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王旭在训练场。
罗 俊摄 西 贝文
1998年的一天,北京体育大学的摔跤教练许奎元接到同门师兄的电话:“你不是在寻找女子摔跤的新苗子吗。我们柔道队有几个人选,你看有没有符合条件,能转到你那儿的。”于是,因为体胖而到体校柔道队锻炼的王旭和许奎元有了第一次会面。6年之后,人们才会发现这次见面在中国女子摔跤的历史上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说实话,被带来的几个队员中,王旭的身体素质并非最好的。但是,当时才13岁的王旭脑子反应特别快。后来在训练中证明,王旭的确很有潜力。她的模仿能力很强,自主性也很强,有韧劲能吃苦。刚开始,她对摔跤是全然陌生的,所以我只能手把手地教。经过三个月的试训,她的动作协调了,力量也提升了。”回想起往事,许奎元教练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一年后,初出毛庐的小王旭就开始参加各类比赛。2001年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比赛,那年王旭只有16岁。没想到她第一次出场就败给了国内一个前几名的运动员,当时王旭刚走下赛场就哭开了。许奎元回忆起那时的情景,笑着说:“那哭得啊,怎么劝也劝不住,她自尊心特强,说不得。”王旭爱哭,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其实在国家摔跤队何止她一个,对于正值花季的少女来说,这再正常不过了。练了几年之后,王旭开始慢慢地出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在女子摔跤的比赛中,奥运会有4个体重级别,世锦赛有7个级别,到底让王旭参加哪个级别的比赛成了教练组头痛的问题。在那个时候,只要一犹豫选错了级别,很有可能也就没有雅典奥运会上夺冠的那一幕了。
“起初,王旭都是参加67公斤级组别的比赛。但是,奥运会只设有48公斤、55公斤、63公斤和72公斤以上四个级别。根据当时她的身体条件来看,有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参加72公斤级,她的个头太高;参加63公斤级,她的体重又太重。”不甘心就这样浪费一个好苗子,于是,许奎元教练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王旭参加72公斤级的比赛。“当时,我国女摔72公斤级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将王旭培养为这一级别的选手也是队里的需要。”
刚开始,由于体重上不去,王旭轻易就会被对手摔出去。每次被摔的越厉害,王旭的泪水也就越多。“我能做的,只有不断地在技术上完善她。也许有时候,我会显得过于严厉了。”在为王旭增加体重的同时,还得加强力量训练。于是,许奎元狠心地把王旭每天练习滚桥(摔跤里面的一种技术动作)时的负重从20公斤、50公斤到100公斤,不断地往上加。累了,摔不动了,动作没做好,许奎元就狠狠地斥责。有时候连王旭也觉得教练太严了,心里也会暗暗较劲,“都练成这样了,还在边上不停的唠唠叨叨。”可是,每次从垫子上走下来时,师徒俩什么事就也没有了。
就这样,在72公斤这个大级别的世界赛场上,王旭的身影慢慢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看着自己的爱将在各种比赛中不断取得好成绩,许奎元心里倍感欣慰,但是在他心底最深处,还有一个更大的抱负。“我当了十几年的摔跤教练,过去带过很多学生。我的学生夺过十几次世界冠军、亚洲冠军、亚运会冠军,什么冠军都已经拿过了。对于我来说,就缺一块奥运会的金牌了。所以去雅典之前,我虽然没跟王旭说,但心里一直想着的就是拿块奥运金牌。我已经等了她两年了!”
当不可一世的滨口京子在雅典奥运会72公斤级决赛场上被王旭扳倒的时候,许奎元激动地和她久久地抱在一起。6年的辛酸甘苦,6年的金牌之路,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