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新闻评论专区 > 面对面

从劳模到负债一身 杨国锋依然梦想建立生态国

从劳模到负债一身 杨国锋依然梦想建立生态国



从劳模到负债一身 杨国锋依然梦想建立生态国



从劳模到负债一身 杨国锋依然梦想建立生态国

水上居所

从劳模到负债一身 杨国锋依然梦想建立生态国

沼气

  导视:

  一个普通农民,创立了全国生态农业的典型。

  杨国锋:我每天介绍经验,介绍情况,有的时候自己饭都顾不上吃。

  到底是什么样的模式引起如此轰动。

  王志:那猪能吃鸡粪吗?

  杨国锋:新鲜鸡粪,没有细菌感染。吃到肚子里面。

  从劳动模范到负债一身,他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变迁?

  杨国锋:这个就是感到很遗憾的事。

  《面对面》专访杨国锋,带您走进一个农民的执着与艰辛。

  精彩对白:

  王志:什么叫杨国锋的生态模式?

  杨国锋:立体生产,良性循环,利用空间,

  王志:为什么下那么大决心来搞这个事?

  杨国锋: 一年四季不烧一根柴,一定要让全国出一个农村能源不烧柴的样板村。

  王志:到底有没有发财呢?

  杨国锋:农民富裕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国家富强了,杨国锋就发财了。

  王志:那不成功的原因有没有你自己的原因?

  杨国锋:杨国锋的思想比较陈旧。

  王志:那您是怎么想的呢?

  杨国锋:人生不能这么游戏。人是应该有价值的,应该对社会有贡献。

  人物介绍:

  杨国锋,湖南省益阳市大力港镇红云村村民。

  1984年,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 “杨氏生态农业模式”

  成为当时影响全国的农业改革带头人。

  正文

  解说:在湖南省桃江县的一个偏僻农村里,杨国锋和其他农户没什么两样,他每天的主要工作也是起早贪黑的种地,喂猪,家里还是20年前的模样,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和其他村民又不同的,是在20年前杨国锋搞起了生态农业模式,并因此一度成为全国学习的对象,来参观的人更是络绎不绝,直到现在杨国锋还珍藏着这些已经泛黄的荣誉证书和奖状。

  王志:这都是你得过的奖。

  杨国锋:这都是人家送过来的。

  王志:都得过什么荣誉?

  杨国锋:从县里来讲,从乡镇来讲,优秀党员、科技标兵、优秀人大代表。从市里边讲,又是优秀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的很多科技奖,从省里面讲,湖南省省委省政府授予了我这个省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省劳动模范称号,省优秀人大代表称号。

  解说:除了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外,杨国锋更看重的,是他的生态农业模式曾经还吸引了30多个来自联合国的客人。

  王志:什么情况当时?

  杨国锋: 4月底吧,这个县的领导就通知我了,他说老杨,你这个事惊动联合国了,联合国下个月就来考察,要好好的准备一下,当时县里就派了,教育局就派了两个调研员,区上、镇上都来了人了。一是帮忙协助,搞了一个多月。

  王志:他们来干什么呢?

  杨国锋:他们来考察,看这个杨氏模式成不成功。

  王志:反应呢?

  杨国锋:外国人很高兴,他们讲话我是听不懂的,但是他们表情是很高兴的,我看到。联合国那个团长,他一直拉着我的手,他说了不起。那个翻译翻过来的,年轻人了不起,创造这么,在中西部地区能够有这么一个模式,他感觉是很了不起,他说杨氏模式,胜于世界,夸着大拇指。

  解说:杨国锋的生态农业模式曾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来参观考察的客人,热闹的时候,家里一次就摆过十多桌饭菜,睡过十多个人。然而,当记者来到他家时,看到的杨氏模式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很多地方都闲置下来。但是,一说起当年的红火景象,杨国锋仍然滔滔不绝。

  杨国锋:那多的一天六七个省区,一天几千人之多,那我家里到处是人,站不了的,密密麻麻的人。200个车子,大大小小的车很多。我每天介绍经验,介绍情况,有的时候自己饭都顾不上吃。那多的时候一天有几十封,那晚上有很多要回信,那是很辛苦的。

  王志:现在反差是比较大?对你来说?

  杨国锋:这个就是感到很遗憾的事。

  解说:曾经影响全国的杨氏模式为什么现在无人问津?昔日的劳动模范为什么现在遭遇冷落?他的想法是空中楼阁还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实践?

  解说:一个普通农民建立起来的生态农业模式为什么能惊动联合国的官员?他为什么受到如此关注?他的模式到底是怎样运作的?

  王志:你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杨国锋的生态模式?

  杨国锋:是这样,杨国锋的生态农业模式就是以种植业也基础,养殖业为主导,沼气为纽带,以保护环境为核心。如果说这个生态农业从解决农业开始,它有很多良性循环的连锁关系。所以当时我就这么想的,我是这些思考的。

  解说:杨国锋生态农业模式的开始是一排猪栏,猪栏上建一层鸡圈,鸡粪落下来就成为了猪食,

  杨国锋:让这个鸡场建在猪场的上面,因为下面是空地嘛,我这样建鸡场,它肯定是没有病毒感染,所以鸡建在空间,卫生、通风,这是我么想的。下面养猪。鸡粪养猪,鸡粪就没有污染了。

  王志:那原始的想法就是为了收集这个猪粪、鸡粪?

  杨国锋:对。

  王志:那鸡放在上面,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念头?

  杨国锋:这个生态当时我想到立体生产,我说立体生产,良性循环,利用空间,利用空间我做这个事业。

  王志:利用空间,农村有的是地,就是地方嘛?

  杨国锋: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土地,那不是更好。充分利用土地更好。建鸡场要盖房子,比如说建个猪场,上面建鸡场的话,那就不要地方盖鸡房了,节省成本了。并且这个鸡场建在猪场上面,空气很好,空气流通。鸡也不生病。这个鸡粪也不用打扫,直接养猪了。我相信那个鸡的热量很高,鸡的粪产量很强,那个鸡吸收的食物是有限的,它那些营养根本没有消化掉,就排泄出来了,所以这个猪就吃。

  王志:但是这个猪吃这鸡粪长大,这肉能吃吗?

  杨国锋:它不是光吃鸡粪嘛,它还是以饲料为主,这是辅助饲料,能吃,没问题。

  解说:然后猪的粪便汇拢排进建在旁边的沼气池;

  王志:沼气池有什么好处呢?

  杨国锋:解决了猪粪的污染,养鸡再养猪,最大的就是污染,建好这个沼气池。所以这个污染源成了清洁的能源。

  解说:在沼气池边上建一口鱼塘,楼房就建在池塘上,塘里的鱼可以在楼房的阴影处纳凉;沼气渣排入鱼塘用来喂鱼。

  王志:那跟鱼池有什么关系呢?

  杨国锋:那个沼气要经常…嘛,猪粪发酵以后,它就没有气味了。它要成了优质肥料,所以它用来养鱼,像温州四大家园嘛,鲤鱼、鲫鱼、草鱼、鲶鱼都是吃肥料的。这鱼也长的很漂亮,这鱼的质量也很好,并且也不生病。

  王志:是从书上看的,还是杨国锋你自己想的?

  杨国锋:自己设计的,书上的东西是零碎的,你要拼杂,你像做鱼了,里面按沼气的,整个里面也没有蚊虫,没有虫子,这个菜也不用打农药。那个虫子在河上面,它有翅膀,它有一个驱光性,它晚上喜欢亮。沼气点上以后,它飞到沼气旁边来了,那沼气不用电的,它有火的,这个蛾虫一扑到这个灯上面,就烧掉了翅膀,就掉到鱼那里面去了,那个鱼特别喜欢吃这个。

  解说:房子建在池塘上的形式也让我们有了唯一 一次在水上采访的经历。随后杨国锋还特意带我们实地参观了模式的整个过程。

  纪实段落

  王志:这个房子建在水上的?

  杨国锋:建在水上不占地,为什么呢我下面还养鱼,不但是不占地,下面养鱼,人站在上面,夏季很凉爽了。

  王志:这个就是沼气池吗?

  杨国锋:这个就是沼气池。在那边冒沼气。

  王志:就这么个管子就能盖住它,就能发电?就能照明?

  杨国锋:对。这个管子就能照明。这个管线输到沼气里面去了,输到沼气灯、沼气炉里面。

  王志:还专门有个炉子?

  杨国锋:有个炉子,烧沼气的炉子。上面养鸡,下面养猪。以前上面养鸡,下面养猪。

  王志:但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杨国锋:现在看不到。

  王志:就上面养鸡,养鸡的鸡粪掉进来?掉在这干什么?那猪能吃鸡粪吗?

  杨国锋:新鲜鸡粪,没有细菌感染。吃到肚子里面,促进了消化,它把它粉碎了。

  解说:在猪、鸡、鱼循环喂养的基础上,杨国锋还利用当初挖鱼塘时取出的肥泥肥土,经过平整,杨国锋在上面种上了果树和蔬菜。这样一个完整的“果蔬—禽畜—沼气—鱼塘”的自然生态农业大循环便全部形成了。

  王志:这些也是生态模式的一部分吗?

  杨国锋:这是一部分。

  王志:这是一部分,这是什么豆角?

  杨国锋:这个就是豆角。

  王志:这个旁边,这个是果树。

  杨国锋:这么一小点地,它上面能种辣椒,下面可以种蔬菜,这是立体生产。这么一小块地,它又有辣椒吃,又有蔬菜吃,也有花卉品种。这个资源是很珍贵的,所以在农村要大力发展。

  解说: 1955年,杨国锋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他就回家像父辈一样开始务农。如果不是村里连续发生的两个意外,杨国锋大概就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杨国锋:我们…村吧,一个妇女,她家就没柴烧,山里柴禾全部砍光了,树上树丫子也秃了,没有了,她爬到树上去砍树丫子做柴烧。她摔下来,一不小心这个妇女从树上掉下来了,摔死了。再一个就是我们本村的有一个表姐,叫…,她也没柴烧,烧那个油菜秆秆,那个油菜秆秆它特别油,一烧火的时候,把那个油菜点着了,点着以后,满屋的大火,我那个表姐就活活烧死了。烧死两个人,她一个爷爷也活活烧死了,没有走出来,她自己也烧死了。所以我说农民问题是个非解决不可的问题。

  王志:但烧柴这可能是一种生活方式?

  杨国锋:但是我们想要有一个新的,科学的办法解决农民的问题。烧山上的柴,有的没有柴烧,造成了很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有的把树木砍光了,有的把…也挖断了,把油菜也砍光了,把南竹也砍光了。看到这个情景,把柴刀也换了。这样一来,山上是光秃秃,一下暴雨,这个山洪爆发,水土流失。

  解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两件惨案,让杨国锋产生了改变农民上山砍树做燃料的想法。但是用什么来代替砍树当柴烧,一直是杨国锋苦恼的事。虽然杨国锋没上过几年学,但是爱学习的他,通过平时读书看报知道了沼气这个词。然而,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杨国锋,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词会左右他以后几十年的命运。

  王志:你从哪儿知道的呢?

  杨国锋:我那小侄子,他上小学,我看到他的课本上面,有沼气能源,他在湖里捉泥鳅,看到鼓上那个小泡泡,他有好奇心,去点火,就把它点着了。他说这个就是沼气。这个沼气下面是微生物化石,沼气可以烧。

  王志:那除了烧柴,除了沼气外,烧煤行不行?

  杨国锋:烧煤那农民烧不起啊,那当然农民谁能烧煤气啊,一两毛钱一天。谁能烧煤呀。当时看了很多书籍,这个沼气可以代替农业。当时我看到我跟人家讲,跟我们生产队,跟我父母讲。什么叫做沼气他说。我说就是猪粪,猪尿,人粪。我说她不相信啊。沼气怎么能够烧柴,猪粪怎么能够点火,你放到炉子里面怎么能够取火,她不相信。

  解说:沼气烧火的想法让杨国锋有了尝试一把的冲动。当时正赶上分产到户,作为生产队长的杨国锋主动要下了四亩没人要大烂泥田,就在那片烂泥地里,老杨开始了他的沼气试验。

  王志:当时分到这个地的时候,这个地方是什么情形?

  杨国锋:这是个烂泥地,牛都不能进去,是个很深烂泥地,不适合种水稻。

  王志:你当时不是队长吗?怎么分这样的地给自己?

  杨国锋:人家不要,当队长当然要把好地给人家,队长那当然知道要人家分了以后剩下的时候是自己的。

  王志:老婆同意吗?

  杨国锋:不同意没办法。我也不好说。

  王志:理由是什么?他们反对?

  杨国锋:你在那里住的好好的,搞什么沼气,养什么鱼塘,要是搞不成功,你怎么办?

  解说:这位是杨国锋的爱人,张建珍。她从会做饭开始,就用柴草烧火。对于杨国锋在烂泥地上搞沼气试验,她一直都不理解。

  解说:将书本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杨国锋在实践过程中吃了不少苦头。

  杨国锋:这沼气池要打两三米深嘛,到处是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沼气旁边打一个人能下去的,打四米,人能爬进去,把水一桶一桶的提上来,这个办法提水,一天要提两三个晚上,不能睡觉的,这么大一个坑,人在下面,用绳子一桶一桶提上来。当时天气下大雨,下大雪,那是冬季嘛。挖那个沼气池,我三个晚上没睡觉,就是在地下挖水,挖那个水,提上来,几个晚上不睡觉。一天两天,一天有时候吃一口冷饭,解决了水的问题。所以这个沼气建成功了。刚刚建成以后,突发洪水,这里到处是洪水,就把这个东西打烂了,重新再做了,花了很多力气,

  王志:村民理解你做的这些事吗?

  杨国锋:村民当时都不理解的。当时搞沼气煮饭是不可能。沼气煮饭是不能成功的。我这个事如果搞好了,是为农民做贡献,所以我以后这个精神支柱,

  王志:为什么下那么大决心来搞这个事?

  杨国锋:当时看到人民不能致富,

  王志:你想做一个榜样给大家看?

  杨国锋:对,我想做个榜样,特别是烂泥里面不能打沼气池的,这个违反当时的沼气规定,沼气专家也不让打,他说沼气建要在向阳的地方,你这个烂泥地,怎么建啊?怎么施工?当时我是这么想,我说这人啊,没有办不到的事。事在人为,想尽办法一定要把沼气池打好。

  解说:连续干了6个月后,1984年的春天,杨国锋在自己的努力和朋友家人的支持下,终于将沼气池建成,这成了当时村里的大事。

  杨国锋:那天晚上我几次没睡觉,几次就是看那沼气上没上来,比方一看,压力上来了,一点沼气没有,没火,不知什么原因,这个东西也泡汤了,我说这个沼气失败了。当时心里有点担忧,这个事怎么搞的,它有气,但是又没有火。最后…,再一挖,这么大的火,里面是空气。后来这个排出沼气以后,我很快就烧了两锅开水。

  王志:速度怎么样呢?

  杨国锋:看我就是两个炉子煮饭,炒菜,搞七八个菜,两个炉子,只有十来分钟就好了。只有十分钟就菜也熟了,饭也熟了。

  王志:那跟柴禾比呢?

  杨国锋:那可强多了,那它的火力很重,可以大可以小,又很清洁。我记得基本上,1996年以前可以说一直没有烧过一根柴,全部是用沼气,不管是招待客人。还可以照明。还供应了两户家人的沼气,把沼气输送到两家,

  解说:据杨国锋说,他的家早已不用沼气生活了,但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沼气如何运用,杨国锋还特意将好几年没用的炉子点着给大家做了顿饭。

  解说:沼气试验的成功让杨国锋倍受鼓舞。1985年,根据一些书里的介绍,杨国锋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要让这片土地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后来在此建立起来的生态农业模式。 经过杨国锋改良,他最终把自己家建成了一个小生态园,地里种上了水果和蔬菜,养了100多头猪,500多只肉鸡;鱼塘里投入了草、鲢、鲤、鲫等六种鱼,立体混合放养……一年辛勤劳作下来,除了还贷,杨国锋还获得了不小的利润!

  王志:效益到底怎么样当时?

  杨国锋:当时搞好了以后,当时我一个家庭两个人,就是还招待这么多客人在这里吃住,我们两个人没有请人工作,一年就是一两万块钱收入。

  王志:什么水平?一两万块?

  杨国锋:那一两万块在农村,比传统农业要高十倍吧。

  解说:杨国锋多年试验的生态农业引起了全国各地农业专家的注意。1986年,在北京的全国农业专家会上,杨国锋被邀请去做报告,在所有参加大会的人员里,杨国锋是唯一的农民代表。

  王志:那这个生态农业会怎么会请你去呢?都是理论家嘛。

  杨国锋:那确实是一条好的途径,那现在为什么我杨国锋二十年如一日,历经坎坷还这么做,确实是一个好途径,

  王志:你在会上是怎么跟他们介绍的?介绍了什么?

  杨国锋:我介绍了这个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秦镜,概述了生态农业的事迹,这个模式的形成,有什么效益,当时那个秘书长很高兴,我介绍的时候,就是来自毛主席家乡的湖南人民,杨国锋给各位介绍生态农业,下面长时间的鼓掌,确实场面很热烈。

  王志:你的做法专家认可吗?

  杨国锋:认可,这个项目的发展可以成为全国农业的大典型。他讲的一个是家庭的好模式,一个是可以推广科学技术的好场所,保护好环境的措施,

  解说:1986年,农业部专门下发文件,肯定了杨国锋的生态农业模式,并把它命名为“杨氏模式”,号召在全国推广,一时间,前来学习参观的各地人员络绎不绝。

  王志:那大家都关心什么问题?

  杨国锋:来参观学习的主要是来看,第一是看鸡粪养猪,第二是看产沼气,这个猪粪产的沼气,看做饭。看着沼气养的鱼,就是这样,来参观学习。农民看得很细,像云南、新疆、西藏,那些地方一来就是住三四天,他要看得清清楚楚,他要怎么养,沼气怎么管理,整个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他要感受的清清楚楚。

  王志:但是回去他们学了吗?

  杨国锋:那他学了,有江苏市一个农民吧,他家里搞的很不错了,他说。

  王志:但是每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南方跟北方也不一样,自然条件也不一样,能学吗?杨国锋的模式?

  杨国锋:能学,冬天也是两个是两个火炉,很大的火苗,做成饭就是这么几分钟,三四个人的饭,5分钟就做好了。非常快,

  解说:这位是杨国锋的朋友肖建球书记,他家里的生态农式业模就是在杨国锋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由于管理有序,曾经一年就有10多万元的收入。

  (肖书记同期)

  解说:“杨氏模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慕名前来学习的人,由于客人太多,杨国锋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接待来来往往的客人,以至于自己两个还在上小学的女儿都没人照顾,那时候对女儿的忽略,杨国锋至今谈起心里都充满了愧疚。

  纪实段

  杨国锋:我们1994年接待的小孩都要父母带着嘛,我们的小孩都没有给我带,掉到那个水里面去了。…,上学也是很苦的。

  王志:那你这么一说,人家肯定都怕做这个模式了?

  杨国锋:那不是。

  王志:儿子掉水里了。

  杨国锋:那不是,我的小孩没人管嘛,我要搞接待,我要搞项目,我要搞事业,没人管,那现在人家带小孩,一个人带的很好的。人家上学有人管,我们的没人管。

  解说:除了前来参观学习之外,很多地方都希望杨国锋亲自去他们那里传授经验。杨国锋在拒绝了蜂拥而至的各种邀请后,却接受了来自珠海的邀请。是什么原因让杨国锋做出了这样的决定?珠海会不会让杨国锋的事业有进一步发展?

  王志:但是你自己舍得离开你这个地方吗?

  杨国锋:有点舍不得,但是没有资金,没办法,

  王志:什么情况呢?

  杨国锋:我在1996年一次回乡,省里欢迎,反应到我这个情况,我准备把这项目规模扩大一些。当时1996年以后困难就很大了

  王志:困难来自什么地方?

  杨国锋:主要是资金上的困难。全国这么多科学技术的推广,全国这么多人参观考察学习,住宿啊…,费用那是很高的。所以每年一万多两万元的收入也不够接待开支。但是这个时候珠海又多次邀请我。

  王志:正在这时候珠海来邀请你了?

  杨国锋:邀请了。

  王志:他们给你的条件是什么?

  杨国锋:他们给我的条件是这样的,到他那里发展,他说他有三亿元的启动资金,在珠海的科学院新村,在飞机场附近,在这里有小车、别墅房间,都在这里解决。我不是说去享受,我主要就是说经济实力强的快,可以加快我这个杨氏模式的发展。有这个想法。

  王志:这些待遇都兑现了吗?

  杨国锋:差不多兑现。

  王志:那你走的时候,你当地的政府呢,你当地的领导呢,他们不挽留你吗?

  杨国锋:他们是挽留,但是怎么说呢,当时来讲,那边的条件太好,吸引我去。

  王志:那村民怎么看你呢?杨国锋发财去了,杨国锋当老板去了。

  杨国锋:当时有人这么说,但是也有人讲,杨国锋不管到那里都发不了财,

  解说:杨国锋一心报着赚钱的梦想去了珠海,但是乡亲们的话还是成为了现实。在经历了两年的推广后,珠海的生态农业模式并没有构建成杨国锋理想的模样。

  王志:那在珠海那边为什么没有成功?

  杨国锋:那个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我说搞这么个项目,第一个需要资金,没有资金是很困难的,第二个需要人才,光有资金没有人才,没有很好的人去运作那也是不行的。

  王志:你不就是人才吗?

  杨国锋:我到那里我不是总经理嘛,这个资金是总经理运作,因为总经理他没有把这个资金用在这个项目上面,他用在其他方面上去了,我是不能干预的。我是书记,兼部门经理,我的资金使用要经过他的审批。

  王志:但是你的事业还是可以成功的嘛?

  杨国锋:你没有资金也是一样不能成功的。资金运作,他是总经理,我当时去了很多人,基地要大,一次就100亩,大型的鱼塘,也需要庞大的资金。那资金供应不上,这么多拖车,这么多劳力,这么多耕地,要施工,要材料,他的资金批不下来。

  王志:那不成功的原因有没有你自己的原因?

  杨国锋:自己的原因恐怕也有吧,那主要还是思想不够解放,

  王志:怎么说呢?

  杨国锋:人家,像是我到那里做书记以后,人家请我的客,那个包工头,请小姐跳舞,唱歌,我不会。我说这个不行的。

  王志:就你不适应那种生活?

  杨国锋:不适应那种生活。

  解说:出身农民的杨国锋不适应都市生活,珠海的发展情况也不尽如人意,1998年,湖南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家乡的这场洪水让他开始犹豫自己的去留问题。

  王志:那发洪水跟你搞这个生态模式有什么关系?

  杨国锋:那(关系)大得很,发洪水就是这个山遭到了破坏,这洪水就没有一个屏障了,你像这个大山之中下大雨,要几分钟水才下来,因为被大树挡住了。

  王志:但是我们过去也发洪水啊,洪水叫做天灾人祸啊?

  杨国锋:特别是这几年,人为的破坏森林,是人为的关系,我一直是这么认为。山林好,洪水洪灾是跟生态环境、树木的破坏是有很大关系的。

  王志:你搞这个生态龙也能够改变呢?你这才几亩地呀,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啊?

  杨国锋:不是,我做的事不是杨国锋的四亩地,我做的事就是全国的人民,都搞杨国锋模式,都来搞沼气,都来搞田园经济,都来发展生产,都来保护环境。十亿农民,十亿农民都来搞环境绿化,保护森林,那就是个了不起的力量了。那真正能够改善生活,绿化大地,真正实现…效应。

  王志:下决心回来干什么呢?

  杨国锋: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祖国的山河绿化了,这是多么好的件事。

  解说:1999年,杨国锋回到家乡,然而,家乡的状况和两年前已经大不一样。不仅自己家的“生态农业园”已全部荒芜,而且乡亲们也早已不搞 “生态农业”了,一切都要从头再来,这时候,还有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考察团来家里学习。然而,杨国锋为人实在大方,好不容易借来的钱又花在招待上,杨国锋不旦没有再现当年生态农业模式的景象,反而令自己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王志:当时欠多少帐呢? 杨国锋:当时有20多万。

  王志:这些债都是这么欠下来的吗?全部都是接待?

  杨国锋:是的。 主要是这个由于接待方面的投资太大太大了。比如有一次省里的专家到我这里来考察,两天就花了八千多块,两天。

  王志:那请专家怎么会是你自己花钱呢?

  杨国锋:请专家过来,他是知识产权嘛,要耽误他几天,那我自己派车去接,接过来以后都开了红包的,开了几千块钱的红包。到底行不行?

  王志:不开这个红包不行吗?

  杨国锋:这也是不尊重专家吧,就是这样的,广东那里的专家都要开红包的。

  王志:那你这好了没学会,坏的学会了?

  杨国锋:那不是学,我这是尊重知识,尊重人家的知识产权。人家的专家的成果要得到他们的认可。

  王志:但是你可以不接待?

  杨国锋:那不行,老百姓千里迢迢、万里迢迢到这里来不容易。

  王志:那你可以收钱嘛?

  杨国锋:那不行。人家来也很不容易,人家来有很困难的,那地方确实比我们更困难。衣服都穿的很坏的。有的跟我讲卖掉自己的鸡,有的是卖掉自己的牛,卖掉自己的耕牛,才到这里参观学习。

  解说:杨国锋遇到的困难比他当年建立生态农业模式遇到的还要大,但是他自己又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曾经他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试图让政府帮他解决经济困难。

  王志:但是你欠的这个帐是不明明白白的?你没有经过政府批准,你就接待人家了。

  杨国锋:那是的。现在我也没有奢望政府搞这件事,说实话我真是想要很好的发展,按道理来讲,不应该是这样。这么个好的项目,政府是应该支持的,说老实话。

  王志:但是政府现在白给钱,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也少。

  杨国锋:哪里是白给钱啊,树立这么一个典型,发展这么一个项目。

  政府的介入他不是在支持杨国锋,而是在支持一个事业,一个方向。

  王志:靠你自己的能力不行吗?

  杨国锋:现在你没有上级的支持,那是搞不成的。比如说村的建设,你做专家你这个生态农业示范户、全国样板村,你必须养几头猪,你的技术要改善,难点要改善,猪场要建好,要给你规划,荒山要改善,荒土地要改善,品种要改善,那个村里的项目必须要有专人的指导。

  解说:由于自己没有能力还清欠下的债,政府的帮助又迟迟没有回音,杨国锋现在只能靠两个女儿打工帮他还债。当我们提起两个女儿对他的支持时,杨国锋又一次在镜头前流下了眼泪。

  王志:两个孩子?多大了?

  杨国锋:现在在北京,在你们那里。还没成家。他说要帮爸爸还债。 现在大女儿每年四五千块钱一个月。她把钱寄过来还债,自己不花钱。她自己在外面,就是很简单嘛。…她要给爸爸还债。

  解说:杨国锋的大女儿杨晓艳现在在北京一家企业工作,大学毕业后,晓艳本来有机会攻读硕士学位,但是由于家里的经济困难,她还是选择来北京打工赚钱。

  解说:虽然杨国锋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他还想继续推广生态农业模式,这种处境让我们也替他担忧。

  王志:我们看到你这个模式跟十年前相比不进反而退了?

  杨国锋:是。因为这个本身搞科研它需要投入,首先是需要资金,品种改良需要资金,项目的改造需要资金,特别是像我这个科技的推广投入需要资金。

  王志:1998年回来的,到现在已经是八年了,2006年了,怎么没有起色呢,没有改观呢?

  杨国锋:就是这个资金的瓶颈,无法解决资金的困难。

  王志:那你到底现在是为了发展的是要资金,还是还债是要资金?

  杨国锋:现在两方面都需要,第一个基本是要还债,第二个基本是要发展。

  王志:那这是个矛盾啊? 杨国锋:是个矛盾。

  王志:谁会借钱给你还债呢?

  杨国锋:我说这么一个好的项目,现在仅仅是为了一个几十万块钱的问题,我说现在我们国家这么多科研资金,科研项目的成果,现在学家给我讲了,现在成千上万的科研经费,漂在水里了,没有一点项目投资。

  王志:先发展,再还债好不好?

  杨国锋:这是很大的矛盾,我真是想要很好的发展,按道理来讲,不应该是这样。

  解说:杨国锋被债务和模式发展问题困扰着,他不得不拒绝大批无休止来参观和学习的人,而事实上,杨国锋这里也确实没有太多可以让人参观的了,昔日的繁荣景象现在已经变成了杨国锋的回忆。

  杨国锋:现在我基本就没有接受多少参观了,我不想人家参观我了,如果说是一个不成功的项目,那我马上就不会干,不能为社会带来效益嘛,正因为是一个这么好的项目,这么成功的一个项目,自己又是共产党员劳动模范,解决不了这个事,感到很无奈

  王志:在我们想杨国锋应该过的很好?

  杨国锋:精神上还是很充实。我看到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他奋斗了一辈子,牺牲了自己个人的家庭,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牺牲了自己的子女。我至少,我的两个子女没有牺牲,我自己健康状况是可以吧,我不会流离失所吧。

  王志:不搞了行不行?老杨?我们自己过过好日子?

  杨国锋:那不行,这个如果说不搞了,影响太坏了。现在其实,有的地方打电话过来,写信过来支持我,特别是蒙古的一个人写信过来,他说我能为你做点什么,我相信你,很多人讲,以你的名气,你的地位,给那些大企业家,大公司,打个电话,请你们支持一下,都会支持的,怎样怎样。我说杨国锋不做这种事。

  解说 :从以前大家争相学习的对象,到现在生态农业模式无法推广,负债累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杨国锋遇到了这么多问题?杨国锋自己也经常思考。

  王志:你有没有检讨过,之所以这么曲折,有没有自己的原因?

  杨国锋:也有自己的原因吧。

  王志:什么原因?想清楚没有?

  杨国锋:这个还是很难解决,就是即使通过了,也是很难解决的。

  王志:那是不是杨国锋你这模式已经过时了?杨国锋您过时了。

  杨国锋:那这个模式我说了,一百年、两百年也不会过时。你这个模式的基础就是发展生产,保护自然,科学利用,良性循环。保护大家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这怎么能过时呢。这是千家万户的工程。拓宽了这个领域不是几万个人,而是十亿人民啊。

  解说:杨国锋将如何解决遇到的难题?他对今后的事业又有着怎样的打算?

  杨国锋:第一个我这杨氏模式,真正使这个杨氏模式成为全国生态农业样本的参考,这是一。第二个把红云村,我所在的村,建设成为全国的生态农业样板村,示范村。村民,种植、养殖、畜牧、水产,都是村品种,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要上层次。我想作为一个项目请全国的专家指导我们,欣赏我们村的这个项目。

  解说:2005年底,杨国锋怀揣着一份厚厚的《桃江县红云村生态农业工程产业化开发规划》,到县里、市里、省里去汇报,希望得到三级政府的立项,用3-5年的时间,在桃江县推广,然后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再湖南省推广,一举把湖南建成全国第一个“生态省”。

  杨国锋:那最大的目标就是,我的难度就是从生态村到生态县,生态市到生态省,成为生态国,我们的国家成为生态国家,这样就最好了。

  王志:你觉得你能办到吗?生态国?

  杨国锋:这是这样想,我要写很多东西,我要把这个生态农业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总结,上报中央,引起中央高度的重视,确实要搞全国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一个好的政策环境。

  王志:有没有想到过把这个杨氏模式申请一个商标,或者作为你的资产?

  杨国锋:很多人,很多学家一些教授跟我提了,他说你应该申请一个商标,申请学历,一个农民搞这个事不容易,国家肯定要给你一个答复。但是我没有这么想过,我的想法就是怎样推广杨氏模式,

  王志:那你理解的新农村是什么样?

  杨国锋:我理解的新农村,杨氏模式,发光发展,达到…就是新农村的标志。就是一个好的庭院,一个好的沼气池,一个好的山林绿化带,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一个好的生活条件,一个清新的环境,我认为就是新农村。

  解说: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杨国锋为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可以说倾注了自己所有精力,并为此遇到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至今也没有摆脱负债的困境。但是,杨国锋仍然相信,他所坚持的生态农业路子是正确的,是值得在全国推广的。然而,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不是一个杨国锋就可以改变,这是全国10多亿农民乃至整个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杨国锋曾经的成功带给了我们不少启示,但他现在遇到的艰难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

(责任编辑:曾玉燕)

更多>>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精彩推荐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杨国锋 | 王志 | 那多 | 杨氏生态农业模式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搜狐招商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