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人玫瑰 手有余香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罗文雯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生活准则。有的人积极奋进,有的人得过且过;有的人宽容善良,有的人狭隘卑鄙;有的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也有的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些不同的生活准则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生活。
曾经有这样的一位老人。
他是一位受世人尊敬的老诗人,热情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来访者和认真回复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函是他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他年老体衰,本可不必这样做,但他却乐此不疲。
一天,一封来信引起了老人的注意。这是一位甘肃的16岁女孩的信,她学习成绩优异,却因为家庭的原因不得不辍学,她很悲观,甚至想自杀。绝望中她想起了老诗人,抱着一丝希望写信向他求助。
老人看完了信,心急如焚,他马上给女孩写了回信,并立即给自己在甘肃的朋友写了信,请他就近帮助女孩,在信中老人写道:“要叫她知道,人间并非冰窖,还有温暖。”从此,女孩成了老人心中永远的牵挂,他经常给女孩写信、寄钱,不仅使女孩如愿以偿地上了高中,就是在女孩结婚、生子时,也没忘记送上一份厚礼。
老人的博大爱心成了女孩生活下去的动力,她不能辜负老人的一片苦心,是老人的无私奉献使她体验了人间的温暖,从此女孩的心中多了一位无可替代的伟人。
其实,受到老人帮助的何止女孩一人。多少文学青年受到老人的扶持踏入文学的殿堂,其中不乏现在的著名作家和诗人;多少贫困家庭的孩子受到了老人的资助,得以继续求学;多少灾区的灾民在困难的时刻得到了老人的捐款;多少山区小学的图书馆得到了老人捐赠的图书;甚至在老人病重期间,还郑重地嘱咐家人将家中的五千多册藏书分别捐赠给母校山东大学和东城区图书馆……
这位老人曾用一首诗精辟地概括了自己的人生:“我,/ 一团火。/ 灼人,/ 也将自焚。”是啊,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了一个又一个人实现梦想,放飞希望,他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2004年,老人去世了,无数的人写下诗文悼念他,那位甘肃的女孩这样写道:“我用一个春天送你,/ 因为你就是春天,/是阳光,是温暖。/ 你走进深秋,把鲜花留在春天,/你走进永远,把阳光留在我的心间。”
老人播种了爱心,收获了快乐。人们永远纪念着这位老人。
这位老人,就是我的外公。他用他九十九岁的人生告诉了我一个生活的准则: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教师点评: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情操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在当代,这种精神还存在吗?还有人以它为生活的准则吗?这篇文章通过刻画了一位老诗人乐于助人的动人形象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不仅存在,更通过一次次爱心的传递能够永远的存在并发扬下去!
指导老师:李艳红 邓辉
(来源:JA中国)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