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不开花的树
上海市卢湾中学 吴佳璠
爸爸教会了我走路,妈妈教会了我学习,爷爷教会了我宽容,奶奶教会了我善良,而那棵不开花的树呢,它教会了我——生活的准则。
——题记
在长春的时候,家里养了一盆树。树是十分普通的,但高大茂盛,几乎和我一样高。它没有开过花,也没有结过果,只是终年黑黝黝地绿着。
妈妈有时候会买上一束鲜花插在玻璃花瓶里,和花团锦簇的鲜花相比,树顿时黯然失色。然而,鲜花换了一束又一束,树却一直绿油油地点缀在屋里。许是因为长春有着漫长的白雪皑皑,令冬季几乎不见绿色植物的缘故吧,妈妈和奶奶都喜欢这棵不开花却常绿的树。
举家搬来上海时,没有别的担忧,唯一的担心,是这棵不开花的树。它太大了,飞机是不能带的,火车也不能托运。爸爸建议把它丢掉,妈妈不让,说,这么美的树怎么能丢掉呢。我看看树,不解,它美在哪里?我问妈妈。
“它活了十几年了,比家里所有的花年龄都长呢!”抚摸着它绿油油的浓密叶子,奶奶慢条斯理地说。
“它生命力强着呢!曾经有一次都快死了,后来又自己活过来了,直到现在。”爷爷也对它很有感情。
“没错,花不能和它比,花比它娇弱,面对死亡,花只会屈服。而树,会和死亡搏斗。”妈妈一边点头,一边拍了拍树结实的枝干。
最后,爸爸开车把它拉到了上海。
树在上海的家里,没有从前引人注目了。可能因为上海一年四季绿树成荫,可能因为家里又养了好几盆的花,可能因为家里又养了一缸热带鱼,也可能因为树本身水土不服,在上海这个大城市中,我们的树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光彩。
大家渐渐不再那样宠爱它,虽然,依然为它浇水、培土、施肥,但是好像只在偶尔的时候,才会有人说一句:树好像越来越老了……
好像在我在上海过第一个生日的时候,树死了。放学回家,爷爷告诉我这个消息,我跑到阳台上去看它,哪里还有它的影子。我跑下楼,在垃圾箱旁边看到了它:它真的死了,叶子早就褪尽了绿色,成了黄色,差不多掉光了,只剩下几片零星地挂在树枝上,枝干摸上去是皱皱的、软塌塌的……
它在长春活了十几年,但是来到上海,几个月不到,突然死掉了。大家都很纳闷。后来爷爷请教了一位老园丁,才知道,这种树本不是盆栽植物,在土地上能生长十几年,而一旦在花盆里,极难存活,最长也不过几年的寿命罢了。何况,在它“暮年”之际,我们又给它搬了家——
那么,我们对它的不舍,最终是害了它了?
那么,我们的树,已经坚持太久太久了?
我忽然被树感动了:在不适合自己的花盆中,在没有人了解的情况下,它一直在与死亡搏斗、挑战自己的极限吧。在我们无知的情况下,它竟默默地忍受了那么多年。想起了贾平凹的《丑石》里的一句话: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来竟会默默地忍受这一切。我似乎立刻深深地感受到了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生存的伟大。
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会想到这棵树。我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想想树吧,想想它与死亡搏斗的力量,想想它默默坚持的忍耐力。它是好样的,它活在我们心里——一棵不开花却常绿的树。那时,我会再次努力,不断向上攀登。
树告诉我,原来生活的准则就是搏斗,就是坚持。
评语:
对于这种含义宽泛的题目,小作者很聪明地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并且能够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小作者对于写作投入极大热情,几易其稿,语言越发精练,寓意越发凝练。对于一个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她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并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情感,令读者动容。
指导老师:吴浩
(来源:JA中国)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