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贸易的历史和近况
中国和菲律宾是一衣带水的友好近邻,两国的经济贸易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0世纪两国就有通商往来。十五世纪,中国的大航海家郑和(又名三宝)曾率领船队到访过菲律宾群岛,棉兰老岛的三宝颜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十六世纪,两国间商船往来频繁。当时中国向菲出口生丝、绸缎、铜器、瓷器和粮食等;从菲进口墨西哥银元、珍珠、贝壳和椰子等。到1948年,两国直接贸易额已达2,500万美元,经香港转口约502万美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中菲两国的直接贸易受到严重影响,直到1972年才得以恢复。
1975年6月9日中菲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建交当天,两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协定中规定:两国应在对等的基础上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支持和鼓励双方企业扩大双边进出口贸易、举办和参加展览,并为之提供便利,促进贸易的长期发展。1976年中菲双方达成协议,成立中菲贸易联合委员会,每年轮流在北京和马尼拉举行一次会议,商签两国年度进出口商品货单或议定书,迄今已举行了20次会议。1978年7月,中菲签订原油长期贸易协议,协议规定自1979年至1983年中国共向菲律宾出口胜利原油120万吨。据统计,实际上这5年内中国向菲出口原油393万吨,满足了菲方的需要。1979年两国还签订了7年长期贸易协定,规定两国在这7年中的贸易总额应达到20亿美元,这一目标到1985年时已基本实现。
随着两国经济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扩大双边经贸合作越来越重要,两国政府对发展双边经贸关系都非常重视。菲律宾政府为改善两国的贸易关系作出了积极的努力。1993年4月,拉莫斯总统宣布取消对中国实施的“一对一”贸易政策,1995年3月,拉莫斯总统又宣布把中国从菲律宾国际贸易公司管制名单中删除,这两项措施使得中菲两国的贸易关系排除了人为的干扰,突破了多年的徘徊局面,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两国贸易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1994年,拉莫斯总统在会见当时的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吴仪时曾谈到,两国政府和工商界人士应共同努力,在两、三年内使中菲两国贸易额达到10亿美元,这一目标已在95年实现。
中菲两国自建交以来,贸易发展迅速。1975年两国建交时贸易额为7600万美元,1985年为4.1亿美元。90年代以来,两国贸易更是迈上新的台阶。特别是1996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问菲律宾以来,两国交往更为频繁,经贸交流活跃,贸易发展迅速。即使1997和1998年由于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东亚各国或地区进出口贸易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甚至收缩,但中菲双边贸易并未因此受挫,而且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两国贸易额达到31亿美元。
我对菲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械电子产品(主要有半导体器件、家电产品及配件、无线电讯设备及零附件和电动机及发电机等)、纺织品、船舶、烤烟、食用油籽(花生油)、轮胎、鞋类、水果及坚果、轻工塑料产品等。近年来,我向菲出口机电产品(家用电器)、钢铁、轮胎、摩托车及自行车等产品呈增长趋势。中国自菲进口的主要商品有机电产品(主要是电子产品,如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等)、未锻造的铜及铜材、成品油、纸及纸板、椰子油、橡胶等。近年来,菲向中国出口电子产品、成品油、纸张、板等有较大增长。
近年来,中菲贸易持续增长,经济合作也呈稳定发展趋势。两国政府和领导人非常重视双边经贸合作,希望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为政治、外交等其它领域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在多边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尽管国际经济环境出现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新的困难,双边经贸合作还是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为止,电子产品和零配件在双边贸易中占有很大比例,但这些产品均为美、日、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大公司在中菲所设工厂之间的贸易。为了使两国贸易增加后劲,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在保证传统商品贸易的同时,我们正在加紧研究菲经济结构、市场情况、消费特点等,寻求、开拓新的贸易增长点。菲除服务业比较发达外(实际上也不是很好),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和农业都较为落后,需要进口大量消费品和生产用物资来满足国内需求。因历史原因,菲长期以来主要是从美、日和欧洲国家进口所需商品。近年来菲国内长期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国内消费能力不断下降。菲政府和企业都在寻找新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供应渠道。菲政府有关部门和工商企业界已开始认识到,中国制造的产品种类多,质量正在逐步改善并基本适合本地市场的要求,价格上非常具有竞争力。目前的困难是,双方企业接触渠道较少,需要一个相互了解、信任的过程。菲在许多领域对产品有需求,但付款能力差,付款滞后,我企业要进入这一市场就必须适应它的特点。另外,当前我们国内有些公司把菲看作低层次市场,同菲方一些急于获利的小公司签订推销低质低价商品合同,到货后出现质量问题等,纠纷不断,影响我信誉。此问题值得双方注意。但总体来讲,中菲贸易和经济合作潜力巨大。 (责任编辑:宛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