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有奖评新闻
特派记者 王勇钢
如果现在评选冬奥会的新闻人物,来自哈尔滨市的花样滑冰运动员张丹、张昊绝对是第一人选。几天前,他们的拼搏精神曾让世界震撼,他们现在在都灵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获得金牌的运动员。
当地时间15日11时,都灵冬奥会奥运村国际区。在约定的时间、约定的地点,带着全市人民的关切,本报记者采访了张丹、张昊。
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
从重重的摔倒到重新投入比赛,那几分钟,张丹、张昊到底想了些什么?
“丹丹太伟大了,在这么困难的时候能坚持下来。”张昊抢着说,“丹丹摔倒的时候,我的大脑曾瞬间有过空白,什么都听不见了,只能看教练的手势。看到丹丹稍微恢复一点时,我就想把这场比赛拼下来。”
受伤的时候,两人仅仅进行了全部14个动作的第一个,后面还有13个动作和4分20秒的时间。
“那个时候,我的腿非常疼,已经支撑不住了。不过缓了一会,感觉似乎还可以坚持,就重新比赛了。”张丹说,“其实,那时我想就是坚持下来可能也没成绩了,我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还能做完几个动作。不过,我真的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只想把最精彩的表演献给观众,只要还能坚持,我就决不放弃比赛。”
也许正因为如此,在宣布成绩的那一刹那,张昊双手将受伤的张丹横抱在胸前。那一刻,他们真的没有了遗憾。
市府贺电是最大的惊喜
面前的张丹脸色有些苍白,走路仍然有些不自然。
记者告诉张丹、张昊,他们在家乡的反应甚至要超过都灵当地,市政府已经发出了贺电。两人感到很激动,说:“家乡人民给我们的荣誉太高了。”
“这是家乡人民对你们的认可与赞誉。”记者说。
“可是这对我们运动员来说真的没什么。”张丹低声而又腼腆地说。
拼搏精神成学习榜样
张丹、张昊现在已经是中国代表团的重点保护对象了。由于想要采访他们的记者非常多,出于让张丹尽快恢复伤势的原因,代表团规定采访必须经过批准。
“昨天接受了一整天的采访,嗓子都冒烟了。”张昊说。
“不过,你是家乡记者,见到你还是挺亲的。”张丹补充道。
在记者采访的同时,中国代表团团部正在给短道速滑队开会,要求队员们向张丹、张昊学习,学习他们的拼搏精神。
最严重的一次伤
对于大家关心的伤势,张丹说:是左腿膝盖部分韧带损伤。现在腿上已经用绷带打上固定了,走路还有些疼。
抛四周跳是花样滑冰双人滑中难度的极限,目前张丹、张昊是世界上唯一能做这个动作的运动员。两个人练习了7个多月,成功率是82%。
记者问:“还有18%的危险,你们难道必须要冒这个险吗?”
“只要有1%的可能,我们就会用100%的努力。”两人同时回答。
张昊说:“在我们训练的过程中,这个动作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这么长时间,张丹尽管也摔过,但从没受过这么重的伤。”
由于要参加24日在都灵举行的冬奥会花样滑冰表演,两人目前还不能回国。两人将于27日和中国代表团一起启程回国。
张昊说:“我们现在要在都灵至少把伤势恢复到八成。”
当谈及何时能回家时,张丹说:“我也很想家,可是回去后还要在北京备战3月16日的世界锦标赛,大概得等4月才能回去了。”
“现在这个伤势,世锦赛有什么目标吗?”记者问。
张丹说:“也不能给自己下什么硬性的指标,只要能把平时训练最好的东西滑出来就是最大的目标。”
用更好的成绩来答谢家乡父老
张丹与张昊都很年轻。张丹21岁,张昊22岁。都灵冬奥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张丹说:“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信念,就应该坚持下来。”
张昊说:“我挺为张丹骄傲的,现在我真的为自己是一个哈尔滨人感到骄傲。”
对于家乡人的关心,张丹说:“谢谢大家对我们的关注,感谢家乡人对我们的支持,我们以后会更加努力的。”
张昊则在一旁作了一个向前冲的手势:“我们要用更好的成绩来答谢家乡父老。”
记者笑了,张丹、张昊也笑了。
(本报都灵2月15日电)
短评: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丹在都灵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中带伤勇夺银牌的消息传来,哈尔滨人民为之深深感动。
我们感动于这位花样滑冰世界名将之勇敢。她敢于挑战世界难度最高的动作,从一次次失败中取得成功,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赢得了世界的尊敬。
我们感动于这个年仅21岁柔弱女孩之顽强。她在腿部韧带严重受伤的情况下,竟能够强忍剧痛完成比赛,体现出中国运动员顽强拼搏的良好精神风貌,最终征服了现场观众和裁判,以高分获得银牌。
我们还感动于这名从冰城走出的运动员之坚毅。她在比赛中面临突如其来的困境没有丝毫退缩,“只要还能坚持,我就决不放弃”,表现出哈尔滨人民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精神气质。
我们向张丹致敬,感谢她为我们的城市精神又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这勇敢,这顽强,这坚毅,必将融入冰城人民的精神品质,激励着我们在推动城市快发展、大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