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有奖评新闻
荆楚网(湖北日报)
记者习少颖 特约记者张国祥 通讯员王文彬
区域协调发展
努力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体系,实行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健全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形成以武汉城市圈为龙头,以武汉为主中心、襄樊和宜昌为副中心以及黄石、十堰、荆州等大城市为支撑,以县域经济为基础的区域发展格局。
——摘自《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主要目标和措施》武汉绕城公路新洲路段。本图片均由记者杨平摄
十多家纺织企业在汉川市马口镇落户,马口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城。武汉绕城公路黄陂进出口。
“一体化”,走得快
1月13日,细雨蒙蒙。武汉至英山高速公路武湖特大桥工地上,工人们正紧张地进行围堰施工。另一条武汉至洪湖高速公路工地上,2000多名施工者在40多公里路段上拉开战场,人来车往,机械轰鸣。
作为连接武汉城市圈内的7条高速公路——武汉至咸宁、鄂州、英山、洪湖、蔡甸、孝感、红安,到去年底已全部开工。每天有多达5000名建设者、2000多台设备日夜施工,以争取在2007年底全部基本建成。
交通,只是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诸多成效中最显著的领域。按照我省“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武汉城市圈的交通、产业、市场、科技等领域正在全面对接。
你可以轻松在9城市间旅行,圈内的70余个红色旅游景点,早已串连成线。你可以通过“中国武汉”、“武汉城市圈”两个门户网站,了解武汉城市圈的工业、农业、招商情况。
今天,武汉大型企业在嘉鱼建起蔬菜生产基地,在潜江建起鸡鸭养殖宰杀基地;城市圈内的蔬菜,则通过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在2005年销售了1.53亿公斤。金融交易更方便,去年前10月,城市圈内6城市POS机交易达到57万余笔,交易金额12.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和157%。
在科技领域,武穴市广济药业公司与武汉大学合作,用生物基地法生产核黄素,产量亚洲第一。在环保领域,去年4月,武汉与周边4个城市,就保护梁子湖签署了协议。也正因为有圈内的一体化合作,去年6月,黄石市工商局一举查获假冒武汉名牌“统一”牌饮料6000余瓶。
各是各,有特色
按专家的说法,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不仅要形成一体化格局,各成员还要有所侧重,分工配套。全省“十一五”规划,也体现了这种趋势。武汉,重点发展高技术、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黄石、鄂州,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黄冈、孝感、咸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武汉配套型产业和特色产业;仙桃、潜江、天门,则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型工业化。
省人大代表、仙桃市委书记马清明对此有清醒认识。“城市圈内的一体化与联动,首先应是产业对接,形成合理分工与布局。这样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错位发展。”仙桃的产业定位,是做轻纺名城;区域定位,是武汉产业转移的“二传手”、资本进入的“桥头堡”和休闲旅游的“后花园”。
马清明代表建议省政府应尽快出台产业规划,避免圈内的产业同构。他认为,产业分工,一方面靠“市场手”,城市圈中的“8”,要争取武汉的产业辐射;另一方面靠“政府手”,通过规划统筹,行政和经济手段共用,推动产业对接。
省人大代表、黄冈市市长刘善桥对产业分工有自己的看法。“城市圈不是行政圈,而是经济城市圈。圈内成员需要有独创性。”
刘善桥代表说,任何产业规划都是动态的,“十一五”规划也是指导性,产业只通过市场形成。黄冈“十一五”的产业发展,要借武汉的优势,发展汽车、钢铁等配套产业,也要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食品、建材等产业。“任何地域单靠农业无法富强,黄冈仍需要工业兴市。”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亚莉认为,全省“十一五”规划的武汉城市圈表述,说明湖北经济需要武汉城市圈的龙头拉动,而圈内各城市也需要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找准自己的工业化需求和发展路径,这也是“十一五”规划的内在要求。
副中心,共支撑
在“十一五”规划的区域协调发展中,特别提到了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
代表们认为,这两大城市都有鲜明的产业基础,对周边已初步形成辐射和带动作用,并逐渐成为秦巴经济走廊和辐射鄂西南、连接渝东地区的中心城市。
有关专家分析,湖北城市化发展不快。这导致一方面经济发展缺乏增长极,另一方面区域间差距仍在拉大。“十一五”区域发展,就必须在非均衡发展的同时,考虑协调和平衡推进。“这需要中型城市加入到城市化推进中。”
省人大代表、襄樊市委常委周霁认为,以湖北省现有财力,必须先支持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发展,再带动周边。襄樊与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不仅将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还实现了区域发展的稳定。“三点支撑最稳定,区域结构也更合理。”周霁代表认为,在这个三点结构中,襄樊必须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一是汽车产业,如东风、车桥;二是农产品加工,如米、面、油菜等的深加工。“工农并举,发展更快。”
省人大代表、宜昌市市长郭有明也持相同看法。在重庆至武汉间1000公里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只有宜昌最具实力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它有众多水电站,600多处景点,修建了机场和宜万铁路、多条高速公路,其2005年地域内财政收入达105亿元。
郭有明表示,宜昌会在“十一五”期间,加大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这包括投资100亿元改进基础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精细化工、食品医药等产业。“只有增强实力,才能带动和服务周边发展。”
[背景]
武汉城市圈的历史进程
2002年5月,9城市主要负责人汇聚武汉,举行座谈会,就加强9市联合协作的意义、内容和机制达成共识,并明确在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招商引资、人才、旅游等6个重点领域加强合作。
2002年6月,省委书记俞正声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武汉经济圈概念。他说:“武汉作为全国特大中心城市之一和全省的经济龙头,要充分辐射和扩散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周围的地区也要充分利用武汉这个优势来发展自己。”
2003年,罗清泉省长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启动武汉城市圈建设作为当年工作重点。随后,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研讨会和专家座谈会,并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同时省及9市政府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2004年7月7日,省委、省政府在汉召开了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工作会,就武汉城市圈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10月15日,省政府在孝感召开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扩大)会议,武汉城市圈建设全面启动。
到2005年底,9城市间就交通、旅游、农业、商贸、人才、工商等领域均达成一体化协议。
县域经济发展回顾1998年5月1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发展民营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2000年9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2002年4月,省委、省政府在仙桃召开全省发展民营经济暨县域经济现场会。2个月之后,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扩大20个县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管理权限。紧随其后,52个县市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
2002年11月,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
2003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再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2004年2月,中央1号文件提出,壮大县域经济。
2004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
[圆桌]
放谈区域协调发展
主持人:
湖北日报记者习少颖
嘉宾
:
省人大代表、武汉市东西湖区区委书记、区人大主任贾耀斌
省人大代表、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之嶙
省政协委员、咸宁市副市长林永生
省政协委员、民建湖北省委副主委郭定东
省人大代表、阳新县委书记信祖国
省政协委员、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处长杨少杰
省政协委员、省商务厅副厅长阮继清
打造城市圈龙头
贾耀斌:四大障碍影响发展
武汉城市圈实际推进中还存在四大障碍:一是体制障碍,类似“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二是利益障碍,城市圈建设“现在种树,后人乘凉”,利益很难当前见到;三是地理障碍,“8+1”中有些城市确实比较偏远,明显影响到资源整合;四是政策性障碍。一些地方怕被矮化、弱化、吞食掉。这需要省委、省政府成立强有力的工作专班推进,同时在体制上创新。
张之嶙:重视中等城市
“十一五”规划中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论述,描绘了一个三层体系,即武汉城市圈为龙头,襄樊、宜昌等省域副中心城市为支撑,县域经济为基础。但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角度看,要同时重视武汉城市圈和副中心城市外的其他中等城市,支持其发展特色经济。如结合武汉乙烯工程,支持荆门石化发展下游产品。
林永生:配套政策应跟上
城市圈提出后,应有相应政策支持,如武汉至咸宁的交通建设,一些瓶颈仍未解决;城市圈内车辆的通行,在费用上能否开放?各区的电话区号都不同,能否统一成027?咸宁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城市圈总体规划中,能否将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考虑?
郭定东:修建武汉直达天门高速公路
为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武汉通往7个城市的高速公路已全部动工修建,2007年年底前可基本完工,使武汉至这些城市的车程都在1小时左右。但目前唯独没有武汉直达天门的高速公路,两市间往来仍需绕道其他城市。建议省交通厅进行规划。
发展县域经济
信祖国:县域产业要因地制宜
县域经济寻求产业发展,要结合本地实际。首先考虑当地是否有独特资源,通过深加工形成龙头企业;其次,寻找虽然没有资源,但有发展的资源潜力,也可以发展成龙头企业;第三,在市场中寻找机会,这需要敏锐的观察。
杨少杰:劳务经济缓解矛盾
“三农”问题,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之一。就我省而言,发展劳务经济是有效缓解“三农”矛盾的一个便捷途径。目前我省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的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他们顺利实现转移就业。同时加强农民工权益维护,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协调劳资关系,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阮继清:大力发展产业群
大力发展产业群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措施。沿海县域经济发展较快,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群,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地区文化、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摆脱投资饥饿症。
县域经济——寻找发展新思路
湖北日报记者习少颖
京山县:县域发展找优势
赵志诚代表,京山县委书记,28岁就当了京山县副县长,一直主管经济。说话速度极快,言语间充满自信。
京山的民营经济,占到县域经济90%以上。366家企业中,除了京山轻机尚有不到10%的国有股份外,其他都已是民营企业。2002年,京山提出用3至5年培育一批销售过亿元的骨干企业。到2005年,已经有11家企业年销售过亿元,其中包括销售达15亿元的京山轻机,年销售4亿元的华贝,销售过4亿元的三塔铁合金公司。“怎么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赵志诚认为,要抓住两个机遇。一是中部崛起机遇。这回有实质内容,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教育、科技,包括重点科技县,都有扶持政策。二是中央提出的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机遇。
与别人想法不同,赵志诚说,下一个5年,京山县域经济要发挥自己农业的优势。京山是全省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县,但也是亏损大户。“十一五”,要让粮食优质品率达到90%,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0%,养殖规模化水平达到90%。经过这“三化”,能增加粮食生产效益,提高农民收入,还能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
现有工业当然也不放松。未来5年,京山要再培植5家销售过10亿元的企业。这其中,已经有一批年销售过2亿元的企业在成长。
记者点评:
县域经济,是湖北经济体系中最基础的环节。发展县域经济,归根到底要以民营经济为主,并有效地促进其快速成长。同时要结合实际,考虑当地的资源与基础条件。
宜都市:“扩权”好处多
宋文豹代表,宜都市委书记,将“扩权强县”简称为“扩权”,形象生动,点到实质。
2003年,宜都被列入省政府的“扩权”县。说起“扩权”3年来的好处,宋文豹总结为两点:县市权限扩大,财政增量返还。
县级权限扩大。一个是项目审批权下放。以往投资项目,首先要向宜昌市上报,再由宜昌上报到省里。现在,3000万元以下项目宜都自己能批,5000万元以上项目,直接报省政府或省发改委备案。减少了中间许多繁琐环节,宜都项目审批、立项时间比以往节约了三分之二。
财政直管。省级财政增量部分返还给地方,支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宋文豹说,2000年,宜都的财政收入仅1.4亿。但2003年“扩权”开始,财政收入以每年1个亿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财政收入为5.76亿。“扩权”几年来,省财政每年都会有1000多万元返还给宜都。这笔钱用于招商引资、加快新农村建设,作用不小。“扩权”前,宜都的“五小”企业基本垮掉,1万多人下岗。“扩权”后,宜都以有限资金招商引资,从2003年起,全市工业投资每年超过10亿元,2005年引进外资达到19亿元。全市连续三年GDP增长达18%,财政收入增长30%,引进外资增长50%,外贸出口增幅更高达2倍。
对“十一五”规划中的扩权强县政策,宋文豹称赞其“切合实际”,可以促进县域经济迅速壮大。他希望这个政策不要变化,“只要再坚持5年,湖北县域经济就会发生根本变化。”
记者点评:
为解决县域经济这个“短腿”,省委、省政府想了许多办法,扩权强县是其中之一。宜都市经济的巨大变化,证明“扩权”政策有效。“十一五”规划提出,将进一步完善扩权强县政策,逐步将其推行到所有县市,实行财政激励政策,增加对县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这对县域经济发展,将是一个大好消息。
神丹的农业产业化表现
刘华桥委员,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话不多,特别朴实。作为全国蛋品加工的最大企业之一,民营的神丹公司在安陆经济中的作用不可小看。
刘华桥说,2005年,神丹品牌蛋销售达2.5亿元,基地在安陆,总部在武汉。这个公司有上千名员工,其中六成以上为留守家庭的农村妇女。在家中男士出门打工后,妇女们留在家中照料孩子和老人,但她们又希望获得一定收入。神丹公司正解决了这个问题。
再说产业。现在,与神丹公司有直接产品交易往来的养殖户有1600多户,其中大部分为养殖大户,即养鸡在2000只以上,养鸭在1000只以上,养鹌鹑在5000只以上。这些养殖户最初的规模不到现在的三分之一,但随着神丹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他们也跟着成长。当地农村的经济结构,也从传统的家庭手工作坊、小副业、种植粮食和蔬菜,发展到以养殖业为主。
他们之间的合作模式,是典型的工厂加农户。有紧密合作型,企业投资建养殖小区,请农民进入养殖,供给种苗与饲料,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收购蛋品,亏损还有补贴;半紧密型,由企业提供饲料,再回收蛋品;最后是松散型,企业只提供技术,收购蛋品。
现在,神丹的蛋品加工,在当地已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公司与养殖户间,有一个种苗——饲料——养殖户——蛋品加工——运输、包装等中介户的长链条,规模已经比较大,其中包括公司收购蛋品,每年付给农民1.5亿元;包装,2000万元;运输,一年也有1000万元。涉及从业者上万人.
记者点评:
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致富,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的路,走龙头企业的路,由他们的工业化运作,带动农业的工业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