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则看上去没有任何联系的消息:
消息一——随着被公认为市场标尺的上证综合指数创下历史新高,中国股市终于展现了与国内经济发展相称的繁荣风貌,走到了为经济增长发挥切实作用的“新开始”阶段。
消息二——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第一年,亿万农民获得了减轻税负1200多亿元带来的空前实惠,创造了新农村建设开局之年的“新起点”。
在2007年的门槛上,发生于2006年末的这两则新闻,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这个大变革、大发展国家的一个缩影,是我们遥望未来的一个视角。
新年,总是让人有所期待。时间的分水岭,可以将2006年与2007年划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段,但对于中国,对于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我们看到了什么,又期待什么?
中国的经济奇迹使数亿人脱离贫困,并吸引了全球对它的未来展开想象。但我们依然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经济结构有待调整,增长方式有待转变,我们付出的代价依然过大:粗放式增长、乱占滥用土地、环境污染、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今日之中国,已在科学发展的理念下有此共识:一个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不只是一代人的事业,它必须为子孙后代留下可供他们自由驰骋的足够空间。但在现实中,如何实现“中国共识”所包含的对发展模式的确认和价值观的选择,如何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破题。2007年,我们期待一个科学发展的中国。
贯穿于2006年中国大地的主旋律是“和谐社会”。从千年农业税成为历史,到确立义务教育政府买单;从以公平为指向设计新的医疗保障制度,到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明确为政府职责,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政府重视民生的历史性变化。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收费、医疗卫生、司法公正、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然突出。过去的中国民众更多地关心如何将蛋糕做大,今天则更关注如何将蛋糕分好。人们希望政府能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职能,让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关系群众直接利益的方向倾斜,并在促进和谐的制度建设上有所突破。2007年,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和谐的中国。
在全球化带来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开放的中国日益融入其中。过去一年,全球19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几乎有一半曾在中国留下足迹。过了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中国,面临着改革与开放的双重主题。如何以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妥善应对体制性转轨,是对我们的新考验。2007年,我们期待一个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中国。
新年的钟声响起。在时间的波涛上,中国这艘巨轮载着的13亿人民将会用什么样的姿态演绎“和谐”、诠释“发展”?
我们把更多的期待,留给2007年——这个充满希望和激情的年份。(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卢新宁)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