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旬翁书法长卷献奥运
总长18米共9万余字的作品耗时近半年,记录奥运发展史及中国在奥运会上的表现等
本报讯(记者 郑湘平)一位现年73岁的长沙老人,耗时半年,用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创作出一系列有关奥运会创始以来100多年辉煌历史的书法作品,待装裱后,就是一幅完整的、长达18米的书法长卷,为的是“通过对奥运历史的回顾,让大家对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有更多的期盼、更多的支持。”昨日,在东风路旁一宿舍区内,记者见到了这位名叫刘仲成的老人。
缘起 别人建言激发灵感
刘老是原长沙汽车电器厂的退休职工,从小就喜欢练毛笔字的他,在进入工厂之后,承担了厂里出板报的任务。写得一手好字的刘老非常谦虚,总认为自己的毛笔字写得并不好,“不像柳体也不是颜体,最多只能算‘刘体’。”他认为,练毛笔字最大的乐趣在于开心,在于通过练字让人生更丰富。
退休已经21年的他,在自己的居民小区开了家小杂货店,因为有着天天练字的习惯,所以守店子时也是这样。一天,一个路人在看他练了半天字之后,给他提了个“为北京奥运会写点东西”的建议,于是就促成了这幅书法长卷的产生。
坚持 每天写上三个小时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之后,刘老决定写一写奥运会的整个发展历程,并把对北京奥运会的期盼写进自己的作品里。为此,刘老各方找人帮忙查找资料,最终通过本报记者以及其他朋友的推荐把资料收集齐。
刘老最先的“工作场地”就在自己的杂货店里,来往的客人和围观的小孩多少干扰了他的创作。他的儿子和女儿为了让父亲少受干扰,一方面表示支持他实现愿望,另一方面,他女儿主动承担了看店的任务,并在她租的房子里为父亲辟出了一间书房。朋友们也纷纷支持,或者送宣纸,或者送台灯……
2006年8月,刘老开始了每天戴着老花镜、趴在书桌前写上3个小时的艰苦历程。“很多时候,一个不留神写错一个字,于是差不多快写完的一张纸就得作废,就要重新写。”小心翼翼地把这18张均为1米长的宣纸一一摊开,刘老在给记者介绍时眼睛闪闪发亮,“毛笔少说也写坏了20多支,最后这一支也差不多要退休了。”
愿望 通过本报征起首语
刘老告诉记者,他已经给北京奥组委写了信,表示愿意将这幅书法长卷捐献给北京奥运会。目前,除了要将这幅作品裱好之外,刘老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想通过本报向社会征求一段该作品的起首语。
整幅作品的9万余字里,刘老把奥运会的创始、奥运项目的设立、历届奥运会的经过和成绩,以及中国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对北京奥运会的期盼等都记录了下来。通过近半年的书写、记录,刘老已对奥运会历史有了详细的了解,但苦于自己的思路无法更大地扩展,所以虽考虑很久仍无法敲定起首语,他希望通过本报向全社会征求,“要既能表现出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又要代表湖南人民对北京奥运会的一份心意!”
(责任编辑: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