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准备战斗的十七路军
67年前———1939年6月的一个下午,血染残阳,八百名不足20岁的“陕西冷娃”屹立中条山南绝壁之上,面对日本鬼子的枪炮威逼,他们先跪天,再跪爹娘,立起身来齐吼一声“走”,一头扎下山崖,坠入滚滚黄河……
这些好男儿出自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这支流芳百世的军队,以地地道道“陕西冷娃”为中坚力量,其最早的雏形是怎样的?在民不聊生,军阀混战的年代,其如何发展壮大?曾在战争史上创造过什么样的传奇?杨虎城被囚禁直至后来被杀害,其最后的归宿又是什么?
800壮士集体投河的这一幕,曾被山里的村民看见了。据说,最后一名跳河的士兵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军旗。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他仍然双手高擎着。他在跳河前吼了几句秦腔,是《金沙滩》中杨继业的两句:
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
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
11月1日下午,晋南,夕阳夕照中条山。站在山下西姚温村的抗日英雄纪念碑前,坚实古朴的碑身及背后那绵延不绝的重叠山峦将人笼罩进一片庄严肃穆之中。在纪念碑上一一追寻那些战死疆场的英雄名字,远处,中条山南绝壁之下,黄河水声隐隐入耳,一时间,无数壮烈血战场面在脑海浮现。
67年前,在鬼子的枪炮面前,面对鬼子威逼投降的狂吠,出自杨虎城十七路军中的八百“陕西冷娃”壮烈跳河,无一生还,他们的英雄壮举继承了这支军队与生俱来的高贵品格。
当他们的单衣薄体顺绝壁飞坠而下时,时间凝固,空气窒息。那安静的生命降落的图景,在黄河水的呜咽声中,形成一幕撞击灵魂的震撼场面,震慑着追逼上山的2000余名日本鬼子,鬼子们曾因“大东亚共荣”无限膨胀起来的内心突陷空虚,他们的灵魂行将崩溃,他们立在山崖上胆战心惊。
从地方民团
到西北雄师
记者日前从《陕西党史资料丛书》中查到了一份记录详尽的《十七路军序列沿革》表单,这份表单显示:十七路军是从杨虎城组建的蒲城县东乡民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1914年夏收之际,年仅21岁的杨虎城在蒲城孙镇提枪打死了为害一方的恶霸李桢,自此受到官府通缉,被迫领着一帮“关中刀客”游移渭北平原,专事打富济贫。此后不久,杨虎城力量壮大,受到百姓欢迎,时任孙镇区区长的孙梅臣主动找到杨虎城,希望改编其组织为东乡民团,负责地方治安。杨虎城为求组织迅速发展遂接受孙的好意,双方达成协定:由孙梅臣任东乡民团名义团总,杨虎城任副团总,负实际责任;队伍下辖12个分联,驻扎在东乡一带,由地方供应给养。
东乡民团自此成为正式地方武装力量。在杨虎城率领下,队伍先后参加了代表当时历史进步的“讨袁军”、“护国军”、“靖国军”、“陕北国民军”、“国民军”、“国民革命军”,后在杨虎城离冯附蒋不久,即全线投入到长达两年之久的中原军阀混战。
杨虎城和他的部队在战火中愈战愈勇,迅速发展壮大。长期跟随在杨虎城将军身边的共产党员米暂沉老先生说:“正因为他(杨虎城)在内战中为蒋介石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部队在中原大战中又先后扩编为第七军及第十七路军,杨虎城也先后担任了军长和总指挥。”
1930年10月,杨虎城率十七路军击败潼关一线冯玉祥军,进占西安。自此,这只由“陕西冷娃”为中坚力量的十七路军回驻老家西安,他们保境安民的同时,还积极投身陕西公路、水利等建设事业。记者近日走访了十七路军曾参与建设的西潼铁路、西兰公路,路边一些年迈老人犹记得十七路军修路架桥时与附近农民打成一片的情景。
今年4月出版的《军事历史》月刊中有这样的记述:“杨虎城从1916年参加反帝斗争以来,历经大小征战14年,终于将他的部队发展到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其拥兵6万余众,使他的部队发展到鼎盛状态。此后他依靠十七路军经略西北,俨然一副地方大员之势。”
宁跳黄河死
不当亡国奴
西安事变后,从1937年开始,杨虎城被蒋介石囚禁12年,直至1949年被杀害。此间,十七路军遭蒋介石分化缩编为三十八军,直至1938年,在日军已经进占太原的情况下,经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杨虎城老部下)请示,蒋介石始下令其在三十八军基础上组建三十一军团,并立即着三十一军团渡过黄河,布防于山西南部中条山。
1938年7月,以3万多名“陕西冷娃”为核心力量的三十一军团全线开赴中条山,他们在此后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历经惨烈的“永济血战”、“六六战役”、“望原会战”等,用鲜血和生命挫败日本鬼子10余次扫荡。
关于这段历史,陕西作家协会理事徐剑铭先生动情描述:“从孙蔚如渡河作战之日起,中条山这个在西安鲜为人知的山脉,便一夜之间成了西安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人们知道了它是黄河的屏障,知道了它是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屏障,更知道了那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残酷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胜负将直接关系到陕西的安危,古长安的安危;这场战争的侵略者是灭绝人性的日本鬼子,而以血肉之躯与之血战的则是陕西的三万多名英勇不屈的官兵,三万多名骨肉相连的三秦子弟。”
其中,在1939年的“六六战役”中,八百余名士兵被日本鬼子逼上黄河绝壁,无一投降,齐跳黄河壮烈牺牲。多方考证这一历史细节的徐剑铭先生记述:“这(指牺牲的士兵)是一群孩子,年龄皆在16-18岁之间,入伍不到三个月……他们的刺刀拼杀技术显然不如日军,杀红了眼的陕西冷娃们干脆扔掉枪支,抱住鬼子连踢带咬,咬掉了鬼子的耳朵,戳瞎了鬼子的双眼……在牺牲了200多名年轻的生命后,其余800多人被逼到了黄河岸边180多米的高崖上。”
他们面对鬼子的枪口拒绝投降,于是有了文章开头一幕。
北边是朋友
南边是冤家
1937年5月,在蒋介石的重压之下,杨虎城被迫出国,从此与他心爱的十七路军永远分别。
米暂沉披露,杨虎城在出国之前,他的重要干部都到上海送行。一天晚上,在祁齐路的临时住所,他召集数名重要老部下就部队前途作了最后指示。杨虎城说:“我曾想过,毛泽东……相信我们这个部队是主张抗日的。因此,又建立了这一次的合作……我们这个烂摊子,纵然这一次摔了,也摔得值,摔得响!要知道,中国军阀哪一个没失败在蒋介石的手里,我自己缠不下蒋介石,你们更缠不下他,能缠下蒋介石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没有同中共的合作,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杨虎城专门嘱托部下:“我们部队的处境,北边是朋友(时部队驻扎在渭北与红军毗连),南边(指西安)是冤家;北边是光明,南边是陷阱。到了蒋介石压迫我们,使我们的存在发生危险时,我们就断然倒向共产党,跟着共产党走。”
正是因为杨虎城的最后指示,此后中国共产党得以派出大量工作人员对十七路军进行改造。
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处副处长雷学军介绍说:“西安事变以后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原国民党第十七路军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组织不断健全和加强。十七路军中的党组织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教育改造部队、提高战斗力、组织武装起义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这支形式上由国民党政府供给的军队,变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类似八路军、新四军的武装力量。这支部队曾被毛泽东赞誉为中共‘统一战线工作的典范’。”
参加解放军
转为“石油师”
解放战争打响后不久,这支部队即陆续开始起义,至1949年8月4日,二三二师在孙蔚如等人的策动下,随程潜、陈明仁起义,国民党十七路军主力部队基本全部脱离国民党,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
新中国成立后,该部的一部分于1952年集体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进入千里戈壁,以玉门油矿为起点,先后参加了克拉玛依、柴达木、大庆、胜利、华北等油田的开发,为新中国的石油事业奠定了基础。
其余部分分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47军等,目前仍有一个团被整建制地保留下来,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集团军的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主力炮兵团。本报记者 康正
专家观点
十七路军陕西的骄傲
杨虎城将军亲手创建和领导的原国民党第十七路军,是以陕西人为主,在三秦大地上生发开来的。这支部队自始至终站在时代进步潮流的前列,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辉煌的革命历程。
国民革命时期,坚持靖国军旗帜,西安守城,粉碎了反动军阀对陕西的围剿。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与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一起,发动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西安事变,为中华全民族的抗战奠定了基础。
整个抗日战争中,这支被蒋介石以种种卑鄙手段分化、压制、蚕食的英勇部队,以其简陋的装备、少得可怜的补给始终坚持对日军积极顽强地作战,先后赴河北、山西、河南等地,进行了著名的忻口会战、太原战役、中条山战役、郑洛河防战役等。尤其是坚守中条山的三年中,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三万多人的部队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牺牲有力地阻滞了日军的进犯,使三秦大地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未受日军铁蹄的蹂躏,对整个中国战局乃至二战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举国称颂为“中条铁柱”,日军视其为中国战区的“盲肠”。抗战胜利前夕及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又率先打起反对内战的旗帜,先后全部回归人民解放军序列并解放了豫西、陕南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支部队响应党的号召,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部队,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再立新功。
十七路军是陕西人的子弟兵,是现代陕西历史光辉的一页,在中国革命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是陕西人民的骄傲。后来的陕西人都应该了解它,纪念它,宣传它。
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处副处长 雷学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