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云南派干部深入地震灾区 灾民不住新房不准离开(图)

由于很多受灾户都出在高山上,运送物资只能靠人背马驮

  在昭通地震灾区有这样一干部,他们从全县不同的部门和单位汇集而来,组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沉入到灾区的最前线,组织老百姓施工,协调各种物资,维护工地秩序。他们给自己下达了死命令:2月10日以前完成所有恢复重建工作,让每一户灾民都在春节前搬进新房,否则自己绝不离开灾区半步。在他们的努力下,被损毁的家园正一步步得到恢复,我们用笔和乏力的文字记录下了他们感人的故事。


  关心孔垂柱对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提出要求

  入冬以后,孔垂柱副省长非常关心灾区群众的生活。在灾区恢复重建中,孔副省长要求,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和白恩培书记、秦光荣代省长对地震灾区恢复建设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把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与关心群众冷暖很好地结合起来,认真总结过去工作中的不足,让党中央放心,让广大灾民满意。客观面对灾区气候转冷的实际,组织强有力的工作组深入灾区,对群众的生产生活、衣食冷暖进行拉网式全面检查,逐户逐项核对落实,用实际行动把党和政府对灾民的关爱进一步落到实处。

  此外,孔副省长还特别指示,要区别不同情况,根据灾民的困难程度,发放好各种救灾物款,不能搞平均分配。要采取组织出面协调、租住、投亲靠友等措施,千方百计减少住帐篷人员,对住帐篷的要千方百计采取有效的防寒保暖保安全措施。春节将至,对灾区重灾户、特困户、五保户等要送肉、送油,确保每一户都过好节。

  对于民房的恢复重建进度,孔副省长特别关心。要求当地政府要在技术帮助、资金补助、社会赞助、灾民互助上加强指导,在注重质量的前提下抢时间、抓进度、定责任。要组织专门工作组进村入户指导督促,重点村要有县级干部负责,确保广大灾民明年春节前搬进新居,2007年底全面完成恢复重建工作。

  周诗彩 不吃灾民的一口粮

  地震灾区的许多干部,在地震发生后被组织起来,他们深入到灾区的最前线帮助村民恢复生产生活。周诗彩就是其中的一个。

  周诗彩是盐井镇老街社区新民村的支书。3次地震使新民村成为重灾区,38户村民无家可归。地震发生后,作为支书,周诗彩带领灾民们展开了自救工作,望着震后的残檐断壁和无家可归的村民,周诗彩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帮灾民们重建新房。

  “刚开始的时候群众不理解,认为地震发生了政府就应该为自己重新盖房,自救意识淡薄,因此很难调动群众的自救积极性。”周诗彩说。具体体现在,当建筑材料运到时,没有人出来帮忙,而有的灾民在悲痛之下,甚至要将进村帮助他们的干部赶走。由于工作难以开展,更由于自己的真诚不被灾民理解,周诗彩感到异常痛苦。“我回到家里后,躺在床上一个人哭,哭过了又想想,灾民们需要我,我不能就这样放弃,然后就蒙头大睡,第二天再早早起来跟灾民作思想工作。”周诗彩说。

  在后来的工作中,周诗彩不愿其烦地对灾民作思想工作,向他们灌输自救意识,亲自动手搬砖提沙。周诗彩的执着终于感动了灾民,明白了重建家园主要靠自己的道理后,灾民们的重建激情一下子达到了高潮,苦活重活人人抢着干,在短短的时间内,新民村的残骸上便完成了1/2墙体工程。“曾经有一个外地前来考察的干部对我说,我们绝对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重建工作,当时我就跟他打赌,我们一定能按时完工。”周诗彩说。

  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自从地震发生以来,周诗彩从来没有在家里和家人吃过一顿饭。每天早上,周诗彩早早起床,一直工作到夜幕降临。回到家后,周诗彩匆匆洗漱完毕就睡下,累得全身酸痛。“周书记每天都是在附近学校食堂打饭吃,不管我们如何邀请,她也不愿意到我们家里吃顿饭。”新民村村民涂强说。周诗彩说,灾民的好意心领了,等到恢复重建工作完成,她一定到灾民的新房里坐坐。

  刘阳 最想回家看看刚出生的女儿

  12月28日中午,刘阳喜得千金,然而,此时的刘阳正在重建家园的工地上四处奔走。对于妻子生产自己没能在身边照顾,刘阳感到很难过,“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帮灾民们建好新家,然后好好陪陪妻子女儿。”刘阳说。

  刘阳是豆沙镇黑喜村的支书,妻子是长胜村小学老师。地震发生后,刘阳和妻子在学校里的宿舍被震塌,妻子搬进了办公室里,自己则开始组织村民抢险救灾,恢复重建。12月中旬,由于自己没有时间回家,临近生产的妻子不得不回到家里,由家人照顾。12月28日,妻子为刘阳生下一个女儿,得知消息后,刘阳异常高兴:“新年马上到了,灾民们马上会过上新的生活,而我也成为父亲了。”

  领导在得知刘阳喜得千金之后,给刘阳下了“命令”,立即回家看看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于是,在布置好工作之后,刘阳便匆匆往家里赶。

  另外一名黑喜村的干部田文书,在自己的房屋倒塌后,自己根本没有时间重建。“那天我们到田文书家,他的妻子一个人在背土填地基,我们心里真的很难过,我们的干部在帮助灾民重建,但干部也是人,也有家庭。”盐津县地税局负责黑喜村重建工作的带队副局长说。

  重建 700干部驻扎在区

  每天奋斗在灾区重建一线的干部不仅仅是周诗彩、刘阳和田文书,他们仅仅是数百名灾区干部的一个缩影。在灾区的每一个重建点,都在醒目位置挂着一块“责任牌”,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恢复重建的挂靠单位,以及责任人。

  在省委省政府和昭通市委市政府的督查组进入灾区之后,12月17日,大关县委县政府从县、乡党政机关抽调了320名干部蹲点遭受3次地震灾害袭击的61个村委会,指导、帮助灾民修建新居,逐户统计灾民的困难情况,解决农民的生活困难,确保灾民安全过冬。以此同时,盐津县也派出了68个部门的313名干部“沉”入灾区56个村委会,帮助灾民恢复重建。加上省上和昭通市的督察组,战斗在灾区一线的干部达700之多。

  “蹲点”干部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帮助灾民落实民房恢复重建工作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确保灾民在春节前搬进新居。在灾区,干部们鼓足了劲,“春节前只要有一个灾民没有搬进新房,干部就绝不出村”。

  如今,随着各个工地上新房一日一日增高,干部们感到了异常欣慰。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决心和精心中,受灾群众定将早日搬进新居。

  政府 保障重建后勤

  在3次地震中,盐津县倒塌房屋480户,严重受损4030户。地震过后,全县计划重建民房4510户。截至目前为止,盐津县已完成主体工程1786户7144间,占恢复重建总户数的39.6%;完成1/2墙体工程2674户10696间,占恢复重建总户数的59.3%;实施基础工程50户200间,占恢复重建总户数的1.1%。目前,盐津灾区已有993户4171人搬入新居。

  在整个恢复重建工作中,为了使灾民们能够过一个暖冬,盐津县共发放棉被2855床,电热毯220床,毛毯1085床,衣服5.62万件,大米99.82万斤,方便面1175件,矿泉水866件,食用油5010桶,猪肉2.26万斤,油毛毡200卷,红砖1万块,饼干36件,面条1000斤,蚊香200件,以及复合肥50吨。

  而另一个地震灾区大关县,3次地震造成7个乡镇585户民房倒塌,2687户民房受损。12月17日的数据显示,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完工1440户5760间,占恢复重建总户数的44%;完成1/2墙体工程1305户5220间,占39.9%;已实施基础工程527户2108间,占16.1%。学校搭建简易教室286间,搭建简易帐篷教室96间,加固维修教室176间。维修加固水利灌溉渠190条35.83公里,供水工程33件,受损水池、水窖284口、旱浇池36口,疏通输水管道76.21公里。

  为确保灾区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大关县民房恢复重建领导组要求,受灾的7个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必须亲自抓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县抗震办、民政局、建设局、国土局、水利局、教育局、卫生局等部门必须认真履职,为灾区群众全方位体工民房建设图纸,简化各项手续,并在交通运输、电力供应、生活用水等方面提供方便,促进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采访手记:多难兴邦

  多难之所以能够兴邦,原因之一就在于,在灾难之前,国人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国家、社会与公民之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各类部门之间,如何协调合作才能在对抗灾难的人民“战争”中获取胜利,从而为以后的改革留下可利用的宝贵资源。其中,政府与各类部门之间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如何保持良好的协调互动关系,以及人民群众如何在绝境中找回信心,并最终走出绝境,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在此次昭通市遭遇的3次地震中,我们不难发现,和第一次地震死亡22人相比,第二次地震尽管震更浅,破坏力更大,但从伤亡人数而言,明显少于第一次。这首先得宜于我们的应急措施,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不论是从预防,还是随后的抢险救灾,我们政府所表现出来的执政能力是无可否认的。

  一个民族和地区的兴亡表现在她的精神上,在此次灾难中,我们所看到的恰恰是这种精神的完美表现。无论是地方政府官员,还是灾区人民群众,处处可以感受到誓和灾难抗争到底的民族精神。于是我们便看到,在短短的时间里,在那原本残檐断壁的废墟上,一座座工地正创造着一副新景象,我们的家园恢复指日可待。

  此次昭通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使我们相信,在灾难面前,我们不仅没有退缩,反而迎难直上,击退了一个个困境。是的,在灾难中,我们的体制得到完善,人民的精神得到了磨练,我们变得越来越强,不再惧怕任何磨难。

  新的一年,新的生活,我们祝愿灾区人民早日度过严冬,搬进新居。本报记者 李冬/文 王炳宇/图

  灾区冬暖4个月

  灾区帐篷不见

  新房拔地而起

  随着一场雪的到来,昭通进入深冬。今年的天气明显比去年来得寒冷,昭通市大关和盐津两县在两个月内遭遇3次地震灾难之后,全国关注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地区。如今,在地震中受灾的人民群众过得怎么样了?他们还住在帐篷里吗?灾民们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近日,本报记者第四次赶赴昭通地震灾区,深入受灾群众的生活,见证了灾民们为重建家园日夜奋战的壮烈场景和决心。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一个崭新的家园正在拔地而起。

  重建 新家园拔地而起

  12月28日,记者来到3次地震的震心所在地——盐津县豆沙镇。在这3次地震中,豆沙镇的许多民房倒塌或严重受损。8·25地震记者来到豆沙镇时,这个历经千年风雨的古镇满目疮痍,孩子们失去了玩耍的场所,镇政府在简易的房子里办公,一排排救灾帐篷成为了灾民们临时的家园。看到这样的场景,使人很难相信这个遭受重创的古镇会在短期内恢复重建。

  然而,当时的怀疑在4个月后却变成了毫无必要的担忧。当记者再次来到豆沙镇时,原本长长的两排临时帐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巨大的工地,新房正拔地而起。那边,搅拌机的轰隆声,工人的吆喝声交杂在一起,一声声劳动号子铿锵有力;这边,运送建筑材料的汽车来来往往,交织成一幅欣欣向荣的画面。

  进度 灾民可提前迁入

  这个工地建盖的是88户受灾群众的新居,此时整个工地的墙体工程已经完成,据工地负责人介绍,按照这个进度,工程将提前完工,灾民们也可以提前迁入新居。目前,豆沙镇上的受灾群众已经全部搬进了保暖房,直到工程完工。

  此次灾区恢复重建,当地政府不仅向各个工地派出了技术人员,而且组织了义务施工队,帮助灾民恢复重建家园。“灾民们没有施工技术,现在全县都在恢复重建,技术工人和建筑材料紧缺,在这种情况下,假如领导干部不出面协调解决,灾民个人根本无法重建家园。”盐津县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恢复重建工作中,领导干部不仅仅负责人力和物资的协调,而且每名挂钩干部必须深入灾区,确实落实每户灾民按时按质完成新居重建,保证年前搬入新居。“在恢复重建工作中,我们每个干部都将灾民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干,在工地上,没有一个人闲着,即使是干部,抬砖拌沙灰,只要能做的,我们都做。”盐津县委宣传部部长张雁说。

  自救故事赶马驮水泥自建新园

  在灾区的一些偏远地方,由于公路不通,建筑物资很难直接运送到恢复重建的工地上。于是,受灾群众人背马驮,展开了动人心魄的自救。在这个过程中,马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马背上的一袋袋水泥,不仅仅是灾民们重建家园的希望,更成为了一种执着的信念。当灾民们搬进自己辛苦建起的新家时,这种信念便化作一股暖流,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使那些因遭遇灾难而不幸的人们感受到了阵阵温暖。

  刘立权 搬进新居不再想死

  在2006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刘立权搬进了新建起来的房子里。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当地震发生后,他甚至想到过自杀。“现在一切都过去了,我想,我的新生活开始了。”靠在新房的墙壁上,刘立权动情地说。

  刘立权是豆沙镇石门村青春社受灾村民,回想起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刘立权至今还有些后怕。“当时只感到大地剧烈晃动,就像在簸箕里筛沙子,我和家人立即从房里跑了出来,刚站稳脚跟,房子‘哗’就垮了下来。”刘立权说。倒塌的房子是刘立权的主体房屋,一家5口全住在里面,房子一倒,所有财产都被埋在了里面,家具被砸烂,甚至没剩下一副吃饭的碗筷。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建起的家业瞬间毁灭,刘立权痛哭起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绝望的刘立权甚至有了死的念头。

  在随后的几个日日夜夜里,刘立权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我半夜里醒来,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半辈子,所有一切在瞬间就消失了,就忍不住淌眼泪,现在说起来不怕你笑话,当时我都在想用什么方法自杀了。”刘立权说。随着政府接二连三的慰问和帮助,刘立权慢慢放弃了自己极端的想法,“不管是省里还是市里的领导都那么关心我们,县里领导更是几次来慰问,问我们有什么困难,关心我们的生活,现在想起来,如果没有领导的关心,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对生活重新恢复信心的刘立权于是开始筹划盖新房。在政府的帮助下,刘立权得到了6000元的扶持资金,接着,刘立权又通过亲戚借了其余的重建资金。在2006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刘立权搬进了70多平方米的砖混新居。搬新居的那天,刘立权幸福地哭了起来。刘立权说,他的眼泪是为自己的新生活而流的,因为自己在灾难中获得了重生。

  刘均会 想人救必先自救

  “可以过个温暖的冬天了。”刘均会一边逗着刚满1岁的女儿,一边对记者说。在地震中,豆沙镇石门村田坝村民小组村民刘均会家的房屋倒塌,刘均会和丈夫不得不带着女儿寄宿在亲戚家里。

  地震发生后,刘均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并领到了重建扶持金。在亲戚的借助下,刘均会和丈夫花了3万块钱,重新建起了新家。刘均会的新家是坚实的砖混结构,分里外两间,打了两层的地基,刘均会说,等以后资金缓和了,再把第二层盖起来。在刘均会新家的正堂里挂着一个搬新居时弟弟送来的贺匾,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已经配置齐全,唯一还未完工的是房门,“全县都在恢复重建,木工不容易找,只好先住着。”刘均会说。

  刘均会是第一批搬进新居的灾民,对此,刘均会说首先应该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房子倒后我哭了好几天,我的家都没有了,女儿又那么小,当时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刘均会说。在住进亲戚家后,刘均会一家领到了政府的救灾物品,大米、衣物,猪肉等等。政府的救助对于刘均会来说有如雪中送炭,在生活得到保障之后,刘均会和丈夫商量,尽快重建起自己倒塌的家园。“我们总不可能永远等着政府来帮助,假如自己都不努力恢复重建,任何人都帮不了我们。”刘均会说。

  如今,搬进新家的刘均会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对于刘均会来说,这个冬天是温暖的。

  魏传华 赶马驮水泥建新家

  早上7点钟,豆沙镇长胜村村民魏传华给马匹配上马鞍,牵着马出了门。一路上,魏传华陆续遇到同样牵着马的同村村民。赶马的村民越来越多,魏传华大声地和乡亲们说着话,对于魏传华等人来说,他们每天的恢复重建就是这样开始的。

  长胜村在地震中共有253户村民受灾,就在灾区恢复重建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常胜村的灾民们也开始为自己的新家来回奔波。长胜村地处偏远山区,通往各个村民小组的山路蜿蜒崎岖,由于公路不通,各种建筑材料无法直接运达,因此常胜村的恢复重建工作显得尤为艰辛。

  在通往长胜村各个村民小组的山路上,马蹄印密密麻麻地陷到了泥土里,魏传华和乡亲们每天通过人背马驮,从山下将建筑材料运往村里。8点多的时候,魏传华赶着自己的马匹来到山下,将两袋水泥在马鞍上捆绑好,来不及休息,便赶着马原路返回。“因为交通不方便,所以房子盖得有点慢,我每天来回三四趟,房子在年前盖好应该没有问题。”魏传华说。

  魏传华告诉记者,自己在长胜村受灾群众中住得算比较近了,一些更远地方的灾民,一天往往只能运送一转建筑材料,人背马驮,把家里所有的劳力都用上了。由于路途遥远,一些灾民在运送建筑材料时,甚至带上了干粮,在路上解决了自己的中午饭。尽管每天在山路上来来回回异常辛苦,但魏传华和其他村民的内心是温暖的,“政府什么都为我们准备好了,房子是为自己盖的,我们总不可能等着别人帮我们盖好房后搬进去啊。”魏传华说。本报记者李冬/文王炳宇/图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精彩推荐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周诗彩 | 刘阳 | 刘阳正 | 孔垂柱 | 灾民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搜狐招商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