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华网专稿:龙在德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负面形象。这与德国文学有关。德国《尼伯龙根之歌》是欧洲中古时期三大古典史诗之一,在德国家喻户晓。这部作品里有关于主人公齐格弗里德和巨龙搏斗的描写。齐格弗里德为了争夺巨龙看守的宝藏,同巨龙搏斗并最后杀死了巨龙。19世纪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根据这首诗歌创作了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巨龙凶猛残酷的形象因此在德国乃至西方世界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但是,德国的百科全书在介绍龙这个概念时,还是兼顾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德国《时代周报》出版社出版的大百科全书对龙的解释是:龙代表争吵和黑暗的力量,也代表暴风雨等恶劣的天气状况,在欧洲一些国家的童话中它扮演邪恶角色。在东亚,它是一种瑞兽,也代表阳性。
特别注重向孩子介绍科学知识的TK-Logo德文网站在自己的百科全书中这样介绍龙:几乎在各种文明的传说和故事中都能找到龙这种神秘的动物。龙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象:一种是西方的龙,一种是东方的龙。西方的龙外型像蜥蜴、巨蜥,只不过它比这些爬行动物更大,一般超过20米长。西方的龙通常被看作宝藏的守门人或者考验骑士和斗士勇气的怪兽。东方的龙则是多种动物形象的复合体。在中国、泰国等亚洲国家,龙经常被等同于自然力,是强大力量的象征。龙是好是恶,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这主要因为龙是一种神秘的非现实的动物。
正是因为作为东方祥瑞动物的龙在德国文化中代表邪恶力量,所以德国媒体在批评或攻击中国时往往会配上龙的图案,给西方读者造成一种负面的心理感受。这种情况在前些年很普遍。但是,随着中德交往日益加深,德国人对中国龙的认识也在改变。
今年9月份,德国北部著名港口城市汉堡主办了为期3周的2006中国时代大型欢庆活动。北德精练股份公司专门铸造了一条7米长、5.5米高的大型铜龙,安放在汉堡市中心阿尔斯特湖的湖面上。汉堡市长奥勒·冯·伯思特说:整整3周时间,我们这座城市成为中国龙的象征。
德国《经济周刊》今年10月份出版了中德文双语的中国特刊,封面是一条代表中国的龙和一只代表德国的鹰迎面相视。主题是德国与中国——新的视角。特刊的文章内容对中国客观友好,没有恶意攻击中国的地方。
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主席顾安达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龙在世界范围内以一个美丽强壮且不具有进攻性的动物形象而出名。他说,以动物作为国家象征是由历史和传统决定的。在德国很多联邦州的州徽上都能找到类似鹰这样的凶猛动物。比如柏林州的州徽是一只熊,柏林人为此而自豪。(新华社驻柏林记者聂立涛)
美国人反对否定“中国龙”
没必要改称LOONG
新华网专稿:国内有人建议要修正龙作为中国国家的形象标志,由此引起网上沸沸扬扬的争论。主张弃龙的人认为,龙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其形象往往会让部分西方人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
记者在美国即兴作了小范围调查,没有发现美国人在把龙和中国联系起来时产生了不符合实际的联想,也没有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记者能力有限,只能作小范围的调查,不能因此就下结论。
越南人自称龙子仙孙
新华网专稿:越南人喜欢自称龙子仙孙或龙仙子孙,意思是越南人是龙和仙的后人。这种说法来源于一个传说,讲的是远古时代越南有一位帝王叫乐龙君,其母是龙女,是洞庭湖主的女儿,因此他有龙的血统。其后他遇到了仙女欧姬并娶她为妻,生了100个男孩。等他们长大后,乐龙君对欧姬说:我是龙,生活在水里,你是仙,生活在岸上,水火相克,不能长久生活在一起。因此两人分手,50个孩子随父亲生活在水里,50个孩子随母亲上了山。他们生活在封州(今越南永富)这个地方,立年纪最大的兄长为王,建立了基业。依据传说,越南人一直认为龙是自己的祖先。
言论:
(责任编辑:赵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