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新民周刊》 > 最新文章

封面故事:数字演绎和谐长宁


  新华街道的数字化生存

  被现代生活日渐疏离的居民,在E时代通过互联网热火朝天地交流信息,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文化活动,各取所需,场景和谐。

  撰稿/贺莉丹(记者)

  65岁的张志清是一名退休翻译工作者。两年多来,他一有空就要到新华社区的信息苑里泡上几个小时,“我原来对电脑一窍不通,退休后就是在家里看看书,生活很单调。2004年4月,孙经理向我们介绍新华社区的信息苑,里边的工作人员很耐心地教我电脑知识,我会了,他们也很开心。现在,网络让我的生活变得很充实,我在信息苑里上网看《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登陆上海世博英语网学习英语,还通过网上论坛认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老同志,跟年轻人说话也有了话题……现在我的日程常常排不过来!”谈起网络,张志清话题不断、兴致勃勃,信息苑已经成为他交友与学习的新平台,在这里,张志清不仅学习制作Photoshop、Coreldraw,开设了自己的博客,而且正在学习如何制作网页。

  地处上海市长宁区东南面的新华路街道,曾先后获得“全国街道之星”、“全国文明示范点”、“全国模范街镇”等称号。2006年,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城区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自主创新奖”评选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颁奖大会,新华街道“绿色数字家园”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自主创新奖”称号。

  “两苑三点”

  张志清所说的“孙经理”指的是上海东方数字社区发展有限公司法华镇苑经理孙利军,在运行管理上,“新华社区信息苑管理委员会”作为信息苑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委托上海东方数字社区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提供公益性服务的运作机制。

  孙利军告诉记者,2007年1月4日开课的Coreldraw班报名都已经满了,“还增加了不少名额,一些电脑知识比较好的社区居民已经在开始制作专门的电子杂志。2006年,仅仅我们这个点的流量是2万多人,上个月就来了2900多人。”

  2006年12月31日中午时分,在位于新华社区文化中心的信息苑,记者看到,一些居民正在明窗净几的电脑室里上网,可容纳100人的多媒体演播厅成为社区居民聚会的场地,在这里可以实时收看上海图书馆的学术讲座。而通过“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装置,居民们可以观看3元一场的电影,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姓影院”。

  “东方社区信息苑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网吧,而是一个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我们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上海市长宁区新华社区党工委副书记李世樑这样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一时间上海各条马路上的网吧应运而生,“网瘾少年”成了普遍存在的社会隐忧,网吧里不时可见聊天、打游戏的孩子们,有的孩子甚至发展到旷课、逃学通宵达旦玩电脑。

  2003年10月,上海市在全市近200家街镇中选择2个街镇进行首批试点建设东方社区信息苑,新华街道位列其中。2004年4月,新华路街道在上海首家开展东方社区信息苑建设试点工作。建设社区信息中心,需有“两苑三点”。一个苑的面积要达到200平方米以上,一个点的面积也要100平方米,这样“两苑三点”的总面积需700平方米。而在寸土寸金的新华社区,要落实700平方米以上的场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市里、区里匹配的60万元资金只能解决信息苑里的计算机、局域网建设等费用,所以大量的资金需要街道负责解决。经过反复研究,新华社区决定从2400平方米的社区青年中心、文化中心各划出200多平方米房屋,在三个居委分别置换出100平方米房屋用于东方信息苑、点的建设,还为信息苑内部建设匹配了30万元专项资金,终于完成了信息苑场地的建设工作。

  社区IT便利服务站

  未成年人成为信息苑的一个重点关注对象。“小朋友只有在父母的授权下才能凭借‘少儿卡’到信息苑上网1到2个小时,我们将上网的最晚时间控制在下午6点前,我们保证提供的都是健康的网页,我们会跟踪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并及时与他们的家庭取得联系,为他们构建一个健康成长的大环境。”李世樑告诉记者。

  对于家长来说,安全上网是首要考虑的因素。金志美女士以前总不放心女儿小郁单独上网。但自从信息苑成立后,金女士很满意这里的电脑严格过滤了不良内容和网站链接,当即就为女儿花15元办理了2小时的少儿卡。金女士感叹说:“刚开始还有点担心,没想到信息苑主动发短信,告诉女儿正在阅览新闻,让我放心。”

  在2004年建成第一个社区青年中心信息苑的基础上,现在的新华社区拥有250多台电脑终端能力。每个信息苑形成上网区域、电子教育区域和多功能影视观摩区域三个服务区域。

  社区信息苑不仅是青少年网络的“第二课堂”,也是老年人的数字文化家园、社区居民的IT便利服务站与新媒介。74岁的居民袁福根告诉记者,自己常常到信息苑里上网,目前他正在网上搜索为自己的口琴队制作扩音器的方法,“网络让我的思路开阔了很多,也让我老有所为”。

  美籍华人居民殷苇婷在自己的60岁生日时策划了一个两岸三地的生日活动,通过新华社区文化中心信息苑的网络设备将生日聚会的现场同步传送到美国和台湾地区,引起朋友们的强烈共鸣。

  视频生存

  2006年9月16日,作为长宁区“全国科普宣传日”系列活动之一,以“预防疾病,科学生活,节约资源”为主题的社区网络可视互动科普知识竞赛在新华街道设主赛场,在位于南京路的演播厅开设网络互动点,开展四地居民“同场竞技”,让让科普活动的参赛选手和现场观众“倍感新鲜”。

  2006年11月17日晚,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等一批京剧名家坐镇新华社区信息苑,通过网络传送的视频画面,他们为三个不同分赛场的30名孩子打分,从中选出“十佳超级小戏迷”,孩子们也可以通过屏幕“面对面”地交流,因而显得格外兴奋。

  2006年11月26日上午,上海长宁区泸定中学、延安西路第二小学、徐汇区市二初级中学的学生们分别在长宁区新华街道文化中心和徐汇区田林街道文化中心,两个不同的活动现场远程互动演出“少年模拟法庭”。在这场别开生面的社区法制宣传活动中,学生、老师、家长及社区居民近200人,通过网络视频投影大屏幕互相交流,并有法律专家、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代表通过互联网远程视频对学生表演的“少年模拟法庭”进行点评。

  网络时代下政府对民意的采集形式也在演变。2006年8月,新华街道丹枫苑物业向所在的泰安居委会建议,丹枫苑的很多洋居民都没见过大闸蟹,他们建议组织一次活动。在泰安居委会网站发帖后,洋居民反应热烈,泰安居委会组织了20多名洋居民专程赶到巴城镇去品尝大闸蟹。“有一家洋居民是祖孙三代都去了,玩得很开心!我们这一片的洋居民很多,他们居住在高档楼盘里,平时工作都很忙,他们也很重视个人隐私,所以我们都是通过网络预约活动的时间,接下来我们还想组织编织班和书画班的活动。”新华街道泰安居委会书记俞静告诉记者。

  “通过网络,新华街道形成了对群众信息的采集机制,群众可以通过网络发布需要,包括对我们机关干部进行投诉。”李世樑说。在新华街道辖区内有高档住宅,也有穷巷简屋,在社区信息苑,居民开展各种网络互助小组活动;通过社区内林立的数字互动平台终端,居民可以自由查询天气预报和社区政务信息,选择需要资助的贫困人士、残障人士与白血病儿童……

  同在屋檐下

  上海长宁区周家桥街道探索出一种新“会所文化”,主张通过让邻里之间相互支持了解和分享,让居民们能形成同住屋檐下,陌路融一家的新风尚。

  撰稿/王 倩(记者)

  门对门不相闻,同住小区陌路人。怀旧的人常会念叨过去“远亲不如近邻”的胡同里弄文化——碰面先招呼聊家常,偶尔借些桌椅杯碟——钢筋混凝土真能阻隔大都市里的邻里亲情吗?

  为了重现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社区氛围,上海长宁区周家桥街道探索出一种新“会所文化”,主张通过让邻里之间相互支持了解和分享,让居民们能形成同住屋檐下,陌路融一家的新风尚。

  让情作主,真的能让居民们从家中走出来坐下来,无拘无束地聊起来熟起来,兴高采烈地唱起来跳起来吗——

  时代的挑战

  概念中的“会所”是舶来品,往往都是高高在上和金碧辉煌的。但在周家桥街道里,“会所”走进了普通老百姓家。会所文化,也就是以会所为载体,以文体活动为形式,以温馨和谐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如今的周家桥街道高楼林立,谁也无法将它和10年前上海人口中的“下只角”地区联系起来。苏州河畔的周家桥街道,曾经聚集了无数国营大中型企业,棚户简屋多,下岗工人也多。但1998年开始的旧城改造,现代化楼盘如雨后春笋,而居民结构也发生了巨变。

  老周家桥科长难找。但新周家桥的居民里,创业成功者、海归侨眷、外企白领、社会名人和外籍人士等“新阶层人士”占到了社区居民的65%。他们法制观念强,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意识突出,甚至面对居委会的上门拜访会提出“找我的律师谈”。

  居委会长期沿用的工作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以前95%的工作是解决居民们的物质文化困难,现在95%的精力要用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政府不得不寻找新思路。

  亲子园地、交谊舞会、摄影展示、茶道茶艺、音乐欣赏、戏曲艺术、养生保健,周家桥街道大胆提出了以“会所文化”推进社区建设,使街道和居委会工作融入高档小区,融入居民的心灵。圣诞联欢、元旦登高、盛夏纳凉和六一亲子教育,以情动人,让情作主,居民们真的走出了高楼。

  上海文联党组书记李伦新是周家桥的居民。他回忆了当初自己刚搬进小区时的“小实验”:“我入住小区的第一年春节,给所住楼内居民每家都送上了一张贺年卡,结果有一户回了贺卡;第二年我又照样送出贺年卡,只回了两个。”

  但如今活动多了,交往自然也多了,打破了以往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居民陈益村的这番话出自肺腑:“以前我没有参加社区团队活动前,只认识本楼的邻居。参加社区活动后我很开心,尽管家庭担子比较重,上有90岁以上的老岳母,下有年幼的外孙需要照顾,但我都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参加。每次出门大家你一声我一声的亲切问候,使我分外感动。大伙互帮互助感情得到凝聚,心贴得更紧了。”

  周家桥街道19个小区2万多户居民(包括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外籍人士),组建了126个文化团体,居民的参与率超过了60%,每月到文化中心参加活动的居民超过了1万人次。

  亲情回归的大家庭

  以色列小伙兰海3年前成为了长宁新城的新居民,在居委干部“三顾茅庐”般不懈的登门邀请下,兰海走进了小区会所。他立刻被烹饪、舞蹈、手工艺、摄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住,成为小区活动的常客,也和邻居街坊们熟络起来。

  84岁的香港老太宋冉然定居在上海虹桥河滨花园,平时家中只有保姆做伴,异常孤独。因为要陪保姆办理暂住证,宋老太偶然来到了居委会。正巧读书会的同志们在老年活动室里唱歌,看到宋老太倍感兴趣地询问,居委会就盛情邀请老人每周来参加读书会的活动。不顾家人的担心,渴望交流的宋老太每周四都来到会所读书唱歌。怕老太因为年岁大走路不便,活动结束后合唱队员们还会陪着老太回家。宋老太在上海也感受了家人般的温暖。

  居民们深深地眷恋着社区,街道读书会和书画社是他们的另一个家。91岁的胡阿婆把参加社区的休闲读书会看成是自己的养生之道和生活必需,数年不缺席;社区书画社的骨干胡先生移民海外,但他难以割舍书画社,每年都特意从美国回“家”两次,参加书画社的展示活动。

  周家桥地区90%以上的家庭都有电脑,网络已经主宰了年轻人的生活,在周家桥街道也不例外,网络成为很多小区居民日常沟通的主要载体。居民“Floria”和邻居们通过网络组成了一个小型的共享社区,她热情推崇着带给她安全感和便利感的共享社区,“如果我有急事情要出门,我会对邻居说,帮忙照顾一下我的孩子,我几个小时后回来;如果我的自行车坏了,我看谁家的车正空着,然后就上门借车”。

  居委会工作最为难的就是如何吸引年轻居民们的加入,特别是针对高学历人次占多数的周家桥街道的年轻居民们。网络成为居委会的工作抓手,大家源居委会在小区居民们自办的BBS上设立了专门的板块,宣传信息之外更是主动贴近居民需求。居民们在网上要求成立业委会,居委会主动站出来牵线协调;居委会应网友们的要求,举办了厨艺切磋大赛,还请来“锦江之星”的大厨为居民现场传授烹饪技艺。

  居委会吸引年轻人的策略还有“娃娃经”,多举办孩子们的活动以吸引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参与到社区文化中来。参加了小区文明小卫士活动的张诗君小朋友,将爷爷带进了小区的各类活动,最后爷爷成为了小区的活动积极分子和楼组长;居民们自发地BBS上设立了“育儿板块”,而居委会就因势利导,在网络下组织育儿讲座,邀请保健医生传授0到3岁宝宝的保健常识和科学育儿知识,使得年轻人们渐渐从小家走向大家。

  网络世界和中老年人似乎总隔着深深的鸿沟,但周家桥街道却让网络成为沟通独居老人和子女的桥梁,老人们也重新融入了社会。借助上海“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周家桥街道更是主动为老年人开办电脑学习班。虹桥新城居民徐伟勇对电脑一无所知,因为不会使用现代化通讯设备,平时和远在美国的子女沟通仅限于书信和越洋电话。在他苦闷之时,居委会干部们介绍他参加了电脑扫盲班。一路学来,老人兴趣盎然,一口气从初级班到高级班,俨然成了电脑高手。如今他每天都趴在网上和子女实时交流,头痛脑热时学医的子女还能在线诊断,胜似在身边。

  为新上海人建起了“候鸟俱乐部”,专门为社区内外地来沪的“新上海人”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让上海真正成为外来居住者的第二故乡;为提高小区内众多家政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街道创建了“新概念保姆学校”,每季度定期开课,重点学习文明遛狗、居家好习惯、礼仪礼节、邻里关系和法律法规等,并举办插花、做糕点等实用技能比赛。


[上一页][1][2][3]

(责任编辑:李培苗)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精彩推荐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黄超 | 张志清 | 曹妙兴 | 王妹妹 | 周来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搜狐招商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