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06年12月上旬,下台不足3个月的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突然不甘寂寞,声称要以政府特使身份访问朝鲜,恢复2003年他首次出访平壤时酝酿的日朝和谈气氛。
没有人认真对待他的突发奇想。曾几何时,小泉在日本政坛呼风唤雨,不可一世。如今,“小泉剧场”已是门庭稀落。资料图片:小泉纯一郎。新华社记者龚兵摄
内政归零
自9月下台以来,类似的复杂感受小泉至少已体验三次。
11月27日,曾经反对邮政民营化改革的11名前自民党议员呈交“复党”申请书,获现任自民党总裁、小泉继任者安倍晋三首肯。
眼见这一幕,心情最复杂的恐怕要属小泉。当初,正是小泉一手把那些议员扫地出门,在随后的众议院选举中招募“美女”、“名流”候选人,前往“造反”议员的地盘挑战,必欲除之而后快。
为重返自民党,那些议员写下保证书,宣誓支持邮政改革,但小泉率自民党取得的选举大胜却因此饱受抨击,被指玩弄政治理念,愚弄操纵选民。
这桩复党闹剧受到日本舆论广泛诟病,也标志着小泉对自民党的改造无疾而终。
同样,作为小泉钦点的接班人,安倍晋三内政理念的核心之一,就是矫正小泉改革带来的社会分化。
外交颠覆
内政上,小泉色彩消退。外交上,一意孤行的“小泉流”更是以几近“拨乱反正”的方式遭到颠覆。
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履任后首次出访,目的地是中国。因小泉6次参拜靖国神社受损害的中日关系得以重新走上正轨。此时距小泉“8·15”最后一次参拜不到两个月。
12月初,美国跨党派“伊拉克研究小组”发表报告,认为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的伊拉克政策基本失败。而当初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小泉是布什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为此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首次把自卫队派往海外战区。
安倍上台后,修正了小泉政权对美国一边倒的姿态,重提亚洲外交之重要性。
大浪淘尽
潮来潮去,激荡日本政坛5年多的“小泉旋风”似乎已是春梦了无痕。
凭借独特的个人风格,小泉在一个骚动的时代,迎合了日本社会一种骚动不安的情绪。小泉推行的经济、行政和金融改革,打破了日本人习惯的“平等”概念,加深了社会分化;他在追求日本政治、军事大国化方面咄咄逼人的姿态和举措,动摇了日本战后长期奉行的“和平”观;他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的偏执和蛮横,更是打破了东亚地区表面上的相安无事。
在日本战后历任首相中,小泉执政时间之久排在第三位。在此期间,日本经济重新焕发活力,但日本社会的总体保守化和右倾化明显加速。从这个意义衡量,小泉留下的负面遗产恐怕远多于正面效应。
像狂潮一样,小泉冲击了日本社会的固有结构和观念。但是,退潮后,人们发现,大浪淘沙,固然留下些许真金,更多的却是泡沫和裂痕。(冯武勇)
(责任编辑:黄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