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12月21日报道,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方面两年多共同努力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正式公布,国家发改委同时配套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中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八个方向和重点,其中第一条就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全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农业的要求不仅仅是粮食生产量的提高。农业部一位专家认为:农业现代化应当是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组织方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均较高的一种生产发达、农民富裕、环境优美的具有一定国际可比性的先进农业发展状态。可见,农业现代化有了更加广泛和丰富的内涵,也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国全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一直以来都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生产效率低下,政府不得不把许多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粮食产出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农业也因此一直是一个令人担心的行业。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杂交水稻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农业生产中的粮食生产终于成了一个不再令人过于担心的问题,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不过,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的农业不仅仅要解决吃饭问题,还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的农业才能具有国际竞争力,也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其基础地位。
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释放出大量农村劳动力
在中国市场化改革进行了20多年之后,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如果没有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的劳动力将难以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而农业现代化将释放出大量农村劳动力,他们可以进入城市工业生产体系,从而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让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人们对于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农业生产将不仅生产初级农产品,农产品的加工业和流通业将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柱。这样,农民的收入渠道除了出卖初级产品之外,还可以获得农产品增值和从事其他劳动的收入。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这严重影响了人口总体素质的提高。随着工业和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工农业生产对于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较高素质人群中,一部分依靠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取得较高收入,另一部分进入城市能够从事其他工作。在这种示范效应的作用下,农村家庭的教育观念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多数人不再认为上不上学、学得多少无关紧要了。到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年以上。
实现农业现代化将有利于节约资源
中国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l/3和l/4.近些年来,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增长,我国资源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缺煤、缺油和缺水的现象。虽然我国人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是由于农业生产总体的落后状况,自然资源的消耗相当高,浪费极其严重。例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左右,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单位产值的水资源消耗是发达国家的8-10倍,单位粮食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以上。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将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我国资源紧张的矛盾。
此外,农业现代化对于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等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不过,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并非一个自然实现的过程,除了要全面落实中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关注。
周城雄(中国科学院博士生)《新京报》新闻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