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日报6月26日报道 老企业焕发新颜———蚌埠中环水务有限公司纪事
改制:见证供水事业的历史时刻
2005年1月27日,蚌埠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与中环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合资项目———蚌埠中环水务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行,这是蚌埠市城市公用事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个产权转让项目,同时也是蚌埠市2004年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 蚌埠供水事业翻开了民营资本控股运营的历史篇章。原市供水公司是一个具有50多年历史,日供水能力41万立方米,固定资产4.2亿元的中型供水企业,资产和销售指标一直排在全省行业前列,为我市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市供水公司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市政府决定转让供水公司的60%股份,中环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成为产权出让的受让方。中环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年底,注册资金5亿元,专门从事水务市场经营。到2004年,该公司通过收购资产、股权等多种方式,累计完成水务投资金额14.4亿元,公司网络分布在厦门、湘潭、湖州、重庆等地。蚌埠中环水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8000万元,经营期为30年,董事会是企业的最高领导机构。
管理:老企业焕发新颜
蚌埠中环水务有限公司成立后,首先要解决好转型起步的问题,公司一方面慎重安置员工,严格按照原先职代会通过的员工安置方案,完成职工身份置换,另一方面大刀阔斧地展开了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先进企业发展观念和经营管理体制为参照,兼顾历史,逐步完成机构重组,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重新聘用。重组后的公司组织机构包括职能部室、控股和参股子公司三大部分,充分体现机构精简、职能明确、运转高效的原则。其次是改革国有企业吃“大锅饭”的薪酬制度,高层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普通员工采取“月基本工资+月奖金+年终奖励”的激励薪酬制度。科学合理的岗位管理制度、薪酬考核体系、有效的激励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整体管理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服务:打消市民顾虑
合资公司成立以后,很多市民产生质疑:城市供水是公用事业,中环水务有限公司作为合资企业,如何能兼顾企业利益和公众利益?
该公司总经理刘爱民就市民疑问做出这样的回答:这两种看上去矛盾的利益双方,实际上并不总是矛盾的,企业利益取得的前提是以公众利益为基础的。中环水务有限公司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将依法经营,诚信履约,不断完善城市水务功能,一如既往地重视和保证自来水水质,尽心尽力地为蚌埠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品质提高服务。
合资企业一年多的发展实践打消了市民的顾虑。淮河是蚌埠唯一可利用的供水水源,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淮河水源每年都会遭受污染团侵袭,合资公司能否一如既往不计成本,保障城市供水安全?2005年7月,天降暴雨,淮河干流、支流分别开闸放水,沙颖河、涡河等支流积蓄的污染水体下泄,这对新成立的合资公司是严峻的考验,是否践行承诺以公众利益为先。该公司高度重视,主动与环保、淮委及上游同行保持联系,沟通信息,并多次派人奔赴上游查看水情,取样检测。为有效地处理污染水,公司不计成本,采取投加粉末活性炭、启用天河应急水源,加大净水剂投放量,降低制水产量等措施,保证了淮河污染期间供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得到政府和市民的认可。
该公司担负着原供水公司的社会责任,2005年共对老城区道路上40多处管道进行了局部维修,改造管道1000多米,报废故障率高的旧管7000多米,维修及时率可达98%以上。为提高城市供水水平,继续大力推进“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全年完成户表改装11700户,是实施“一户一表”工程以来改装量最大的一年。同时紧跟城市建设步伐,完善供水管网,如去年相继完成燕山路、龙湖大桥、延安路、胜利西路以及淮上区新建道路等水道管安装工程。
发展:积极开拓蚌埠水务市场潜力
中环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爱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蚌埠立足中原辐射华东的区域优势,原供水公司良性资产和管理特色是吸引总公司投资两个主要原因。中环水务有限公司落户蚌埠后,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给予多方支持,大力扶持了合资公司的发展。总公司非常看好蚌埠的水务市场和投资环境,计划在蚌埠的污水处理等水务市场进行新的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