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 > 会议论文节选
张咏华:试析2005年中国大陆的国际传播研究
时间:2006年04月21日16:39 我来说两句(0)  

 
有奖评新闻

  试析2005年中国大陆的国际传播研究

         ——以若干新闻传播学刊物为例

  张咏华

  摘要

  在当今信息化进程正在全世界加速发展的时代,国际传播的影响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之中,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学术界理应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本文试图以若干新闻传播学刊物为例,梳理2005年中国大陆传播学界的国际传播研究以及论文层面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概况和特点。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age when the process towards an information-based society is accelerating in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makes great impact o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human society, thus exhibiting an increasing significance. As such, it merits great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c research community. This paper sets out to explore, through reviewing the content of several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journals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y the Chinese mainland communication scholars in 2005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research. Moreover, based upon this the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e in the field and its features.

  关键词:国际传播 国际比较研究 全球化视野

  当今时代,伴随着信息化在全世界的发展进程,国际传播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因特网的迅速崛起更是把世界性交往推进到崭新的发展阶段,拥有不同民族文化的国家之间的交流、沟通空前频繁,全球化多维度发展态势非常剧烈。在空前开放的国际环境下,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倍加凸现,国际舆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日益重要,中国迫切需要加强国际传播。不论是从服务于指导我国国际传播的应用性角度而言,还是从国际传播作为新闻传播领域中重要性日益凸现的现象理应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角度而言,我国学术界都理应重视和加强国际传播研究。本文试图对中国大陆学术界2005年这方面的研究和论文发表,进行一番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特点。限于资料、时间等方面的原因,笔者在此选择以若干新闻传播学刊物为例来探讨2005年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界的国际传播研究(不包括其他学科在这方面的研究)以及论文层面的成果,透视其概况及特点。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笔者掌握的资料及所读所知非常有限,加上选择必然带来有所放弃的缘故,本文的局限性和对研究成果梳理的疏漏在所难免,对有些文章的归类也可能不到位。谨请学术界各位前辈、同行、朋友指正。

  一、关键概念和刊物的选择

  要梳理国际传播研究的论文层面的成果,自然而然要牵涉到对哪些论文属于这方面的成果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必然要以对国际传播的定义及国际传播研究领域中的主要课题的了解为基础。关于国际传播的定义,中外学者都有所阐述。据关世杰的《国际传播学》一书介绍,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经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对国际传播领域“尚没有一个广泛认同的、准确描述的界定”,并力图提出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国际传播是世界各国政府之间、人民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因而,国际传播的研究是一种以各国或各文化的政府和人民的传播努力所体现的一种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关系和互动行为。” 美国学者罗伯特•福特纳(Robert Fortner)说,“国际传播的简单定义是超越各国国界的传播,即在各民族、各国家之间进行的传播。” 但他又认为这一简单的定义偏粗略和过于狭隘,主张应该从目的性、频道、传输技术、内容形式、文化影响和政治本质六个方面的特点,来进一步界定国际传播。日本学者鹤木真指出,“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英国学者达雅•屠苏认为,作为“穿越国界的传播”,国际传播因上世纪后期出现的传播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超越了政府和政府之间的传播,而在全球的范围之内融入了商业与商业(笔者注:原文如此),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 而且,“这一势头甚至在10年前就已开始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在膨胀。” 我国学者关世杰概括说,“国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国际传播包括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狭义的国际传播仅指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 我国1992年出版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对“国际传播”这一术语所下的定义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尤指以其他国家为对象的传播活动。可通过人际传播或大众传播形式进行,但以大众传播为主。” 关世杰认为,广义的界定见长于其对国际信息传播现象的概括较为全面,但其不利之处是涉及内容较为宽泛,造成驾驭难度较大;而狭义的界定失之于不够全面,但优点是驾驭起来难度相对较小。 考虑到我国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刊物的内容,显然以考察大众传播为主,同时也考虑到作为长度并不很长的论文,本文也难以驾驭对涉及太以宽泛的研究内容的梳理,因此本文基本上限于从狭义上来理解国际传播。

  作为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界2005年的国际传播研究的梳理研究,本论文无疑还应弄清中外学术界在国际传播学领域中的主要研究范畴/课题。坐落在美国的国际传播学协会,近年来倾向于将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关注议题置于一个部类: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传播学协会下的分会名称经过一定的调整包括“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与发展传播”,原本分开的“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放在一起,显示出将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结合起来研究的趋势。目前该协会分会的名称似乎又有了进一步的调整,这一分会的名称中现在不再出现“国际传播”字眼,但其研究领域中依然将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同时包含在内。网上检索发现,目前,国际传播学协会下以“跨文化传播与发展传播”命名的分会之主要关注点有:“世界上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实践及有关理论;不同文化或国家或民族群体中的不同传播系统比较;国际传播的其他方面及传播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该分会在网上宣称,“本分会的明确目标之一是促进研究跨文化和跨国传播或传播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学者之间的交流。其他目标包括激励关于文化变量的研究,理论建设,培训和教育,及所学知识的扩散。” 从分会所公布的目标和其宣称的主要关注点来看,国际研究的视野和跨文化传播显然双双被融入了该分会的研究领域中。跨国和跨文化比较研究也构成该分会的主要关注点。

  除了国际传播学协会外,1959年成立的、坐落在美国的国际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简称ISA)也将国际传播纳入其研究的视野。该协会下也设有“国际传播”研究分会。进入该协会的网站(网址:),到其“国际传播”研究分会的网页上点击、查看,笔者发现2005年该研究分会收到的论文均被置于以下13个主题之下:传播/宣传国际合作;国际政治中的传播和互动;相互冲突的形象:摄影表象和伊拉克战争;形象和国际政治中的偶然参加者; 国际政治和所有来自其他地方的新闻;数字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构成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t Theory )下的媒介定位;传媒动员和自由民主主义的理想;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传媒和公众;世界政治中的隐喻和隐喻转换;音乐、政治和全球政治经济(学);来自巴格达的新闻:第二次海湾战争;安全和恐怖的流行地域政治学。尽管其突出世界性、国际性视野和政治层面及技术层面的特色明显可见,但笔者的浏览发现,这些主题下的论文本身,也有不少是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探讨的,如桑德斯(Carol Saunders)等人的《言词的战争:语言作为全球经济中政治工具》( “A War of Words: Language as a Political Tool in a Global Economy)、贝内特(Lance Bennett)、劳伦斯(Regina Lawrence)和利文斯顿(Steven Livingston)的《超越相机框架之外:照片和界定Abu Ghraib之争》("Beyond the Camera's Frame: Photographs and the contest to Define Abu Ghraib")等。另外,在这一研究分会2005年所收到的论文中,对于国际传播中的传媒讯息制品本身的研究占据重要位置。

  在我国,关世杰的《国际传播学》中有一章阐述“国际间传递的文化信息”,并且在另一章题为“国际传播中的传播者、接受者、国际与文化”中,他也将国际传播过程与文化要素联系起来讨论。……周亭2005年在《大陆国际传播研究的现转和问题》一文中认为,“‘跨国与跨文化研究’和‘比较研究’占据了中国(大陆)2004年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主流”。 参照国内外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关注点,笔者认为,由于国际传播研究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研究对象有天然的重叠,在有关国际传播研究的梳理中同时纳入跨国研究的视野和跨文化研究的视野似乎顺理成章。此外面对当前信息高新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技术层面和世界性视野多一份关注也合乎情理。而比较研究在国际研究中属于常用的研究路径,因此,笔者将可归入这些类别的文章均包括了进去。但没有包括单纯探讨国外媒体传播的文章。

  本次研究选定了以《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记者》、《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战线》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为例来探讨2005年中国大陆传播学术界的国际传播研究以及论文层面的成果。选择以这7家刊物作为被研究刊物的理由,一是因为它们有的是学术界主办的,有的则是由传媒业界主办的,而且均为本学科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选择它们可以相对较好地了解来自学界和业界两股不同的研究力量所作的研究;二是因为这些刊物有季刊、双月刊和月刊,囊括了本学科中不同出版周期的专业刊物类型;三是因为这些刊物中有些是北方出版的,另一些是南方出版的,在地域上有一定的代表性。应当承认,对被研究刊物的选定中有一定的缺陷,主要有:(1)它们均是在北京或上海出版的,地域分布不够广;(2)而且就业界而言,南方沿海城市广州的传媒业在国内显然属于发达的,其业界也对传媒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所选刊物中却无广州出版的。但鉴于受刊物对笔者的可获得性、时间以及本学科领域专业刊物本身的分布情况等条件的限制,笔者未能克服这些缺陷。

  二、对7家新闻传播学刊物内容进行研究梳理的发现

  对所选定的7家新闻传播学刊物(2005年)的内容分析发现:这几家刊物2005年都刊载过有关国际传播研究的文章,但此类内容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其中《国际新闻界》中此类内容所占比例最大,达20%;《新闻战线》中此类内容所占比例最小,仅为0.85%。(篇名、作者名等详情请见附录。)这些刊物上国际传播研究文章所占比例如以下的图表所示:

  2005年《国际新闻界》等7家刊物中国际传播研究文章所占比例

  刊物名 总篇数 国际传播研究文章篇数及在总篇数中所占比例

  《国际新闻界》 100 20;20%

  《现代传播》 281 24-1=23*;8.19%

  *注:因有一篇文章分上、下刊载于两期,所以在全年的“国际传播研究文章篇数“理应将上、下两部分看作1篇。

  《新闻大学》 82 5; 6.10%

  《新闻记者》 386 27; 6.99%

  《新闻与传播研究》 61 2;3.28%

  《新闻战线》 352 3;0.85%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444 24;5.41%

  以柱形图表示,各刊物中国际传播文章所占比例的比较如下:

  7家刊物中国际传播研究文章所占比例比较图

  《鉴于国际新闻界》具有“透视环球传媒”、研究外国传播的传统并进而已经进一步突出“国际的”内涵,将研究拓展到“大传播”,该刊物上有关国际传播研究的内容占比例较大是符合刊物的性质的。但《新闻战线》作为我国中央级媒体、在对外传播中负有重任的《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刊物,国际传播研究的内容所占比例如此之小令笔者感到出乎意料。(《人民日报》办有海外版,该媒体的网站人民网上也有几种外文版本。)希望其在加强对外传播的实践的同时在国际传播研究中也走在前沿。

  进一步的内容分析发现,这些刊物上研究国际传播的104篇文章,有2篇是同一文章在两家不同的刊物上分别刊发,应减去1篇;有1篇是探讨概括我国大陆2004年国际传播研究的,题为《大陆国际传播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其余102篇大致可分归如下几个主题/范畴之下:国际新闻报道/传媒制品研究,国际新闻史,对外传播,国际跨文化传播,大众传播(及其教育/理论)的国际比较研究,国际/跨文化传播技巧/策略,国际传播中的不平衡/数字鸿沟,海外华文媒体研究,全球化视野下的传媒(文化/产业)/传媒史。它们各自的篇数及在这类内容中所占比例如下面的图表所示:

  国际新闻报道/传媒制品研究 国际/对外/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和技巧 全球化视野下的传媒(产业/文化)/传媒史 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

  18;17.48% 14;13.59% 11;10.68% 13;12.62%

  国际新闻史 对外传播 海外华文媒体研究 国际跨文化传播 大众传播(及其教育/理论)的国际比较研究

  3;2.91% 7;6.80% 5;4.85% 10;10.68% 19;18.47%

  可以看出,比较研究受到较大关注,以上9个主题/范畴中“大众传播(及其教育/理论)的国际比较研究”在2005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界的国际传播研究中是一重要关注点,在7家新闻传播学刊物上的此类内容中占18.47%。接下去是“国际新闻报道/传媒制品研”究和“国际/对外/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和技巧”,所占比例分别达17.48%和13.59%。其余受到关注较多、所占比例超过10%的主题有“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 (12.62% )、“国际跨文化传播” (10.68%)和“全球化视野下的传媒(产业/文化)/传媒史 ” (10.68%)。剩下的几个主题中,“国际新闻史”所占比例最小,仅为2.91%。内容分析还发现,“国际跨文化传播”和“国际新闻报道/传媒制品研究”中,不少文章涉及到国家形象、国际政治、文化误读、文化冲突与互动、情感构建等问题。“国际/对外/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和技巧”主题下的论文,大多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媒需要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的现实需要出发,对我国的对外宣传、跨国/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和技巧从描述性的层面展开经验探讨,或从对策性研究的角度进行阐述,或借鉴国外经验予以讨论,或从寻找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出发,关注分析国外的涉外、跨国/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和技巧。

  三、讨论和结语

  以7家新闻传播学刊物为例对2005年中国大陆的国际传播研究进行梳理的结果发现,2005年,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界在国际传播研究领域有相当数量的论文发表。这些论文中有一些是国际学术会议的综述,这也说明国际传播研究也构成我国学术界学术会议上的热门领域。此外,其在该领域的论文层面的成果,在关注点、研究取向、方法等方面,展示了一定的多样性。上一部分讨论到的9个研究主题/范畴,多少说明了关注点方面的多样性。就研究方法来说,研究时段内7家被研究的刊物上的国际传播研究论文,有的带有(哲学)思辨色彩,如罗以澄和司景新的《对中日传媒关于两国报道的文化思考》,对两国关系中的情感建构中牵涉到的复杂的集体情感记忆、自我意识与文化传统进行了思考,从国家间的结构性冲突主要体现的三个维度,即历史性冲突导致的误解和敌意的不断延伸,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导致的相互戒惧之心和不安全感如,以及国际利益的的目标最求和定位冲突这三个方面,观照中日传媒和中日关系的互动;又如单波和王金礼的《跨文化传播的文化伦理》,从伦理哲学的角度,对跨文化传播的伦理合法性问题进行了思考;再如欧阳宏生和梁英的《混合与重构:媒介文化的“球土化”》,运用辩证法的原理,探讨全球化过程中包含的二律悖反、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和文化价值认同、商业性文化传播中的同质联结和异质分立等问题。 有的则运用了实证的、定量研究的方法,如【韩】韩银庆和刘晶的《中韩视听者关于PPL的态度比较》(《现代传播》05/2),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从中韩两国大学生受众对影视、音像制品中的“产品安插”(Product placement;在该文中简称PPL) 的喜好度、对政府有关规定的认识以及购买意图3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还有的论文对国际传播的内容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探讨。例如,张征和冯静的《“明镜”周刊之“镜中中国”解析》(《国际新闻界》05/2),对德国《明镜》周刊的涉华报道既进行了数量统计,又对这些报道内容的“政治镜像”、“经济镜像”、“社会镜像”和“民主镜像”进行了分析,据此指出,中国近年来国家整体实力上升的历史性进步并未在《明镜》报道中得到清晰的体现;而且其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不够公正。该论文并就影响《明镜》周刊的“镜中中国”的因素展开了探讨。

  从研究取向角度来考察,2005年我国的国际传播研究论文发表显示, 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知识的史、论和实务)3大部分,可以说均从研究取向/研究路径方面,为国际传播研究,作出了贡献。(传统上,我国新闻传播学界把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知识分为史、论和实务3大板块/部分)。展示新闻传播史学路径/取向的研究有:方汉奇先生的《“清史•报刊表”中的海外华文报刊》,蓝鸿文先生的《范长江通讯在海外影响的新发现——在巴黎《救国时报》上所见》,马光仁先生的《中美新闻界友好交往的先驱——简介美国著名新闻学家威廉博士五次访华》,和蒋含平的《平民与知识分子双重视角下的海外世界——论邹韬奋海外通讯的特色及历史地位》等。展示学历分析(包括新闻与传播学理论以及广义的、人文社科理论)路径/取向的研究,包括:柯惠新和王锡苓的《亚太五国/地区数字鸿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胡华涛的《新闻发布制度化构建中的立法问题——中西信息公开立法原则精神的对比研究》,单波和王金礼的《跨文化传播的文化伦理》,和孙旭培和藤朋的《论西方娱乐节目理念在我国的“中介性扩散”》等。展示新闻实务的研究途径/取向的,有围绕“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和技巧”主题的论文,其中有些论文,如北京奥运会对外宣传研究课题组的《西方媒体对外广播传播策略的新变化》(《中国广播电视月刊》05/10)能关注这方面的新动态,以期为我国提供启示。

  从展示不同研究路径/研究取向论文在7家刊物中的分布来看,展示实务取向的论文,主要分布在《新闻记者》、《中国广播电视月刊》和《新闻战线》这3家传媒业界主办的刊物上,而刊载史、论为取向的论文则以其余4家学界主办的刊物为主。尽管如此,一些较易展示应用性但又有理论性的课题,如有关传媒法律的课题,则同时受到这两类刊物的关注。此外,“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基本上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类文章)的论文主要刊载在学界主办的刊物上,但业界主办的刊物上在这一点上也并非全然空白。论文分布的这一特点,一方面同这两类刊物本身的特点和定位有关。学界主办的刊物,其传播对象可以说是以学界(包括本学科领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为核心层,对理论性和学理性探索的兴趣相对较浓,刊载以史、论为导向的论文符合其定位和相关特色。而传媒业界主办的刊物,核心传播对象可以说是传媒业界同仁,它们重视传媒业界同仁的经验、体会交流等,具有传媒实务(包括经济运作实务)取向、并且强调当前经验和未来对策的论文较受青睐也同其定位和相关特色相吻合。但是与此同时,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反映出中国大陆的国际传播研究中存在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分离的情况,学界和业界作为研究国际传播的两股力量,在构筑共同的关注话题,相互交流以相互进入对方的研究视野方面,还须加强努力。

  从本次梳理到的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界的国际传播学研究的成果来看,总体说来,定性与定量研究手段交叉使用的成果还较少。而且,不少文章显示出选题相对较大而讨论分析偏重概括式、综合性的探讨之特点。例如,进行中外比较研究的《中日报纸比较研究》(作者:冯浩、【日】神内智寻,《现在传播》05/3),对中日报纸从现状、体制及编辑方针,社会调控,以及传播特色3个方面进行比较,可以说铺开面颇广,力求概括周全。由于论文篇幅有限,这种尽力概括周全的处理方式尽管可以带来系统性,但就深入细致每一方面展开阐述而言,难免会有局限。有时,过于追求概括周全式的分析甚至有可能造成泛泛而议。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中国大陆在国际传播学研究的论文发表中,已经开始出现中外研究者合作研究的成果,本文以上的讨论中例举到的《中日报纸比较研究》和《中韩视听者关于PPL的态度比较》即是中外研究者合作研究的产物。鉴于国际传播研究涉及国际间的分析,而且不论是国际研究的或是跨文化研究的视野下的比较研究,中外合作均可使研究获益于合作者各自对于本国情况和文化的深刻体验和了解。目前我国学术界这一领域的论文发表中中外学者或国外不同国别的学者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还很少,与国际上学术刊物中不同国别的学者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多的情况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国学术界尚须加强在这一领域的中外合作研究。此外,对于国际传播这样一个涉及国际间分析的研究领域,我国学术界还有必要对国际同行在这一领域的新的研究成果、理论多加关注。目前我们的学术论文发表中虽然对国外学者的成果引述已日益增多,但在阐述分析国外成果中针对具体理论、具体问题探讨的深入度还有待加强。

  还有一点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本次梳理中并未发现围绕我国对外宣传的有效性的、阐述系统扎实的调研结果的论文,这究竟是由于笔者此次对刊物的选择疏漏过大,抑或是因为我国学术界2005年的研究成果中缺乏这方面的内容,尚须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找到回答。从周亭的论文《大陆国际传播研究的现状和问题》中的有关描述来看,新华社“对外宣传有效性调研”课题组曾就我国对外宣传报道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提高这方面工作的有效性展开了相关调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对外传播的有效性作出基本评价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千龙网上选择要点登载的新华社“对外宣传有效性调研”课题组的调研报告的内容中也介绍该调查组采取系统调研和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进一步提高对外宣传的有效性提出了相关的分析和对策建议,并指出这份调研报告的重点是:新闻媒体对外宣传如何进一步理顺机制,改进方法,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高实效性,树立和维护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2005年度我国传媒业界和学术界是否作过类似的系统调研,笔者受制于时间有限,未能通过大量联系传媒单位和学界同仁搞清这一点。但就这一课题在国际传播研究中的重要性而言,呼吁研究界对此予以更多的重视恐非多余。

  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看出,2005年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界围绕国际传播研究的论文发表,既达到了一定的量,也在关注点、研究取向、方法等方面,展示了一定的多样性。而且中外合作研究的势头也已出现。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我们仍然在一系列方面有所不足:在学界和新闻业界共同构筑国际传播领域的关注话题并相互进入对方的研究视野方面,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方面,在探讨问题的聚焦和深入细致方面,在中外学者合作研究方面,在探讨国际同行在该领域的成果中针对具体理论、具体问题探讨的深入度方面,都还有待加强。此外,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正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日益巨大的作用,与此相对应,我国理应在国际传播中更有效地发出更响亮的声音,这就赋予国际传播研究者以更多地关注我国国际传播的有效性问题的责任。而有效性问题并不是传播者方面一厢情愿可以解决的,而且取决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接受情况。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调研也应当成为我国今后国际传播研究中的一个关注重点。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研究生侯芃曾帮助收集资料,笔者在此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英】达雅•屠苏《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 【美】罗伯特•福特纳著《国际传播:“地球都市”的历史、冲突与控制》,(中译本,刘利群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关世杰著《国际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记者》、《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战线》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全年各期。

   国际传播学协会网站和国际研究协会网站上的相关内容。

   周亭《大陆国际传播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六期第57-60页。

  


我来说两句 全部跟贴(0条) 精华区(0条) 辩论区(0条)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热门新闻推荐】
相关链接





搜狐短信 小灵通 性感丽人 言语传情
三星图铃专区
[周杰伦] 千里之外
[誓 言] 求佛
[王力宏] 大城小爱
[王心凌] 花的嫁纱
精品专题推荐
短信企业通秀百变功能
浪漫情怀一起漫步音乐
同城约会今夜告别寂寞
敢来挑战你的球技吗?
 精彩生活 

星座运势 每日财运
花边新闻 魔鬼辞典
情感测试 生活笑话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月亮之上
秋天不回来
求佛
千里之外
香水有毒
吉祥三宝
天竺少女

点击今日

佛山一家六口惨遭杀害

·佛山一家六口惨遭杀害
·乌兰察布居民区连发爆炸
·忻州煤矿安监局好气派
·杜世成助推青岛房价?
·平安夜女子遭遇飞车党


频道精彩推荐

·胡锦涛访问美国等五国
·温家宝出访澳斐新柬四国
·社会主义荣辱观
·王治郅回国 2006世界杯
·刘翔 国足 科比 NBA F1
·马自达3 本田思域
·大众速腾 华晨骏捷
·我的女孩 王子变青蛙
·清华紫光 瑞星 S.H.E
·黄金暴涨 暴利税开征
·蔡依林身着CPU芯片衣





一个人哭
退后
断了的弦
还是朋友
水晶蜻蜓
唱给你的歌
迷糊娃娃可爱粉红卡通
四季美眉给你最想要的

搜狐分类 ·搜狐商机

百姓论坛

·泰国情侣流行拍的全裸照
·21岁大学MM网络征友(图)
·日本超女选秀必须亮内裤
·台湾辣妹的激情艳舞表演
·女星沙滩竟当众吻胸激情
·曹颖印小天酒店激情曝光
·MM浴室自拍完美浑圆身体
·实拍泰国真正色情红灯区
·裸拼AV女优翁红日本脱光
·女孩旅店偷情被暗拍全程

·半裸女高空玩跳伞乳横飞
·用胸推拿的异性泰式按摩
·李倩蓉放荡全裸照性感照
·游戏MM选拔现场随便碰臀
·女星拍戏时胸部惨遭蹂躏
·老板电脑里和二奶开房照
·视频女屋内裸身挑逗一幕
·无耻病人手机拍护士裙底
·美女明星透视装近乎全裸
·惊!世界各地的怪物(图)
芙蓉姐姐性感极限火辣比基尼登场
娱乐基地

大胆的美丽女孩

·AV女优圣诞装自拍写真
·国外球迷怎么恶搞火箭队
·震撼人心的人体干尸[图]
·女人内裤的奇特广告创意
·明星最近流行黄金甲造型
·美人鱼彩绘 朝比奈真人秀
·宠物连连看 合金弹头游戏

热点专题
·2009年全国两会
·2009全国两会
·关注2009年春运
·"团团圆圆"赴台
·燃油税改革
·纪念改革开放30年
·2008美国大选
·2008珠海航展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
·神七飞船涂鸦
·神七宇航员如何太空行走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
·西班牙客机燃烧失事
·神舟七号择日发射
·蒙古首都骚乱 政府镇压

news-seo 网友意见箱




设置首页 - 搜狗输入法 - 支付中心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 全部新闻 - 全部博文
Copyright © 2018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ontact.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