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7月29日讯几天前,来自合肥市统计局的一组数据让许多人眼睛一亮:上半年,合肥市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0.19亿元,同比增长16.0%,GDP增幅在六个中部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省内知名经济学家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工业立市”战略的确立与相关改革举措的实施。
听惯了十几年“科教兴市”战略提法的合肥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让自己骄傲了很多年的科教优势。更重要的是,作为“科教兴市”标志性项目的“中国(合肥)科学城”会因此而遭到忽略甚至放弃吗?
“现在不叫‘科学城’了”
“科学城”几乎是一种象征。2004年11月27日,“科学城”破土动工,让无数合肥人暗自欣喜:“科教兴市”终于有了梦想的“落脚地”。
近日,记者赶到这一位于大蜀山西麓、合六公路南侧的基地,迎面而来的是“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的大幅标牌。记者在现场四处探寻发现,现在已经很难找到“科学城”这一曾经频频亮相媒体的字样。合肥市高新区管委会张自道副主任告诉记者,“在正规场合,现在都不叫科学城了,这主要是想与合肥市作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相嫁接。”
张自道曾兼任中国合肥科学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现在取而代之的职务是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建设指挥部副主任,“原先那个指挥部办公室已经没有了。”不过他认为,这与合肥目前不再像以前那样突出强调“科教兴市”并无关系。
正在具体负责这一示范区建设工作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科学城”目前确实正面临着名称难定、规划难定等许多基本性的难题。他说,以前大家都称呼这里为“科学城”,还在相关部门立了项,但现在这种提法已经很少了,而“示范区”的提法则还没有正式立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于科学城原先的规划,市里现在已经提出要重新作调整,“目前也还没有定下来,我们还在等待之中”。
张自道副主任说,他不认为合肥市现在突出强调“工业立市”战略,就是要完全否定以前的“科教兴市”战略,“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甚至是可以嫁接的,工业经济要提升,势必离不开科技创新”。据他介绍,目前城区内的各个项目建设比较正常。
重新审视“科教兴市”战略
“现在看来,合肥要想在中部崛起中有所作为,只能靠工业。”合肥市委政研室副主任郑家余说,作为一个工业化水平不高的中部城市,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教优势,但目前科技还没有到推动整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地步。
郑家余副主任承认,调整这种战略思维,并不容易。过去,人们津津乐道的便是合肥的科技优势,特别是科技成果在全国都名列前茅,但科技成果的转化却一直不尽如人意,“科技对合肥GDP的贡献明显没有达到预期值”。事实证明,工业规模太小,就没有产业支撑,更谈不上产业升级的问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合肥市提出了“工业立市”战略。郑家余副主任说,实际上,早在去年8月,合肥市市委、市政府就意识到了工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因此突破性地提出了《合肥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应该说,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对于发展工业都是高度重视的,但过去都是将工业作为支撑力量看待,这一次则是将其放到最为突出的位置,作为根本力量”。
“这份行动纲要确立了‘工业立市’的全新发展理念。”郑家余副主任说,目前合肥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而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靠的就是工业,“这与目前合肥城市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水平是相适应的”。
而“工业立市”战略为合肥带来的变化是明显且快速的。据合肥市统计局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合肥市今年上半年之所以能在GDP增幅上领先于中部六个省会城市,除了源于投资和消费的高速增长外,还有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达162.29亿元,比太原和南昌分别多出7.99亿元和22.89亿元。
据悉,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今年合肥市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20亿元以上。
没有放弃科教优势的发挥
“合肥市不能轻易放弃‘科学城’!”省社会科学院孔令刚副研究员说,尽管在建设“中国(合肥)科学城”过程中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但一个城市的发展还是需要自己的特色,“合肥的优势是科教资源,这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现在将之如何排位的问题”。
曾经参与合肥市“十一五”规划确立的孔令刚副研究员告诉记者,尽管现在合肥确立的“十一五”时期发展战略是“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东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将“工业立市”战略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而没再提到“科教兴市”战略,但合肥市并没有完全放弃科教优势的挖掘与发挥,“只是时机还未完全成熟”。
记者注意到,在合肥市的“十一五”规划中,还有这样一段描述: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大提高。积极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0%左右;以科技创新推动城市创新,把合肥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城市。
“不再突出‘科技战略’,不等于其不重要,实际上工业的发展必然需要科技对其进行提升。”合肥市委政研室郑家余副主任告诉记者,合肥市对于“科教兴市”战略作出的调整,不是弱化,而是一种现实发展的需要。郑家余说:“再用10年或者15年的时间,合肥的科教优势还是会充分发挥作用的!” (章玉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