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接访有热有冷惹思考
广州这一制度实施已有大半年,专家建议,与民互动需要更实用的通道
本报讯 记者余颖,实习生黄瑚、刘金林报道:只有一人!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姚建明本月27日二度“坐镇”信访局,上一次他接访的记录是零,此次又遇冷清。
现象:接访现场成了记者会
广州市政府工作部门局长(主任)轮流接访制度始于去年12月1日,29个工作部门“一把手”轮流倾听民声。大半年来,每周四上午9时至11时半,都有一名局长在市群众来访接待室接访。今年7月13日,局长接访日进入“第二轮”。
记者粗粗梳理一遍发现,规划局长、建委主任、公安局长、国土房管局长的接访非常火爆。像公安局局长吴沙的接访还延长了一小时,其间共接访14起。7月14日,市规划局局长潘安的接访时间延长了40分钟,接待了9批共29名来访群众。
与此同时,大多数局长的接访却异常冷清。局长们都非常重视,经常是率一队处长们来,阵势“庞大”,但来访者却寥寥无几。
第一轮接访中,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姚建明、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局长梁醒虾、市质监局局长曾元烽、市侨办主任江二芳接访时都是无一人前来“捧场”。市环保局局长丁红都接访时只有一宗群众信访;市卫生局局长黄炯烈轮值,两个小时也仅迎来一名来访市民,两人促膝详谈一小时;市交委主任冼伟雄接访时只有两批市民前来;市发改委主任潘建国接访只与两位建言广州发展的年轻白领讨论了一个小时;市物价局局长沈志超也只接待了三位来访者……经常,前来采访的记者远远多过来访者,局长接访俨然成了“记者见面会”,一把手接访成了记者竞相专访的好时机。
观点:冷门局长让位给热点
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第二轮接访中,类似的冷清场面肯定还会重演。一个关键问题是,目前局长接访的知晓度还是太低,相关信息只是在市政府网站上“广而告之”,市民和企业即使有意和一把手见面,也少有知道时间的。有人建议,最好还是通过大众传媒,每年公布一次全年的接访安排。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政学专家指出,来接访的局长有的“门庭若市”,有的“无人捧场”,这并不奇怪。以安全生产监管局为例,该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生产经营单位,这些单位如果遇到难题,即使企业对安监局的执法不满意,也可诉诸法律,不一定非得信访才能解决问题。群众真正想找的,自然是公安局、房管局、建委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部门。“局长接访这种制度设计主观意愿是好的,但如果公众都不来应用这个通道,就难免会让人们有官员作秀的看法。”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廖为建教授直言,现在,咨讯沟通这么发达,规定一个时间专门跑去信访,不能不说有些老套了。我们要考虑的是,不同的政府部门怎样根据自己工作沟通对象的不同,来设计不同的沟通通道,来达到最好的效果?毕竟,信访并不是反映问题的唯一渠道。
也有人提出,既然“人人受到局长接待”的象征意义本身就远远大于其实质意义,也就不一定要拘泥于“面对面”的形式。一些“冷门局长”的接访不如取消,避免浪费局长的时间。这些局长可以多采取网上听民意、长年开信箱等形式倾听民意,同时,让那些“热点局长”多接访几次,多给群众一些他们真正需要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