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难逃替罪羔羊宿命
□王坦
以色列对黎巴嫩的轰炸持续到第七天时,美国人同意以色列人再轰炸一个星期。尽管此时的黎巴嫩已是交通瘫痪、电力中断、通讯和能源设施悉数被毁,居民伤亡近千,经济行将崩溃。
面对满目创痍的战争创伤,无助的黎巴嫩总理西尼乌拉能做的只是强忍泪水,在电视上谴责以色列发动“非正义”的“非法战争”。
西尼乌拉在电视机前强忍泪水悲怆场景,让千千万万的观众感受到黎巴嫩在战火下的痛苦和无辜,也使得人们再次回忆起数千年来,尤其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来,黎巴嫩从来没有停止过的屈辱和悲伤史。
面积仅有10452平方公里,人口400多万的黎巴嫩,在70年代曾是中东金融中心,有着“中东巴黎”之美称,经济文化相当发达。1975年内战前,黎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1%,人均GDP在非产油国中仅次于以色列,在阿拉伯国家中遥遥领先。
但4000年中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和法国吞并、肢解和统治的历史,使得黎巴嫩形成了两大宗教、四大种族和七大派别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情感恩怨。
国内政治纷争不断、中央软弱无力、军阀割据一方,导致黎巴嫩屡屡成为大国挤压和冲突的殉葬品。
综观以黎多年来的冲突,无论是以色列的两次大规模入侵,抑或是几十年来以黎间无休止的炮击、空袭、对峙,没有一起是关乎黎巴嫩的国家利益——不是为了收复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就是为强邻叙利亚垫背,自己却毫无例外地成为被鱼肉的替罪羔羊。
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立国后,黎巴嫩在阿拉伯盟国的裹胁下,参加了旨在消灭以色列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但只派遣了一支小规模的象征性部队,攻占了以色列北部一个不到10人的边防哨所,结果战后本国境内15个村庄被以军占领。
1970年,约旦“黑九月”事件后,进入黎巴嫩的巴解把该国作为袭击以色列的主要基地,频繁越境对以色列实施绑架、暗杀、断桥。“黑九月组织”还在德国慕尼黑残杀了参加奥运会的9名以色列运动员。导致以色列于1972年至1978年间多次大规模的攻击黎巴嫩。
1982年,客居他国的巴解组织开始介入黎巴嫩教派纷争,还多次用苏制火箭炮攻击以色列。为了彻底除掉巴解的威胁,10万以军大举入侵黎巴嫩,赶走了巴解武装,占领了10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南部地区。
然而前狼后虎,在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的支持下,由黎巴嫩什叶派穆斯林组成、以消灭以色列为己任的真主党在贝鲁特成立。由于真主党武装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又有叙利亚、伊朗的支持,在与以色列无数次的武装冲突中,迫使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撤军。
饱尝苦头的以色列人深知,作为叙、伊抗击以色列的前线武装,拥有上万枚火箭弹的真主党的威胁,远远大于“基地”组织或巴勒斯坦武装组织,所以尽量避免和真主党武装针锋相对,而是把冲突的责任直接推给黎巴嫩政府,希望黎政府瓦解或者解除真主党武装。
但是,以叙利亚、伊朗马首是瞻的黎真主党,根本不把由逊尼派穆斯林掌权的黎政府放在眼里,而盘踞在黎南部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此次真主党武装挑起战事,迫使以色列南北两线作战,一重要背景正是伊朗政府为缓解欧盟和美国在核问题的压力,有意把战火引向以黎冲突。
而被迫从黎巴嫩撤军的叙利亚,也希望把黎南部作为缓冲以色列军事威胁的屏障,并把黎真主党作为牵制以色列和美国威胁的棋子。
饱受战火摧残的黎巴嫩,这回还是没有逃脱沦为替罪羔羊的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