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贴膜吗?”这几乎成了所有汽车美容装潢店老板对有车一族必不可少的问候,在商家的宣传中,贴膜会给你的爱车带来诸如“防爆、隔热、防紫外线、降低空调能耗”等意想不到的好处。然而,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被这层薄薄的贴膜遮住的不仅是紫外线,还有品牌混乱、监管缺失、暴利惊人等行业内幕。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目前我国汽车车膜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多,市场上80%到90%都是劣质产品。虽然,我国早就有明文规定:“所有车窗玻璃不允许张贴镜面反光遮阳膜”,但自从1998年汽车贴膜这项国外濒临淘汰的产业进入国内市场以来,短短8年间市场份额已达300亿元。
价格悬殊相差近30倍
稀里糊涂就贴上了一层膜
最近,上海的李小姐买了一辆新车,当她准备给新车装潢时却遇上了一件令她很困惑的事:“我准备给新车贴个膜,可那些商家吹得天花乱坠,什么防爆啊、防紫外线啊……不同的牌子报价差别还很大,有的只要几百元,有的却开价2000多。价格相差如此之大,真让人感觉不踏实。”
李小姐的担心和顾虑,很多新车主都有同感。一位刚买车的新车主叙述起他的新车贴膜经历大呼懊恼,“我给新车贴的是某品牌的防爆膜,收了我3000多元,但后来一位专门经营防爆膜的朋友告诉我,这膜只值300元,是假货。”
车主认为,贴膜的公司之所以敢这样做,就是因为仗着“消费者对这些一点也不懂”。汽车贴膜的“水分”实在太大了。
记者在上海的一些汽车美容市场发现,车膜市场之杂,已不是一个“乱”字所能描述:隔热膜、控光膜、防爆膜……这些车膜的品牌总计超过60多个,而且还来自于五湖四海,有进口的、有国产的,价格从300元到8000元不等,价格悬殊近30倍。
业内人士自曝内幕
卖车膜比卖车挣得多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目前我国汽车车膜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多,其中80%到90%都是劣质产品。
一位曾经开过汽车美容店的负责人郑迁(化名)向记者自曝内幕,“汽车贴膜的市场为什么这么乱?原因在于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相关的标准,所以你都不能说哪一种产品是不合格,最多你只能说它的制造不专业。”
郑迁透露,车膜的成分主要是金属丝、塑料、粘胶、色素,工艺非常简单,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许多车膜都是从广东、海南等小作坊里制作出来的,质量根本无法保证。“有的(商家)花300元买一卷膜回来,再花600元买个印防伪标志的机器,自己加工包装,生产贴牌膜,或者干脆就没品牌、没标明产地就高价出售。现在市面上看到的上千种牌子,很多都是今天有,明天‘失踪’的,买了这样的膜,你的钱就相当于打了水漂。”
“不少商家会用砸玻璃的演示来证明其车膜的优质。”郑迁一一抖搂卖车膜的内幕,“商家会选一辆车窗玻璃强度高的汽车来作演示,即使不贴这层膜,它也能承受这么强的力度。退一步说,不选择车,那么从砸玻璃时的用力强度、角度以及距离等因素,也都可以控制演示的结果。”
另外,防伪标志(水印)制造技术并不是什么高深科技,在劣质膜上印上防伪标志,充当优质膜来出售,也是许多生产商惯用的伎俩。
当记者问起车膜的利润时,郑迁报了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900%。”有些黑心的店主,花300元买来的一卷膜能贴20多辆车,利润高达900%,比卖整车赚得都多。
为什么要贴这层膜?
适得其反可能让车主难逃生
“防晒。”
“为了不让车里的物品被外面看到。”
“为了玻璃不晃眼睛。”
“大家都贴,我也就贴了,贴总比不贴好吧。”
记者采访了几位贴过车膜的车主,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大家似乎都有理由,但似乎也都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贴车膜。
“其实现在大部分汽车的玻璃隔热以及防爆水平都已经相当高,而绝大多数汽车美容企业在贴膜时根本不管这些,可以肯定地说,有些膜贴上去也是‘无效膜’。但车主们很多都不懂,贴个膜买个安心,也不知道自己贴的膜管不管用。其实在国外,车膜都快淘汰了。”一位汽车美容业内人士的坦诚也反映出消费者对车膜知之甚少。
有关数据表明,在中国大陆,汽车贴膜率高达80%以上,但作为车膜生产大国的美国,其车膜产业已属“夕阳产业”,汽车贴膜率只有25%~35%。美国某些州规定只允许使用浅色透明车膜,甚至明令禁止使用车贴膜。因为几乎所有的车膜都能造成车内反光,潜藏交通事故隐患,且对车内发生的犯罪案件不易监管和执法。
车膜在加拿大也不被提倡。而在中国香港地区,车膜市场在短短几年内就已经走到尽头,如今贴车膜者寥寥无几。
有些车主强调贴膜可以避免撞车时被碎玻璃伤害,而这恰恰是一些欧美国家禁止贴膜的理由。在发生汽车跌入河内的事故中,质量不符要求的车膜将使乘客难以击碎玻璃逃生。况且,现在的车用玻璃基本已不会出现因撞击破碎而伤人的情况。
车膜产业国外濒临淘汰
汽车贴膜“副作用”大
在欧美国家,汽车贴膜是一个濒临淘汰的产业,却意外地在我国找到了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不少欧美国家就立法禁止汽车贴膜,闲置产能开始拥进中国。随着中国汽车消费的高涨,汽车膜遍地开花,市场上一时间出现了千余个汽车膜品牌,几乎都打着进口招牌。
汽车贴膜行业进入中国市场,始于1998年。当时的汽车贴膜能贴出这样一种效果:从车里边能看到外边,而从外边看不到里边,同时起到隔热防晒的作用,因此赢得了大多数中国车主的青睐。极短时间内,就成了中国车主的必需品,车主似乎买完车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车窗贴膜。
汽车贴膜刚开始在中国兴盛时,不少外国汽车商人颇为不解:很奇怪,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把自己的车贴得严严实实,而且,政府也允许这么做。
在西方,像私人汽车这种在公共场合活动的工具,是没有隐私权可言的。因此贴膜具有很大的负面效果,譬如贴上太阳膜后会造成车体反光,严重影响后车的视线,是汽车追尾事故的罪魁祸首,另外,太阳膜还会引发车内犯罪,增加执法难度。
市场上不少知名车膜品牌称自己有国际认证,并且声称全世界只有11家生产商有这个国际认证,“全世界目前只有11家玻璃生产商获得世界窗膜协会的国际认证,具备车膜的生产资格。”一家卖车膜的店还在自己店门口的醒目位置挂着“世界窗膜协会国际认证”。
然而,记者登录了世界窗膜协会(IWFA)的网站,在该网站上既没有找到有关窗膜协会公布的国际认证标准,也没有找到所谓“获得国际认证的11家企业”的名单,只发现该网站上公布的9家窗膜生产商名单,它们分别是:美国CP公司、贝卡尔特、FTI、GlobalPET、强生、麦迪克,以色列Hanita、加拿大ACE(福瑞达)及德国Hanverkamp。
所谓国际权威认证是否存在?为解开疑惑,记者向窗膜协会公布的其中一家生产商——强生的中国区域负责人求证,得到的答复是:“国际窗膜协会主要是美国地区的一个非官方机构,它并没有对任何制造商认证。公布的这9家生产商只是窗膜协会的主要会员单位而已,而且其中有的(生产商)根本就不涉及车膜。”
来历不明的“国际认证”
暴利背后凸现监管缺失
不少人认为,造成国内贴膜行业混乱不堪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监管缺失,由于贴膜产品多年来在中国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所以这个行业的门槛就相当低,在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作坊式的小厂也跟着蜂拥上马。
有些地下作坊生产的太阳膜、防爆膜很多都是一层普通的薄膜而已,其成本贴一辆车也只要几十元,但是一旦到了市场,卖到几百元上千元在行内也不算是什么秘密。
市场上那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进口品牌,都是从国外进来的吗?
然而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厂商制造“进口品牌”的通常做法是,在国外注册一家空壳公司,或者在网络上伪造一个网站,并从国内遍地的小工厂里收购产品,然后取个洋名称,花大价钱做广告宣传,这样一个进口品牌的贴膜产品就“应运而生”了。而这样一加“进口”两字,膜的价格也便翻番。
近日,国内汽车装潢业内人士首次聚集上海,举行了一次“汽车隔热防爆膜高峰论坛”,为首部车膜行业标准的制定出谋划策。此间传出消息,中国标准化协会正着手制定国内首部汽车贴膜行业标准。记者连线该协会技术部主任张秀春,他说:“标准目前还在制定完善阶段,然而,这部标准也仅仅只是行业标准,并不具备强制性,虽然对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保护正规品牌起到一定作用,但市场会因此洗牌的可能性不大。”
综合消费日报、上海商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