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各地视窗
甘肃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时间:2006年04月17日16:02 我来说两句(0)  

 
有奖评新闻
来源:新华网

  未来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形势下贯彻国家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制定甘肃省未来1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前瞻性部署科学技术发展 ,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甘肃,加快提高全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和引领,具有重大意义。

  一、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当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社会进入了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机遇期。科学发展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局限,引发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周期日益缩短 ,持续造就新的追赶和超越机遇。信息科学和技术、生命科学和技术、能源科学和技术、环境科学和技术、材料科学和技术、纳米科学和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的高技术及产业群飞速发展,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 也引起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科技全球化加快 , 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产业化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 ,大大加快了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科技的积累和创新。科学技术在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当今时代 , 一个国家只有在知识和技术创新方面占据优势 ,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 , 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 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 , 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自主创新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

  ( 二 ) 国家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和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发展战略 , 强调指出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 并确定了 自主创新 , 重点跨越 , 支撑发展 , 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 2006 2020 )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 , 对未来 15 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 , 确定了科技发展的大政方针,指明了科技发展的前进方向 , 描绘出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自主创新是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成为国家重大战略 , 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实施战略性调整 , 从跟踪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从注重单项技术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型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从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 , 从以研究开发为主向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并重转变,从一般性的国际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 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 三 ) 甘肃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面对世界和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 大力提高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当前和未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实现我省由主要依赖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

  改革开放以来 , 全省上下逐步形成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 , 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 , 特别是进入 十五时期 , 全省科技工作指导思想实现了重要转变 , 科技对经济的推动由重科技成果转向重产业培育 , 引导了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能力提高 , 促进了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优化。科技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核技术应用、马铃薯业、制种业、草业、荒漠化治理、旱作农业、重离子物理、冰川冻土、高原气象等领域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在全国居领先或先进地位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 为全省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 , 必须清醒地看到 , 我省经济总量小 ,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缓解水资源、生态与环境的瓶颈制约 , 发展循环经济 ,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破解 三农 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及服务业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及新产品开发能力 ,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等,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

  目前 , 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还处于全国后进 , 科技二元结构的问题突出 , 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综合实力同先进省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主要是 : 自主创新能力弱 ,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 ; 科技供给能力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畅 , 科技与经济融合度不高 , 高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低 ; 科技研发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匮乏 ;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 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科技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落后。我省科技事业发展的状况, 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认清形势 , 坚定信心 , 抢抓机遇 , 奋起直追,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 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 , 推动我省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 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全面贯彻国家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 支撑发展 , 引领未来 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坚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以加快甘肃发展和建设创新型社会为根本目标,坚定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努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 , 今后 15 年 , 全省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 始终突出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发展主题 ,努力扩大开放合作, 选准重点突破的方向和基点 , 优化集成科技资源 ,全面持续提升以新产品开发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引领。突出自主创新 , 就是要从增强我省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 重在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扩大开放合作 ,就是要立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融入国内外科技大市场和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 , 扩大和深化省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和管理经验。寻求重点突破, 就是要以应用为导向 , 以技术创新为主线 ,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化 ,在有一定基础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 努力培育优势 ,推动局部跨越。实现更多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现实的迫切需求出发 , 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 ,提高支柱产业、特色 优势产业持续竞争力 , 培育新型产业 ,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相结合 , 突出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技术创新体系 ,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 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 ,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 , 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 , 坚持军民结合 , 寓军于民 , 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以企业为载体,实现经济与科技的有机结合。

  ——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并重 , 大力培育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中,加快改善科技基础条件 , 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 提高科技竞争力。围绕共性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在研发单项技术的同时 , 注重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产品和新型产业 , 促进相关技术融合,实现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和突破。科技创新中加强开放与合作 , 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 , 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坚持突出重点 , 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围绕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 , 坚持国家方向与甘肃需求相结合,凝练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项目 , 重点支持,优先发展。把科技资源和力量集中到与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培育主导产业相关的科技方向上 , 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局部跨越式发展。

  ——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 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和科学管理。转变政府职能 , 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优化完善激励创新和竞争合作机制 ,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和成效。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统筹协调 , 建立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互动机制,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综合集成和优化配置。加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 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相结合 ,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 树立科学观念 , 提倡科学方法 , 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 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良好氛围。大力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创新环境,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自尊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合作的时代精神。推崇探索、宽容失败 , 鼓励竞争、倡导合作,敢为人先、敢冒风险 , 构建学习型、创新型社会。

  ( 二 ) 发展目标。到 2020 年科技发展总体目标是 :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 ;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 科技资源更加优化,建成比较完善的甘肃创新体系 ;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主要依赖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0% 以上 , 科技对外依存度持续降低 , 初步建成创新型甘肃。

  在我省科学技术的若干重要方面实现以下目标 :

  1 、石油化工、冶金、有色等领域的产业技术水平进入国家先进行列 , 有色、化工等优势领域的新材料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 、生物制药及中 ( 藏 ) 药产业发展和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 行业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家先进行列。

  3 、高新技术取得较快发展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12% 以上。

  4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转化应用能力进入国家先进行列 ,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建立起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草畜、特色种植及加工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5 、水资源高效合理利用、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等取得重大进展 , 科学技术对缓解生态恶化趋势发挥重要作用。

  6 、新能源开发、节能、节水、节材以及清洁生产技术取得较快发展 , 主要产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优于国内平均水平。

  7 、在传统支柱产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 ,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

  8 、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 , 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或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名牌产品 ,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 以上 , 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 15% 。

  9 、建成 30 个以上在国内同行业中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科学技术普及程度和公众科学素养明显提高。

  10 、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显著增加 , 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2% 以上。

  ( 三 ) 总体部署。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和我省实力 , 未来 15 年我省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把发展能源、水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解决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二是抓住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获取装备制造业、材料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省产业竞争力的基点,集中力量取得关键性突破。三是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强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 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围绕战略重点 , 确定 9 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 , 并从中选择任务明确、在近期有可能获得技术突破的61项发展重点进行优先安排。同时瞄准全省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 实施 11 个重大专项 , 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 ,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实现技术跨越。重视和支持优势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有重大产业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 ,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深化体制改革, 完善政策措施 ,增加科技投入 ,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 推进甘肃创新体系建设 , 为初步建成创新型甘肃提供保障。

  三、重点领域

  全省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 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 ,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关键性、前瞻性的重大技术领域,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 , 加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 加强关键技术的集中攻关 , 提升优先发展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力争在重要产业和重点产品上取得技术突破 , 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 一 ) 能源。贯彻节能优先、降低能耗的原则 , 在主要耗能领域,加快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节能关键技术。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技术 , 促进能源结构多元化。促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重视对能源装备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优先发展工业节能技术 , 风力发电及其装备制造技术 , 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及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 , 农村节约能源技术等。

  ( 二 ) 水和矿产资源。坚持资源节约优先,重点开发农业高效节水、雨水利用和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开发矿产资源高效开采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注重资源勘探开发装备的创新。

  优先发展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综合节水及节水农业技术 , 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及产业链延伸技术等。

  ( 三 ) 环境。引导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 , 大力开发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 , 重视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集成创新。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流域水环境和典型生态功能退化区综合整治的技术集成与示范。重视环保装备技术开发 ,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技术合作,开发全球环境变化监测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优先发展有色、冶金、电力、石化、煤炭等行业节能、节材、节水技术以及再生材料产业技术、清洁生产技术 ( 含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内陆河流域荒漠化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修复、黄河上游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草原退化防治及草原生产性能改良技术等。

  ( 四 ) 农业。加强农业技术创新、集成和配套 , 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 , 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确保持续增加产量的同时 , 提高农产品质量。延长农业产业链 , 促进农业新兴产业发展 ,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 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积极开发农林生态技术 , 保障农林生态安全 ,提高农林生态环境质量。积极开发工厂化等设施农业技术 ,加快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

  优先发展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生态农业与现代林业、环保型肥料及绿色农药创制、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现代奶业、大宗农产品增产优质及资源节约和标准化生产等技术。

  ( 五)制造业。提高重要装备的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加快相关技术在材料与产品开发设计、加工制造、销售服务及回收利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开发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 , 促进绿色制造业发展。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 , 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优先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流程工业的绿色化和自动化及装备、基础原材料、基础件和通用部件、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制造业信息化及电子信息产品开发技术等。

  ( 六 ) 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以应用需求为导向 , 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开发信息技术在农业、交通、现代服务业、电子政务等领域的应用。

  优先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电子政务技术、社会公共事务信息化及信息安全、城市信息平台、数字媒体内容平台技术等。

  ( 七 ) 新材料。依托资源特色和优势 , 加快开发超导材料、智能材料、能源材料等功能材料 , 开发新型结构材料、光电信息材料等,加快材料产业化。

  优先发展有色冶金新材料、生物材料、化工材料、纳米材料、稀土材料、信息材料、新型建材、新能源材料、专用材料技术等。

  ( 八 ) 生物技术。发挥部分领域的生物技术优势 , 重视在功能基因组研究、生物育种、生物制药、生物催化与转化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及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开发 , 加快产业化进程。

  优先发展动植物生物育种、药物分子设计、基因操作、生物工程制药、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等。

  ( 九 ) 人口与健康及公共安全。积极发展生育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重视新药和先进医疗设备开发。重视食品安全和生物安全。加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煤炭生产安全等方面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优先发展重大疾病防治、地方病预防控制、职业疾病预防控制、中医药传承及中 ( 藏 )药现代化、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等技术。

  四、重大专项

  在确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的基础上 , 体现省情和区域特色 ,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及国家科技发展方向,突出对优势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 ,实施一批重大专项。重大专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发展形势的变化, 进行逐项论证 , 分步实施 , 动态调整。

  ( 一 ) 黄河上游甘肃段草场退化防治及水源地生态环境修复。

  重点集成开发高寒区退化草场植被修复技术、高寒区沙化土地综合防治技术、人工优良牧草栽培技术及天然草场的恢复技术、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和管理技术、鼠害生物控制技术以及监测管理技术等。通过一系列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集成与示范,建立高寒区不同沙化草场治理技术模式 , 使草场植被盖度显著提高。通过生物与工程等技术集成开发和应用 , 保护恢复湿地生态功能,逐步增加黄河上游来水量。在改善生态效益的基础上 , 有效提高区域内农牧民生产和生活质量。

  ( 二 ) 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荒漠化治理。以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生态治理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为重点,建立内陆河流域荒漠化治理技术模式。重点开发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恢复技术、绿洲高效节水生态农业技术、绿洲边缘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流域水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技术等。通过专项实施,实现持续遏制区域生态恶化、水土资源配置优化、退化植被逐步恢复、山区植被盖度增大、水源涵养功能增强、绿洲及外围防护体系修复、流域退化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推动区域内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 三 ) 风能发电及成套设备。重点进行风能发电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完成兆瓦级风力发电机、风力发电控制系统、风机涡轮叶片、塔架研发及成套化。通过专项实施,研制出效率高、出力大、重量轻、寿命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机组并实现产业化。

  ( 四 ) 新材料技术。以兰 ( 州 ) 白 ( 银 ) 金 ( 昌 ) 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建设为依托 , 加快开发系列新材料,重点开发有优势的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电池新材料、稀土材料、无机化工新材料、纳米材料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展新工艺流程研究和新材料产业信息化建设 , 建立新材料科技创新体系 , 带动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通过专项实施,在高性能结构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领域取得若干原创性成果 ; 在稀土材料、超导材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 用高新技术改造有色金属、钢铁、建材、化工等基础材料产业 , 实现优势领域的材料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 五 )装备制造。加快提高装备制造的性能、质量、水平,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开发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矿山机械、数控机床、电机电气、真空设备、控制设备、军工电子设备、高压容器、大型液压快锻机组、大型板式换热设备、风动工具、精密试验设备、核仪器仪表等制造技术,不断提升制造技术水平 , 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通过专项实施 , 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 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六 ) 制造业信息化。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 , 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全面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是增强企业对市场响应能力。重点开发应用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中小企业的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公共设计制造平台 ; 开发应用设计、制造、管理的集成技术;开发应用煤矿安全生产远程数字化监控系统。通过专项实施 , 培育一批信息化中介服务机构和软件服务企业 , 加快实现制造业信息化,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 七 ) 新型半导体器件及产品。重点研发功率型发光二极管、激光器、长寿命半导体照明产品等技术和产品,进一步提高集成电路的封装及技术水平。通过专项实施 , 实现新型功率型发光二极管、激光器等器件和相关产品的产业化。

  ( 八)冶金、化工、建材等流程工业节能及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重点研究开发集成创新冶金、化工、建材等流程工业的主要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开发应用有色、冶金、石化、建材等领域清洁生产、矿山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流程降耗减污的核心、共性技术。通过专项实施,加速我省流程工业由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向节能、环保、精深加工和循环经济方向转变。

  ( 九 ) 动植物品种创新与定向培育。以麦类 ( 小麦、啤酒大麦 ) 、玉米、马铃薯、小杂粮和油料 ( 油菜、胡麻 ) 、棉花等6类主要作物和肉羊、肉牛、奶牛、优质瘦肉型猪、细毛羊、特种经济动物等 6 类动物品种创新为重点,转基因和航天育种技术、动植物胚胎移植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 , 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的优良、专用动植物新品种,综合集成种质资源保存技术 , 建立和完善有优势的种子规模化制种技术平台和动植物良种繁育基地,并加快相应技术的扩展和产业化。通过专项实施 , 加快农业生物技术开发应用及产业化 , 建立起现代化育种体系和良种快速繁育体系,促进种植、养殖业科技进步和优势特色种业的发展。

  ( 十)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开展马铃薯、啤酒原料、蔬菜、优质农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包装、储运环节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与应用,提高加工工艺与设备技术水平。重视生物催化转化农产品工业化成套技术的开发和创新。重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开发与应用。通过专项实施,全面提高主要农产品综合精深加工能力 , 建成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农产品加工和商贸基地。

  ( 十一 ) 新药创制及特色中药现代化。开发道地特色药物资源 , 加强新药自主创新,研究中药新药创制模式、实验室和临床评价方法与标准体系 , 重点开发以复方为主的中药新药,加强新药的二次深度开发。在优势领域坚持开发研制新的生物制药技术及生物制剂、疫苗和药品。建立完善药效及安全性评价、制剂与质量控制、中试和生产工艺等技术支持平台。开展道地中药材质量标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和种植基地建设。通过专项实施,形成以道地中药材标准种植、精深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为主体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 , 以及生物制药技术体系 ,依靠自主创新振兴制药业。

  五、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根据全省学科布局和科学技术优势 , 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发挥中央在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学科带头作用 , 重视和支持优势学科的基础研究以及重点产业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 , 坚持服务国家目标,鼓励自由探索 , 遵循科学发展规律 , 突出科学的长远价值。

  ——重视和支持有优势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等方面的原始创新。

  ——重视和支持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科学实验与观测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原始创新。

  ——重视和支持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复杂系统与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原理与新方法等方面的原始创新。

  六、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

  以服务政府目标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 , 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 , 大幅度提高全省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甘肃创新体系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属区域创新体系的范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 15 年,甘肃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构架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体系 ;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科技体制改革和甘肃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 :

  ( 一 ) 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进一步深化改革 ,创造条件 , 优化环境 , 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

  改革和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 , 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 , 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 持续引导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增强战略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能力。

  整合科技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 , 重点实验室 ( 站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企业全面开放。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在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 , 建立由企业牵头、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实施研究开发项目的机制。

  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 , 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 , 加快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力研究和开发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活力。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 , 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鼓励引导企业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立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 激发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力。

  完善技术转移机制 , 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大力发展为企业创新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 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农业重大成果转化资金、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等,支持引导中小企业、民营科 技企业加强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 , 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 二 ) 整合科技资源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中介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基本架构 ,技术研发功能、科技资源市场配置功能、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创新决策和支撑功能基本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支撑、科技中介服务为纽带、市场机制为导向等创新要素配置,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 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 发挥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 , 重视军民技术结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特色明显、布局合理、结构科学、机制灵活、开放有序、运行高效。

  ——加快构筑技术高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发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的基础和优势 ,促进中央和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建成120 个左右具有学科特色和适应产业优势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 站 )。

  支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建立创新联盟 , 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 站)、工程技术实验室或技术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 培养创新人才 , 加快科研装备现代化 , 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大幅度提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及省级高技术产业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批已建或在建科技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水平。扩大和加快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光电子产业基地、生物医药科技园、石化工业科技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省校共建大学科技园。实施产业集群,推进集群创新。

  ——加速发展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生产力促进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和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科技中介组织,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支持市、县加快发展创业服务中心或孵化器,推动市、县工业化进程。加强以农村科技信息网络为重点的市、县科技信息服务网建设 , 提升科技服务 三农的能力和水平。拓展技术交易领域 , 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 繁荣技术市场。

  ——优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六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实施共享政策,突破关键共享技术 , 规范技术与服务标准 , 制定分类分级共享制度 , 构建和完善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 , 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全面加快自主创新基础条件的现代化。

  ( 三 ) 深化科研机构改革 , 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坚持以发展促改革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以人为本和促进发展的科技体制改革配套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立有利于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结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 , 加强科研机构建设 , 调整结构布局 , 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建设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势学科和研究基地 , 推动科研院所持续提高引领创新的能力。推进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优化重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 , 构建有利于技术创 新的运行机制 , 增强技术创新的内在活力。

  建立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科技投入机制 , 加大科技体制改革专项资金投入 , 持续提高科研机构人均事业费标准,改善院所基础条件 , 支持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建设、基础性工作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有利于科研机构原始创新的运行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院( 所 ) 长负责制 , 进一步扩大科研院所在科技经费、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决策自主权 ,提高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内部协调集成能力 ,支持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开发。建立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评价制度,促进科研机构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科研机构开放合作的有效机制 , 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科研和管理人才。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和高等学校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 , 促进知识流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共享。

  ( 四 )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科技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动员组织社会力量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完善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和落实法定财政科技投入等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科技工作考核评价、激励和监督的长效机制 , 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科技决策机制 , 强化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宏观管理,加强对科技政策制定、科技计划实施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建立健全科技宏观协调机制、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互动机制、部门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机制,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方式 , 充分发挥部门、地方在计划管理和项目实施管理中的作用。在科技项目的设立等方面,推行课题制和招投标制。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 , 完善同行专家评审机制 , 建立评审专家信用制度,加强评审过程的监督。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 ,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 , 建立适应不同性质科技工作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对科技人员和团队素质、能力及研究水平的评价。突出政府科技奖励的重点 , 在实行对科技成果奖励的同时 ,注重对人才的奖励。

  七、保障措施

  落实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 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政策,结合省情制定和完善更加有效的政策与措施。政策与措施必须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 , 有利于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一 ) 贯彻国家创新政策,健全符合省情的自主创新政策措施。

  1.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政策。全面贯彻国家关于财政、信贷、税收、政府采购和市场准入等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建立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要素协调发展的机制,实施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盟和承担政府研发任务的政策,加快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实施完善技术转移机制的政策 , 实施增强企业内在创新活力的政策 ,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 , 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协调配套。健全科技执法检查和监督制度,依法推进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

  2. 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强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统筹协调,实施鼓励自主创新、限制盲目重复引进的政策。

  通过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和重点 , 设立专项资金 , 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 , 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联合体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3. 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 , 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和政府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执法力度 , 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商品化的管理与服务体系,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管理全过程 , 推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从业资格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设立专利申请和实施的省级财政补助专项资金,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要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和协调 , 并优先采用。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促使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引导产学研各方面共同推进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及优先采用。

  4. 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产业化进程。依靠科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在马铃薯、草业、畜禽、中药材、水果、无公害蔬菜、制种、酿酒原料、食用菌、粮棉油、特色种养等重点农业产业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 开发和推广一批农村先进适用技术。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 , 建立面向农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新机制,激励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推广活动。设立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专项资金,促进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支持农村各类人才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鼓励和支持多种模式的、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持续推进星火产业带和星火密集区建设 , 培育星火示范企业 , 引导产业集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 提高农民创收增收能力 ,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化。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基点。加快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制药、先进制造、新能源与环保、民用核技术、航天育种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持续开展高新技术示范企业创新行动,围绕重点技术领域培育一批潜力大、带动力强、有出口创汇能力的高新技术示范企业 , 引导高新技术企业聚集 , 营造集群优势,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5. 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拓展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促进全省科学技大开放创新和合作发展。大力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地方、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促进产业升级和县域经济发展。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国内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技术合作共同体或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优化技术合作交流体制和机制, 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 大力引进技术、资金、人才。

  6.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 ,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 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普及法律法规,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 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 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 , 普及科学知识。 加强农村科普工作 , 建立起提高农民的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强创新教育,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 , 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加强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

  重视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宣传体系建设。加强科普场馆建设,提高科普场馆运营质量。建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等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繁荣科普创作,鼓励和支持科学家及其他专家学者参与科普创作。扶持原创性科普作品。加强对科普的基础理论研究 , 培养专业化科普人才,壮大科普人才队伍。

  建立完善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大型企业等各方面的优势集成 , 促进科技界、教育界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协作,动员和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科普事业。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 , 贯彻实施优惠政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公益性科普事业体制与机制改革 , 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有机结合的新机制,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

  ( 二 ) 持续增加科技投入 , 提高科技投入效益。

  1. 确保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全面贯彻国家科技税收优惠政策 , 完善投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科技事业 ,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 , 到2020年达到2% 以上。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激励政策 , 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的比例大幅度提高。

  2. 持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 ,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引导企业和全社会的科技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的要求,在编制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时 , 都要达到法定增长的要求 , 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适当集中财力 , 统筹安排规划实施所需专项经费,切实保障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要按照法律法规要求 , 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

  优化政府科技投资结构 , 加大对技术高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以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财政支持,加大对高技术以及农业、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卫生等公共领域社会公益研究的财政支持 , 形成符合公共财政政策的投资格局。

  3. 完善科技投入管理机制 , 提高科技投入效益。逐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责任制和高效使用机制 , 合理安排科研机构 ( 基地)正常运转经费、科研项目经费、科技基础条件经费等的比例,加大对基础性研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稳定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适应科学研究规律和科技工作特点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逐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机制 , 切实提高科技投入效益。

  ( 三 ) 营造良好环境 ,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 实施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改革和调整科技人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制度。修订《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在已设甘肃省科技功臣奖、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基础上 , 增加设立甘肃省自然科学奖、甘肃省技术发明奖 , 扩大奖励范围,提高奖励额度。制定落实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以及科技活动中培养稳定优秀人才保障措施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 , 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

  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合作开发,创新创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充分保证用人单位自主权,形成人才合理流动新机制。

  2. 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加快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主要产业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以及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教育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 , 特别是技术创新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进一步破除科学研究中的论资排辈和急功近利现象,培养选拔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 , 充实在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设立的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岗位,在省属科研院所实施选聘学科带头人和青年科研骨干人才行动 , 分步骤、分层次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鼓励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 , 培养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鼓励企业聘用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 ,并给予政策支持 。企业引进人才类型、待遇等由企业自主决定,并应大幅度提高企业科技领军人才的待遇。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或面向农村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并取得合理报酬。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企业和基层就业。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共同培养技术人才 , 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或研发基地,带动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提高。

  3.加大对创新人才的资金投入。改革科技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提高科技项目和科技预算中的人员经费比例。设立创新人才培养和出国学习研究专项资金,优化社会保障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打印 纠错 评论 主编信箱(责任编辑:阎燕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时政图片

  24小时国内热点

  ··········

  时政聚焦

  ·· 论坛专题········

  时政日历

  24小时热图

  网友评说

  · 热点关注· 热点关注· 观点碰撞· 天天网评· 摄影贴图· 摄影贴图· 坛笑风生· 坛笑风生


我来说两句 全部跟贴(0条) 精华区(0条) 辩论区(0条)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热门新闻推荐】
相关链接





搜狐短信 小灵通 性感丽人 言语传情
三星图铃专区
[周杰伦] 千里之外
[誓 言] 求佛
[王力宏] 大城小爱
[王心凌] 花的嫁纱
精品专题推荐
短信企业通秀百变功能
浪漫情怀一起漫步音乐
同城约会今夜告别寂寞
敢来挑战你的球技吗?
 精彩生活 

星座运势 每日财运
花边新闻 魔鬼辞典
情感测试 生活笑话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月亮之上
秋天不回来
求佛
千里之外
香水有毒
吉祥三宝
天竺少女

点击今日

佛山一家六口惨遭杀害

·佛山一家六口惨遭杀害
·乌兰察布居民区连发爆炸
·忻州煤矿安监局好气派
·杜世成助推青岛房价?
·平安夜女子遭遇飞车党


频道精彩推荐

·温家宝出访澳斐新柬四国
·八荣八耻 台湾地震
·他信辞职 伊朗军演
·王治郅回国 2006世界杯
·刘翔 国足 科比 NBA F1
·马自达3 本田思域
·大众速腾 华晨骏捷
·奥斯卡金像奖 馒头血案
·传TOM集团将收购新浪
·黄金暴涨 暴利税开征
·蔡依林身着CPU芯片衣





一个人哭
退后
断了的弦
还是朋友
水晶蜻蜓
唱给你的歌
迷糊娃娃可爱粉红卡通
四季美眉给你最想要的

搜狐分类 ·搜狐商机

百姓论坛

·泰国情侣流行拍的全裸照
·21岁大学MM网络征友(图)
·日本超女选秀必须亮内裤
·台湾辣妹的激情艳舞表演
·女星沙滩竟当众吻胸激情
·曹颖印小天酒店激情曝光
·MM浴室自拍完美浑圆身体
·实拍泰国真正色情红灯区
·裸拼AV女优翁红日本脱光
·女孩旅店偷情被暗拍全程

·半裸女高空玩跳伞乳横飞
·用胸推拿的异性泰式按摩
·李倩蓉放荡全裸照性感照
·游戏MM选拔现场随便碰臀
·女星拍戏时胸部惨遭蹂躏
·老板电脑里和二奶开房照
·视频女屋内裸身挑逗一幕
·无耻病人手机拍护士裙底
·美女明星透视装近乎全裸
·惊!世界各地的怪物(图)
芙蓉姐姐性感极限火辣比基尼登场
娱乐基地

大胆的美丽女孩

·AV女优圣诞装自拍写真
·国外球迷怎么恶搞火箭队
·震撼人心的人体干尸[图]
·女人内裤的奇特广告创意
·明星最近流行黄金甲造型
·美人鱼彩绘 朝比奈真人秀
·宠物连连看 合金弹头游戏

热点专题
·2009年全国两会
·2009全国两会
·关注2009年春运
·"团团圆圆"赴台
·燃油税改革
·纪念改革开放30年
·2008美国大选
·2008珠海航展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
·神七飞船涂鸦
·神七宇航员如何太空行走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
·西班牙客机燃烧失事
·神舟七号择日发射
·蒙古首都骚乱 政府镇压

news-seo 网友意见箱




设置首页 - 搜狗输入法 - 支付中心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 全部新闻 - 全部博文
Copyright © 2018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ontact.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