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事保护对台胞一视同仁
外交部谈领事保护工作,强调未建交国家中国公民依然享受领事保护
本报讯(记者司徒北辰)中国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魏苇昨日在北京表示,外交部对港澳台同胞和大陆同胞一视同仁,即使在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生活的中国公民,依然是外交部提供领事保护的对象。魏苇是在外国记者新闻中心举行的有关中国领事保护工作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上述表示的。
所罗门撤侨总计600余人
魏苇透露,中国从最近所罗门群岛发生的骚乱事件中撤出侨胞约600人,其中通过专机撤到广州的有310名,其余近300人则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邻国。 魏苇还向记者表示,因为中国与所罗门还没有外交关系,所以此次撤侨工作是通过和所罗门最近的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使馆及中国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使馆进行的。此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也提供了协助。
中国目前在世界上仍有二十几个国家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为在这些国家的中国公民提供领事保护,只能通过临近国家的中国使馆,或者是通过和这些国家有特殊关系的国家的使馆来进行。魏苇说,即使在这些国家,中国公民和港澳台同胞依然是中国外交部提供领事保护的对象。
为台胞提供保护不会犹豫
有记者问:“在从所罗门撤侨的过程中,台湾方面有没有提供帮助?所罗门撤侨中是否包括台湾人?”
魏苇回答说:“我能肯定的是,台湾机构对在所罗门来自中国大陆的人没有提供任何帮助。在撤离的310人中,没有持台湾护照的人。”魏苇表示,如果今后发生类似的事情,如果台湾同胞提出请求,外交部及中国驻外使领馆会毫不犹豫地为他们提供周到的领事保护安排。
魏苇还介绍了中国领事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截至2004年底,我国在海外设立的中资机构8000多家,海外的中资机构援外项目组织1300个,在外组织、医疗援助人员达到60多万人,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公民去年出境人数已经达到3102万人次,外交部共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2.9万多起。
■亲历者说
为避难漂泊海上近一天
佛山籍厨师回忆所罗门群岛遭遇
本报综合报道 25日抵达广州的所罗门310名侨胞中,有一位佛山籍厨师莫鸿星。接受采访时他说,自己为避难在海上漂泊了20多个小时。
莫鸿星两年前通过劳务市场介绍,到所罗门群岛一香港人开的酒楼当厨师。4月18日中午,他在住所休息时接到餐馆人员打来的电话获知发生骚乱的消息。19日,在当地华人朋友的帮助下,莫鸿星与其他两位同事雇用一条小船上了一艘接收避难华人的客轮,上船时发现已有百多名逃出来的华人,他们大部分在唐人街做生意。船在海上漂流时,莫鸿星接到留守酒楼的一名华人打来的电话,告知餐馆在骚乱中已被烧毁。
在海上漂流20多个小时后,在当地军警护送下客轮靠岸,他们回到住所。在红十字会和中华总会的帮助下,莫鸿星与另一名同事22日乘包机离开所罗门群岛到达巴布亚新几内亚,并再乘包机回到广州。
莫鸿星说:“骚乱平息后,如果老板的酒楼重开,我还会再次到那里工作的。”
■专家观点
领事保护可加大事先预防
长期跟踪海外华人安全问题专家接受本报采访指出
本报讯(记者司徒北辰)对于近期颇受关注的中国领事保护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李伟昨日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中国领事保护工作可在事先预防方面加大作为。
李伟长期跟踪海外华人安全问题。他认为,领事保护是政府层面的官方行为,但需要得到一些社团的帮助。社团往往具有信息来源广泛的优势,但大多数地方的华人华侨社团都是自发组织的,可能在人员和资金上存在一些困难。“西方国家往往通过非政府组织的基金会来进行资助,而中国在这方面发展很不成熟。”
李伟说,在未建交国家进行领事保护,除了依靠周边中国使领馆和特定国家做工作外,应当依靠当地社团加强与所在国政府和执法部门的联系,尤其在涉及非法行政侵害和刑事案件方面。
谈到中国领事保护工作的薄弱环节,李伟认为,中外没有根本差别,但由于领事保护具有事后展开的特点,在事先预警上可能存在薄弱环节。他认为,从预防角度加强对华人华侨,以及出国人员的安全教育,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方面。
■出国提示
什么情况下可寻求领事保护
据外交部网站资料,当中国公民遇到如下情况时,可由驻外使领馆提供领事保护:
●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当与他人发生民事纠纷或涉入刑事案件,并已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权益时,可请求使领馆提供必要协助。
●在被拘留、逮捕或正在服刑时,使领馆可根据中国公民要求进行探视。
●遭遇意外时,使领馆将事故或损伤情况通知亲属,也可对争取赔偿提供必要协助。
●当驻在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当驻在国发生政治动乱、战乱或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时,使领馆将在必要时协助中国公民撤离危险地区。
●遇到困难以致生计出现问题时,使领馆应本人要求与其亲属联系,以便及时解决所需费用。
●如亲友在国外失踪或久无音讯,中国公民可请求使领馆协助寻亲。
本报记者司徒北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