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银河近影
李银河的学术文字与表达拥有的饱满力度与激情,是不多见的。至少是我们所见到过的社会科学界女学者中的佼佼者。不过实在地讲,李银河的学术文章有一点点不怎么像她的人。面对她本人访谈的时候,我们看到和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她的温文雅致,秀外慧中的一面,同时还有她个性中特别的女人味道。李银河1952年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同性亚文化》等。李银河是中国当代第一位研究性学的女社会学家,也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社会性学家之一,她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填补学界空白
名师出高徒。李银河的博士导师是享誉中外学界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前辈。1979年27岁的李银河平生第一次接触到社会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的霍尔兹纳教授和聂尼瓦萨教授来中国开办第一个社会学夏季讲习班。从这时候开始李银河仿佛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一个她渴望投身的学术领地。为此李银河设计了自己平生第一个调查问卷,满怀期待,带着单位介绍信,兴致勃勃地跑到各个机关和城区街道去散发。李银河回忆着讲,要知道那毕竟是25年前的事情了,在填写那份问卷时,有的人并不在表格上填同意或者不同意,而是在问卷题旁认真写道:这种观点太极端了,或者写上这种提法是错误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年轻的李银河收回她的问卷时候,仍然会被路人们的认真感动着。
李银河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出国回国,从硕士博士博士后,一直到36岁,她总是在心里惦记和烦恼着一件事情,这件事就是:我的这一生都在准备做着什么事,可又一直还没有去正经做它。为了这件事,李银河1988年回国以后迅速投入了社会学方向的研究,她在两年之内一口气做了10个专门的研究工作:择偶标准、青春期恋爱、浪漫爱情、独身、婚前性行为规范、婚姻支付、自愿不育、婚外恋、离婚等等。这些研究在当年中国学界,几乎都是空白或禁区。
对王小波的一往情深
李银河身边曾有一位才华横溢相濡以沫的爱人、朋友和事业伙伴,他就是学者和作家王小波。1989年李银河与丈夫王小波协商,一块共同开始做起了中国社会的同性恋研究。在当年比较封闭的学界,探讨同性恋问题谈何容易!不过李银河知难而上。她认为应当在社会学界专门做一些既不够宏大又不大受人重视的项目的研究。李银河认为同性恋作为一个社会学的题目是适合的,而且李银河在美国的博士毕业论文就是《中国城市的婚姻家庭》,这个论文为当时的李银河做好了这方面研究的基础工作。于是从1989年起,李银河与王小波一起开始了同性恋的研究,共同写成了学术专著《他们的世界》。
谈到王小波,李银河说她曾经给过王小波20年的自信。对于这个话题,李银河现在这样回味着:我想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像我这样的人确实不很多。我可以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是一流的,他的位置在哪里。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人告诉他,他的文字当时已经写得很好了。有的时候人有低潮,就连王小波也会丧失自信心,就连他的家里人对他都没有信心。他的哥哥在美国有一次还跟我郑重其事地说,将来没法靠着文学吃饭。当时我就想,靠我也行啊。我从没有对王小波说过,你要挣钱来养活我什么的。其实在美国那时候,王小波是陪读的,连生活费都是我来出的。就这样子,一个人的奖学金两个人花,租租房,吃吃饭,艰苦一点也就够用了。我那时候也舍不得让他出去打工。他那时候一直在写作,我觉得他的时间去打工浪费掉太可惜了。王小波开玩笑地把我比作资助巴尔扎克写作的贵族女人。
2005年,李银河与王小波的情书集《爱你就像爱生命》问世以后,图书市场和学术界的反响一直非常好,超过了李银河最初的想象。因为李银河出版它们,只是为了自己生活记忆深处一种爱的怀念。因为市场上买不到,所以2006年春节前,我向她郑重要了一本并且签上了李银河的名字。明年就是王小波去世10周年了,李银河静静地说:王小波是一个历史,王小波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提到王小波,李银河总是一往情深的。
李银河的学术研究是大胆而且深透的,她花费了10年时间,精心研究当代中国人的性生活。李银河认为,当代中国人的性观念有与西方国家趋同的趋势,在广州市举办的性文化节上,有5万人拥入会场,当今世界上70%的性用品都产自这个地区。李银河的女性研究层面宽广而且具体,同时非常贴近社会现实,所以备受社会尤其是女性同胞的广泛注意。比如一夜情、婚外性等等探讨内容,是李银河关注的,也影响着我们社会的日常生活。
我记得上一次见到李银河是2005年夏天。当时李银河的腿摔骨折了,她双腿拄拐还从家里跑到社会科学院上班,接待外国的学术界朋友。当时气温高达三四十摄氏度,我看到腿上打着石膏的李银河,心里不禁暗称她:不愧一个女拼命三郎。她样子乐观得很。李银河谈到自己的生活时,总是知足者乐的态度,她比较庆幸自己的回国,她选择了无欲无求的淡泊生活,她这样讲道:我最不喜欢和经济有关的一切。1995年末,已经年过不惑之龄的李银河在社会学研究所被评为研究员。她为此由衷欢欣,因为在这个俗世上,这是她最后一个世俗的目标。从此她将进入真正自由的世界。正如诗人布拉加所说:再没有一个地平线在召唤我。这时候我忽地发现在李银河身上,多少存有着一种诗人的气息,投入同时仁慈,开明而且质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