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明生态村
总制片人:梁建增
制片人:张洁
编导:仲伟宁
摄像:席鸣 金光宇
录音:李宏卫
助编:付迪
非线编辑:刘涛
解说:姚宇军
责编:郑刚 李长胜
合成:吕钢
策划主管:赵华
执行制片人:王猛 胡劲草
播出主管:张步兵 杨明泽
监制:梁晓涛 庄殿君
总监制:孙冰川
被采访人:
林尤潮 中共海南省文昌市委副书记
柳树滋 海南省行政学院教授
邢益为 海口市东路镇葫芦村
林青山 海南永青集团总裁
周文彰 中共海南省委常委 宣传部长
曾秀连 海口市琼山区本立村
李开帮 三亚市陵水县岭仔村
王文强 三亚市陵水县岭仔村委会委员
李荣吉 海口市琼山区本立村
邢诒前
演播室:
如果我告诉您有一个村庄非常干净整洁,漂亮得像公园一样,你可能会相信,而且认为这是个富裕的村子。 但如果我说在一个地方有无数村子都像公园那样,那你还会相信吗?那我告诉你,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在海南变成了现实,在那里已经有6000多个村庄旧貌换了新颜。这一切的变化是怎么来的?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请你跟随我们一起去海南岛看看。
记者串场:人们历来对于海南的印象都是蓝天碧海 椰风蕉影,不过几年前的海南的农村地区仍然是污水遍地,文明生态村的提出改变了这一切,那么究竟什么是文明生态村,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呢?《新闻调查》来到海南一探究竟。
记者:在搞文明生态村之前你们这一块是个什么样儿?
村民:就是随便丢垃圾什么的都没什么事。
村民:道路又矮又脏。
村民:每逢下雨我们的地都是烂泥巴走路 行走很不方便。
村民:随便走到哪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很脏的,外地的人来都不想进村。
解说:这是我们在海口、文昌、三亚的农村里采访时听到的描述。一提到海南农村过去的生活环境,“脏乱差”三个字几乎被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挂在嘴边。
周文彰(中共海南省委常委 宣传部长):我们进了村庄之后都是枯枝烂一片地,污水横流,猪粪牛屎到处都有,道路 雨天是泥泞,晴天是灰尘飞扬。
解说:周文彰,海南省委宣传部部长,负责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他在下乡考察调研的过程中,对于过去海南农村的脏乱状况记忆十分深刻。
周文彰(中共海南省委常委 宣传部长):有些农民把建新房作为一生的重要追求,但是有了新房没有新村,因为缺少整体的统一规划。
解说:但是现在走进这些建成文明生态村的村庄,给人的感觉就已经完全不同了。我们首先走进名人村,这是一个地处文昌市东路镇中部的村子,2001年开始创建文明生态村。村口的石碑这样介绍:村里湖泊星罗棋布,溪流纵横交织,奇木异草遍地,百年古树常见,信步林间幽径之上,宛入森林公园之中。但村民们告诉我们,原来的村子跟现在的面貌可是相去甚远。
村民:我们现在坐的这个地方,原来在这个地方就有十二个猪圈,十二个猪圈是猪栏嘛,这个猪大便猪尿很臭的。
记者:那当时肯定待不了人。
村民:这里蚊子苍蝇很多。
解说:这片活动场地看起来已经和城市里的街边公园几乎没有差别,这是名人村新修的休闲区。村民们祖辈生活在这里,而村里新旧环境之间的变化连他们自己也感到吃惊。
记者:现在这个地方可能成了你们休息的一个好地方了。
村民:(原来)最烂的就是这个地方了,最烂的变成最好的地方了。
解说:对于名人村的变化,海南省行政学院的柳树滋教授颇有感慨,在名人村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之前,他就曾三次来村里考察。
记者:当时是因为什么原因要接手这个课题?
柳树滋(海南省行政学院教授):有一个说法就是,农民说有了新房没有新村,个别的农民他发了财了,在村子里面盖了很现代化的别墅 住宅,显得很突出 鹤立鸡群,但是周围的都还是不行,屎尿横流 脏乱差状况。
记者:但是文明生态这个概念的提出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柳树滋(海南省行政学院教授):这里要有一个过程,在现阶段来讲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
还是农村里面的脏乱差的状况。
解说:经过改造,不仅这里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农民的大院儿里也有不小的改变。在文昌市东路镇葫芦村里,邢益东家是最受尊敬的,这个大家庭由四个小家组成,全家19口人和睦相处,日子过得殷实富足。
记者:多大年纪啦?
村民:90。
记者:90?真厉害。
解说:他家里洗手间的细节设置,甚至让人很难想象这是农村的建筑。
记者:旁边那个扶手是方便老人的?
柳树滋(海南省行政学院教授):对对,这是老人坐的。
记者:设计得很好。
记者:作为每一个具体的村民来说,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生活习惯 生产方式都已经被固定下来了,你要在短时间内给他们改变 容易吗?
林尤潮(中共海南省文昌市委副书记):应该有一个过程,在我们建设的过程当中应该说有绝大部分的老百姓,对于改变他们长期以来的不卫生习惯还是很支持的,所以我们的文明生态村就从治理乱脏差开始。
解说:在林尤潮书记的记忆里,建设文明生态村之前,当地农村每年都开展精神文明村建设活动,但几乎都是停留在简单的打扫环境卫生、评选五好家庭的水平,每当各级达标验收的检查组一走,村里的环境慢慢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真正的、长久的乡村文明?
记者:如果从一个大的背景来说的话,海南为什么要搞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它的迫切性和紧要性在什么地方?
周文彰(中共海南省委常委 宣传部长):要搞文明创建就要有投入,而农村经济的不发达又制约着农村精神文明的创建,因此我们在思考能不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开展了文明创建同时又把经济发展包含于其中,而文明生态村恰好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把二者统一起来了,所以文明生态村的内涵主要是三句话: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
解说:1999年,海南省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建设生态省的计划,当初提出构想的时候,这个计划还只是针对城市里废气和污水的排放、森林覆盖率等小范围的内容。一年以后,海南省开始创建文明生态村,但现在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只针对环境来规划的范畴,那么这样的蓝图又该如何实现呢?
记者: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到底怎么来进行?文明生态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周文彰(中共海南省委常委 宣传部长):我们最初只是从内容上提出三句话: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但是如何把这个蓝图理想变成实实在在的文明生态村,我们心中也没数。
记者:也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
周文彰(中共海南省委常委 宣传部长):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但是我们知道有三项工作必须做的,那就是先规划后修路再种树,因此在创建过程中我们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的东西做起。
解说:文明生态村的第一步是建设生态环境,如何才叫建设生态环境?当地干部形象的把它称为“硬化、绿化、净化”三化工程。所谓“硬化”就是在村里建设水泥路或砖石路;“绿化”就是动员村民在房前屋后广泛种树;“净化”就是动员村民对村里的牲畜进行圈养,打扫环境卫生。这样算下来,改造的费用都在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之间。那么这笔数目不小的经费是怎么来的呢?
林尤潮(中共海南省文昌市委副书记):我们的资金是来源应该是一个为主三个一点,老百姓具体出资为主,市和乡镇政府出一点,外出干部出一点,省里的单位也出一点,就形成了一个为主三个一点。
解说:文明生态村的建设资金中,党政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出资,以及海外华侨的捐助都是重要来源。这是立在蛟塘村耕地边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村里每户人家为建设文明生态村捐款的数额。但是,在筹钱过程中是否有摊派的情况发生?怎样保证村民们愿意拿出钱来,而且是出于自愿呢?
记者:具体到你们家出了多少钱?
村民:一个人头出30块钱。
记者:那倒不多。
村民:不多。
记者:最后总共拿过多少钱?
村民:总共我们村大概拿了3万多块钱。
村民:有一部分的出了很多,几千块的有啊。
记者:愿意多出的可以多出。
村民:对嘛。
解说:葫芦村的黄大妈把自家的房间院子打扫得干净整洁,年龄大了,她只能用这种方式支持文明生态村的建设。
记者:建设这个文明生态村您出什么力了,做什么贡献了?
黄大妈:出钱了家里。
记者:家里出了多少钱?
村民:差不多2000块吧,我大姐嫁出去也出一点。
记者:出这些钱 愿意不愿意?
村民:愿意,都是自己出的。
解说:连接村与村之间的这条平坦的公路是由集体出资建成的,每家每户自己投资修成的小路再和主路相连。这样,集体出资和个人投入有机结合起来,农民对文明生态村的改造投入了很大的热情。
记者:我想问您一下,类似这样的活动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会对农民进行乱摊派,你们这儿有没有?
林尤潮(中共海南省文昌市委副书记):这种状况应该说我们这么几年里来都没有这种现象的。
记者:大家会怨声载道。
林尤潮(中共海南省文昌市委副书记):都没有这种现象。
记者:这么多年来我们搞了不少文明村的建设,评比 先进 典型,有的甚至把村民弄的苦不堪言,让大家怨声载道,这一次你们怎么就能够保证它能够收到和以往不一样的效果呢?
周文彰(中共海南省委常委 宣传部长):为了防止这个问题的发生,我们坚持三条原则,第一 有标准但不搞达标,你知道一个自然村变成文明生态村它有一些事情是必须做的,比如修路 通电 建文化室 种树,不做这些工作,很难把一个普通的村变成文明生态村,但是究竟建什么路,比如水泥路 柏油路 沙石路 砖头路还是土路,这就要因地制宜,甚至要因村制宜,不搞统一的达标升级,所以这叫有标准但不搞达标;第二个原则就是,有要求但不搞强求,我们很多事情要求大家去做,但是你可以一次做完,你也可以分阶段做完,逐步实施,所以不搞一定必须在什么时间里完成这样的强求;第三个原则就是发动群众,但是不摊派群众。
解说:建成的文明生态村有着天然的示范效应,还没有建成的村民们参观后,想法逐渐有了改变,由当初的“要我建”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建”。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和主力军。
记者:我们采访中一个比较强烈的感受就是,这样的文明生态村的活动跟以往的活动不同在于这一次我们采访老百姓,采访了群众,他们都很主动 都很高兴,积极去配合。
柳树滋(海南省行政学院教授):有一句话叫做从被动到感动 再到主动,这么一个思想的转变,特别是有些城里来的人说,你们这里的环境比我们在城市里面住得还舒服得多,真想到这里来休闲 养老,他们更感觉到提高了他们的自尊心。
邢益为(海口市东路镇葫芦村):我们这边搞干净了,他们感到这边那么干净,那边不干净他有了对比,他们心里也不舒服,所以有了改变了。
记者串场:不要小看我脚下这条小路,800多年了,蛟塘村第一次有了硬化的路面,其实对于广大的村民来说,所谓的文明 生态,无非就是铺好一条路,建好一个公厕,修好一个文化馆以及随之而来的观念上的变化。
(责任编辑:王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