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上海新闻 > 上海青年报

不必对善举吹毛求疵

  邓海建5岁富家女孩王某捐助3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对受捐助者称“你有我了,就不会穷了”。不少人认为此举是在“爱心作秀”,这对双方孩子心理影响都不好,容易使“富孩子”产生优越感。而王某的妈妈表示,这会使孩子的爱心“更深刻”。

  (1月9日《南方都市报》)一个衣着光鲜的小女孩对穷孩子说:“你有我了,就不会穷了,就可以上学了。”———这话说得多好啊———为什么大人的心理倒泛起无边醋意,称其为作秀呢?

  在一个慈善事实动辄得咎的舆论环境下,批评者本身是否在繁衍慈善的种子呢?“你有我了,就不会穷了,就可以上学了”,抛开童言无忌的色彩不谈,那些质疑“爱心作秀”的大人能有几个在镁光灯下“秀”一下慈善的决心和行动呢?几个数据值得我们警醒:一是资料显示:我国人均捐献款一度仅为0.92元,志愿服务参与率仅为全国人口3%;二是中华慈善总会每年收到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专项调查显示,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慈善捐赠……我们应该还记得不久前的“孙俪停捐事件”,其间有一句很有名的评论让我们内心震撼———“把爱心的、慈善的、公益的好人好事搞成童话寓言,是一种悲哀”。

  关于慈善,有几个前提语境一直未曾纠正:一是慈善的本质是善。我们有时连“盗亦有道”的“次道德”都能宽容,为何对正态的道德选择吹毛求疵呢?我们需要一块面包活命,但不能因为现实的面包抵达不了理论面包的完美就反而大加鞭笞;二是一个社会之所以需要慈善,乃是因为我们在制度安排和天赋禀能下不可避免的生存差异,穷不是罪、言穷也不获罪———这是我们接受慈善时起码要有的健康心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不是谁的义务,接受慈善也不是谁的权利;其三,慈善是人的慈善,我们要能够接受慈善后的幸福收益,慈善后的满足收益。有一些价值命题需要我们认可:慈善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慈善可以是企业的情感公关;慈善是轻松的道德享受……

  当富有的小女孩儿在镜头前说“你有我了,就不会穷了”,我会暖暖地去想:纵使她最后的最后帮助不了一个穷孩子,起码也给媒体前的千千万万个孩子做了个好榜样———而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数落我们的眼睛所看出的在她身上小小的优越感呢?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精彩推荐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孩子 | 爱心 | 我了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搜狐招商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