海外侨亲和华人社团的联络联谊,继续做好老一辈华侨华人的工作,加大对华侨华人新生代特别是已接班的年轻一代企业家和政界、科技、文化等领域杰出人士的工作力度,建立长效互动机制,了解侨情,理解侨心,维护侨益,发挥侨力。

  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

  34.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围绕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泉州湾国家级星火技术产业带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五大建设,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行业协会职能作用,加快行业研发和检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步伐,努力建设一批较具影响的科研基地,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扩大对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加快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研发。健全促进技术创新政策体系,扶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强科学普及,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创新环境。

  35.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发展,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增加教育投入的财政保障机制,重点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问题,完善政府和社会资助贫困学生制度。加强基础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建设一批重点中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术人才。进一步支持高等院校发展,整合高等教育资源,规划建设“泉州大学”。重视发展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和特殊教育。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和侨港澳台胞和社会人士捐资办学,依法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继续推进课程改革,普遍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36.推进人才强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开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人才评价体系、选拔任用体系和激励保障体系。大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坚持以项目带动集聚人才,建立人才、项目、技术、资本有效对接机制,推进项目与人才良性互动。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推动沿海与山区人才合作与交流,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基层、边远山区、非公企业创业就业,培养开发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推进人才创业载体建设,吸引市外境外高层次人才来泉创业,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

  十一、努力构建和谐泉州

  37.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加强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8.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充分就业。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职工参保比例,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被征地农(渔)民社会保障问题。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城乡贫困家庭助学、助医、助房等救助制度。发展慈善事业、妇幼事业、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落实优抚政策,加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逐步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福利水平。

  39.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努力控制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积极防治职业病、地方病。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卫生发展,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保障群众健康权益。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健全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确保群众的食品、药品和医疗安全。加强环境卫生建设,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竞技体育,建好海峡体育中心,办好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40.发展先进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大“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和泉州南音申报“世遗”力度,加强“魅力泉州”、“活力泉州”等文化品牌的宣传推介,扩大泉州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充分挖掘富有特色的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泉州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重点扶持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传统戏曲、民间工艺、民俗文化项目,注重培育创作、演艺等文化艺术优秀人才,努力建设一批与历史文化名城相适应的文化设施,形成特色凸显的文化园区,树立个性鲜明的文化品牌,把泉州建设成为闽南文化保护区。推进创建文化先进县工作,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巩固与健全四级文化网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加快发展广电、演艺、报刊、图书、音像、文化艺术和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着力提高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41.建设“平安泉州”。继续落实社会公共安全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组织体系、预警体系和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增强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及时处理好社会治安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恐怖事件等社会公共安全问题。重视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体系的科技应用,加快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公共安全的科技防范水平和管理、应急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惩治各类犯罪和邪教组织、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十二、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努力奋斗

  4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关键在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各级党委要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增强宗旨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突出提高各级党委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领导工作水平和干部队伍素质。论贤举才,坚持“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论英雄”选人标准,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公道正派”用人导向,坚持“重德才、看实绩、听民意”考察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43.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责任型、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健全民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与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和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提高公务人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水平。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开展“五五”普法,推进依法治市。深化司法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

  44.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发扬“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常之中极强烈的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和“创新、创业、创造”的“三创”精神,激发人们投身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事业。加强正确舆论引导,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谐氛围。推进“诚信泉州”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推进“双拥”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提高国防动员能力。

  45.落实“四个关键”,形成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整体合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共产党员要激发创新活力,奋发创造激情,鼓足创业干劲,推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要以大局为重,以团结为重,以发展为重,树立推动工作的形象、对人民负责的形象、公正廉洁的形象,营造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氛围,形成推动发展的整体合力;要坚持求真务实,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争上游、创一流、走前列”的精神风貌和工作实绩推动泉州的改革与发展。

  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为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热点排行】【推荐】【字体:  】【打印】 【收藏】 【关闭


中国艾滋病二十年
·北京的哥 不再侃政治
·房产暴利 有道理?
·白衣天使为何与狼共舞?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 [游戏]赚钱大亨财色兼收
· 70年代的人能看懂的故事
· 数千东欧女郎沦为性奴隶
· 演艺圈里的性交易真相
· 处女身份使我陷入尴尬
· 再婚后成丈夫砧板上的肉
· 网恋奇遇变态男化身美女
· 老婆出差留下的神秘留言
· 在女同事色诱中不能自拔
· 我和大学女老师偷吃禁果
· 两位美女与丈夫做爱经验
· 在宾馆的床上丈夫的朋友
· 丈夫设计把妻子捉奸在床
· 少女自诉她们的第一次
· 香港第一美女名模周汶锜
· 舒淇三级女星到金马影后
· 中央舞蹈学院性感黑衣MM
· 不相信是越南性感女特工
· [图]抓拍女生喝醉后丑态
· [图]偷拍香港街头波霸MM
· [图]蒋勤勤半裸写真曝光
· [图]桑巴舞抓拍性感辣妹
· [图]明星夜生活照片曝光
· [图]"呕像"照片助你减肥
· [图]女星性感美腿大比拼
· [视频]飞机上调戏性感MM
动漫性感MM图集
· 游戏CG美女《黑暗圣经》
· 搞笑春光大现“走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