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以战争中的云南维和兵
我答应送杜照宇“老干妈”
7月31日,中国昆明,解放军驻滇某部中尉军官梁洪清紧盯着电脑上的“QQ”头像,他在等着一个人上线。从今年4月初开始,他几乎每过几天就会和这个人在网上交流。
梁洪清要等的人是他远在黎巴嫩的战友鲁江虹。
从7月12日至今,黎以冲突不断升级。在枪声中睡,在炮声中醒,鲁江虹用日记记下了黎巴嫩的战火……
鲁江虹日记
7月12日19时07分
黎以冲突升级
今天黎以冲突骤然升级。 今日上午9时15分,真主党游击队对以色列北部边境的以军阵地和居民点发动了猛烈袭击。我们联黎总部也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黎以冲突局势忧心忡忡。但对于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平民来说,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内,将会是又一段艰难日子的开始,毕竟战争受伤最深最重的总是无辜的平民。
7月13日19时07分
以轰炸黎机场
整个维和任务区上空,战争气氛空前紧张。今日凌晨,以色列战机向黎巴嫩黎巴嫩唯一的国际机场——贝鲁特国际机场的两座跑道发射了数枚导弹,使得机场被迫关闭,部分客机只能转飞到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到现在为止,以色列空军已连续轰炸了黎巴嫩境内100多处目标,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国际机场跑道也遭到轮番轰炸。我和罗太所在的联黎总部随时随地都听得见隆隆的炮声,以军战机和无人侦察机持续在空中盘旋,我们的营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拉起刺耳的防空警报。
7月16日21时30分
贝鲁特成空城
今天贝鲁特的市区上空浓烟滚滚,空气中不断飘着焦糊味。从今天13时25分开始,以色列恢复对贝鲁特南郊的轰炸。黎南部地区约30个城镇也遭到以色列战机和军舰轰炸。
贝鲁特南部的发电站和燃料库被炸后,我所在的联黎总部和中国营营区供电一度中断,而黎巴嫩大部分地区,此刻也基本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发电站遭到轰炸后燃起熊熊大火,当地消防部门没有足够的水来扑灭大火,只能通过广播呼吁民众迅速前来协助救火。从今天下午开始,几乎拥有150万人口的贝鲁特快要变成一座空城,许多居民纷纷逃亡到相对安全的山区和黎巴嫩东部的贝卡谷地避难。尽管黎巴嫩政府呼吁居民不要储藏食物,特别是面包,他们将保证能提供数月的食物供应。
7月20日23时10分
我随宪兵做保障
今天一早,联黎组织车队将一些难民集中运送到黎巴嫩南部城市提尔市(Tyre) 的收容所和难民救护营,我跟随一些中国宪兵参加了难民运送中的保障工作。 提尔市一家难民救护医院的阿玛德·穆维医生告诉我们,医院还有15天的药品储备,但食品和饮用水只够支持五天了。他们正尝试从贝鲁特引进一些补给。但从目前的情势来看,这基本上己经不可能。
7月26日
战友牺牲我一晚没合眼
7月26日,是战争开始后的第15天。凌晨1时噩耗传来,我们最亲密的战友杜照宇不幸离去(本报曾做报道)。我整整一个晚上都没合上眼,心里一直都在难过。权威消息证实,杜照宇在离总部很远的一个据点处,大约在昨晚 7时左右,以色列飞机轰炸了他所在的据点,据点内的四名维和人员全部被炸死了。
我驻黎维和总部己于昨天启动了应急机制,人员24小时值班,随时处理各种相关情况。驻黎维和人员遇难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几天来,从军委、国防部、总参、中国常驻联合国使团,以及驻外使领馆相继都打来电话,核实了解情况。为悼念4名遇难维和人员,联合国已经降下半旗。
曾和他一起包饺子
这是件极其痛心的事,我们投身维和的激情愈加强烈。早上一上班,我又去码头指挥联合国给养物资的下货。可一下班回到宿舍,悲痛再次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又忍不住给中国营的战友打个电话找寻精神安慰。
自到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以来,杜照宇是我见到的第一个中国军事观察员,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总部。观察员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一般联合国不负责他们的住宿,所以都是在外面租房子住。中国驻黎巴嫩的三名观察员都住在一起,我曾多次和他们一道做传统中国菜——包饺子,一有空便聚集起来分析讨论黎以维和生活。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7月9日。当时中国的三名观察员都在屋内,临别时他们还热情地送我们出门,并约定了有机会一起做中国风味的烧烤。两个月前,杜照宇将从国内带的一个移动硬盘送给我,没想到,它便成了我们永远的怀念。先前我还答应送给他“老干妈”豆豉,但他由于工作忙一直没能来拿,现在,“老干妈”豆豉还放在房间里,人,却永远的不在了。
其实之前,联合国就已经有人员受伤,一名意大利观察员23日不幸中枪受伤,经手术后已脱离危险,但至今还在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治疗。4名加纳士兵24日被以军坦克发射的炮弹击伤,幸好都只是外伤。
空袭警报中搜索遇难者
到黎巴嫩快四个月了,参加过艰苦的野外作业,参与过全天候的直升机飞行侦察,也曾在炎炎烈日下参与扫雷培训的翻译工作,然而,我觉得今天才是自己抵黎以来过得最艰苦的一天。本周我担任中国营军情值班任务,今天又被特别抽调到作战处协助工作。其实这些根本算不得什么,半个多月来,我已经习惯了战争状况下的工作模式。
希亚姆(Khiam)是杜照宇牺牲的地方。现在,由4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和23名印度官兵在内的搜索队还在继续搜索第四名遇难者的遗体,由于时不时收到空袭警报,搜索工作只能断断停停。但估计要等到中国营的大型工程机械运到,才能进行全面系统地清理。在目前已找到的三个观察员的遗体中,唯有中国遇难军事观察员杜照宇同志还能基本辨认出来,其余两名遇难人员根本就无法辨清。
7月27日21时51分
爆炸声震得
办公室嘎吱响
在我拿笔准备写日记的时候,营区外面再一次拉起了刺耳的防空警报,不到一分钟内,轰隆的炮声就在天空四野弥散开来。由远及近猛烈的爆炸声,经常都会把我们简陋的办公室震得嘎吱作响。
我所在的总部就在纳古拉村(Naqoura),战前这里热闹非凡,现在,夜晚死一般的沉寂,没有一点点灯火。由村庄通往村外的路上,现在也已经见不到任何行人。贝鲁特市很多街巷及楼所都己变成了废墟;从地面看去,能见到的满是瓦砾及玻璃墙片,墙体下也夹杂一些女人的帽子和儿童拖鞋。
今天一大早,联黎总部组织了一支大型车队,将大批滞留难民集中运送到黎巴嫩南部城市提尔市(Tyre)。我跟随翻译组组长罗太随行参加了难民运送中的保障工作。
7月28日22时07分
燃油告罄
运油搞聚会
中国营的燃油也即将告罄,也特别向司令部申请了油料,并派出了两辆卡车到总部运输燃油。我们的运油车队刚刚装载完毕,以色列国防军给联合国的绿色通道就关闭了。看来只能留下来继续等待明天的开放时间。这也为我们的小规模聚会赢得了绝好的机会,大伙儿快半月没见上了,在地下掩体内,空气不好,闷热得受不了,但大家都很高兴。。
黎以战火中的云南维和兵
“驻地附近已无百姓留守,离战火只有几百米,炮弹都能打进营区。与爆炸相伴,与袭击相邻……”云南保山人鲁江虹如此描述着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目前的处境。北京时间2006年7月31日13时30分,31岁的中国维和军官鲁江虹在黎巴嫩一个叫纳古拉的地方紧张地工作着。
近日,记者万里连线黎巴嫩中国维和工兵营,与鲁江虹、罗太、张思伟、玛超等4名来自云南的中国维和翻译军官,第一时间分享了他们亲历的“黎以冲突”。
罗太
弹片飞到营区“很平常”
这里的局势现在很紧张,我在联黎(联合国驻黎巴嫩办事处)总部。中国营离这里还有20多公里。黎以战火燃起后,轰炸声和枪炮声天天不绝于耳,黎巴嫩真主党时常利用联合国所在据点作掩护,以色列空军展开的轰炸,基本上就在我们营区的围墙外,炮火中的弹片飞溅到营区,是很平常的事。前几天,联黎总部附近还落进了两发炮弹,导致给养、通信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问题。
中国营的总值班室必须24小时有懂英语的人员,否则所有的警报、作战任务等就可能耽误,甚至威胁到全营的生命安全。每次外出执行任务,维和翻译都必须随行保障。拿今天(指7月31日)说吧,在离总部不远的一个临时码头上,我一直都与法国营和波兰营协调联合国给养的补充运输。我代表工程部和中国营,安排吊车、拖车等各种特殊车辆,法国营负责警卫,波兰营负责运输。
张思伟随中国营的工程连,到以色列轰炸最猛烈的黎巴嫩南部城市提尔去挖掘废墟,抢救受伤平民去了。一位联合国国际雇员在几天前的轰炸中,被活活埋在了废墟下。几天前,中国营就接到救人命令,要求半夜出动,但是路全都被炸坏了,行动没有成功。中国维和工兵抓紧在以色列给出的停战时间窗口内修路,经过两天的加班抢修路终于通了,紧张的抢救受伤平民行动终于得以展开了。
鲁江虹
维和人员穿上防护装
5月底随着黎以战火燃起,我维和工作人员全部穿上防护装,暂时进入地下掩体作业。在随后多天内,我们几乎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
7月中旬,黎以冲突骤然升级。我和罗太所在的联黎总部随时随地都听得见隆隆的炮声,以军战机和无人侦察机持续在空中盘旋,我们的营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拉起刺耳的防空警报,所有维和人员都进入紧张忙碌的工作中。
但中国营依旧有序地展开工作。这几天来,我维和工程连根据总部指示,积极组织抢修道路,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和补给输送,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我维和扫雷连则冒着战火前往边境哨所排除飞到营区里面的未爆炸弹,由于道路中断和以军接连不断地轰炸,至今他们还被困在其他非中国营区。我们4名同行翻译也忙得不亦乐乎。玛超和张思伟所在的中国营比联黎总部要危险。我们有什么情况会拉警报转移进防空洞,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在屋里。
张思伟
24小时呆在掩体内
距离我们营区不到一公里处,就是真主党最大的训练基地。甚至随时都可以听见他们加紧备战备训的枪炮声,随时都可以看见真主党部队的战备拉动。
在我们营区周围,时常会有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涌近,有时候他们情急之下会偷偷“躲”进营区。特别令我们担忧的是,联黎的任务区内,存在大面积的雷区,对难民,或对我们维和人员,都时刻存在着很大的威胁。全黎巴嫩较大的几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几乎都集中在中国营附近的几个城市,在这些难民营内,存在大量的激进派别和恐怖组织,他们之间频繁发生冲突交火。在我们到达的两个多月内,仅汽车炸弹和枪击事件就发生了10多起,造成数十人伤亡。中国营的安全基本是有保障的。由于周边冲突双方火力太猛,自开战至今,除警戒和外出执行任务人员外,其他人员基本24小时都呆在掩体内,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艰陋,已经足足15天了。总部那边的情况稍好些。
玛超
日用品70%是中国造
黎以停火后,我驻黎维和扫雷队很快接到了作战处下达的处理未爆弹药的命令。在我们的维和任务区,距离中国营最近的攻击直线距离只有300米,营区内随时都能感觉到巨大的爆炸冲击。即便是联合国驻黎巴嫩总部,距离黎以两国的边界仅3公里左右,总部营区背后的山上,常常都是黑烟滚滚,四周都是黎以战火留下的废墟瓦砾。
从联合国驻黎巴嫩总部,到中国维和工兵营,都相应地采取了可靠严格的安全防范措施。尤其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当地的黎巴嫩人对联合国工作人员十分友好,特别是对中国维和部队。一位当地老百姓神秘地告诉我,中国维和工兵营的到来是他们期盼已久的大事。黎巴嫩国内的日用品和很多其他商品,大约 70% 以上都来自遥远的中国,我们也陆续发现,在黎巴嫩很多地方的确到处都能看到熟悉的“中国造”,使大家伙儿平地里生了不少骄傲与自豪。
特约记者 梁洪清 本报记者 浦仕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