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陕西新闻 > 西安日报

中华雄鹰舞长空(组图)

  200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视察空军某部时,亲切接见李中华。新华社发(谭超摄)
  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李中华(左三)与同事畅谈飞行感受(二 ○○六年十一月三日摄)。新华社发(谭超摄)

  记者张文

  7秒时间,我们能做什么?也许,连个鸡蛋都剥不好。

  生死一线,我们会想什么?也许,所有的意志都将被紧张的情绪所摧垮。更何况,在无垠的高空。

  李中华,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空军特级飞行员、我国仅有的三名国际试飞员之一,入伍23年、从事试飞工作18年来,他无数次向危险进发,20次遭遇空中险情,他以惊人的胆识与死神冷静对战,频频化险为夷。
在一次试飞任务中,他凭着超人的智慧和勇气7秒之间挽救了国家宝贵的航空装备,拿回精准的飞行数据,也挽救了战友和自己的试飞生命,演绎出科研试飞的一段传奇经历。

  尽管这是一门与死神对阵的职业,但他却抱定“航空报国”的志愿,坚定地走在了危险的最前沿。家人连续5封电报劝阻没能动摇他的决心,女友的不解反而给了他明志的机会:“失去你,我将一生痛苦,失去试飞,我将失去生命的意义!”

  200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视察空军某部时,亲切接见了李中华,称赞他“你的事迹很突出,也很感人。你不愧是思想、技术双过硬的新型高素质试飞员,不愧是我军飞行员的优秀代表。特别是你牢记使命、为国奉献的政治觉悟,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临危不惧、勇攀高峰的英雄气概,值得全军学习。希望你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为祖国为人民为军队再立新功!”

  李中华,用他的激情在祖国的蓝天上描绘了一篇新世纪试飞员热血报国的感人画卷,用智慧谱就了一曲新一代试飞员推动祖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奋进旋律,用勇气挥写下空中雄鹰鏖战蓝天的壮美篇章。

  生死7秒间

  2005年5月20日,天空多云,风速较大,能见度高。

  中午12时,一切准备就绪,李中华和另一位试飞员走进飞机座舱。

  这架标号为“203”的由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首架新型三轴变稳飞机,被称为“空中模拟飞行试验机”。任何飞机的参数只要输入它的机载电脑中,都可以模拟出空中特性。在新型战机的试验、定型中,“203”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世界上只有中、美、英、法、俄五国拥有这种技术复杂的飞机,而我国也仅此一架。李中华的任务是带领战友驾驶“203”完成一项“纵向飞行诱发振荡”的试飞任务。

  李中华曾参与我国两代变稳飞机的研制试飞,并且驾驶“203”试飞过300多架次,对它的特性了如指掌。加之此项试飞科目在飞行风险中属于危险系数最低的三类风险等级,和往常一样,李中华和战友泰然上阵,驾驶飞机从机场起飞了。

  前20分钟,他们按照任务单上的规定,顺利完成了两个状态的试飞,飞机一切正常。

  12时22分,飞机进入第三个状态试飞。这个科目要求飞机在不足500米的高度,以27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进行模拟飞机的进场和下滑。

  按照原定计划,李中华要配合前舱的试飞员把设定好的飞行参数输入飞机的电脑传输系统,再由电脑传输系统向飞机发出指令。然而,当李中华把传输系统接通的一刹那,故障报警灯猛然间亮了起来!

  按照特殊情况处置原则,李中华迅速按下电脑系统复位按钮,故障很快被消除。李中华稍稍松了一口气。但很快,同样的故障再次出现,红色的报警灯开始闪烁不停。

  “这是不是意味着飞机即将发生严重故障?”李中华心里闪过一个不祥的念头。

  这时候,飞机带着巨大的呼啸声急剧向右偏转,同时机头向右上方仰起,紧接着翻滚过来,由大侧滑进入倒扣状态,并急速摔向地面。

  出于条件反射,李中华迅速蹬舵、压驾驶杆,想把飞机改平,恢复到正常飞行状态,但飞机没有任何反应,仍机头朝下,急速倒扣着下坠。此时,两名飞行员倒悬在机舱中,地面上一落落村庄仿佛触手可及。

  前舱的试飞员大喊:“飞机不行了……”

  此时此刻,两个人的性命以及飞机的安危全都系在了李中华的手上。

  选择跳伞吗?如果跳,他和战友完全能保住性命,但这架耗费数万名科研人员心血的飞机将毁于一旦。李中华不愿意这么做,哪怕有一丝希望,他也决心要处理好。

  李中华下意识地用右手按下驾驶杆上的一个按钮,以切断与前舱的联系。“别动,我来!”他迅速判断了目前的情况:驾驶杆不起作用,极可能是因为飞机接受了电脑传输系统发出的错误指令。他又做了几个动作,飞机仍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此时,村庄、农田像一张巨大的网朝李中华和战友迎面扑来,30米/秒的下降速度似乎要将他们的头盔推向麦苗尖。

  身经百战的李中华也不由地楞了楞神———在以往的试飞中,从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凭着对飞机电传系统的了解,李中华灵机一动,果断切断机上电源,把飞机变成手动操作,飞行一下子“听话”了!

  李中华随即扳动驾驶杆,将机身改平,调整到正常飞行状态。

  两分钟后,凭着多年练就的高超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李中华将飞机稳稳地停落在了机场的跑道。

  “如果不是你,就要出大事了!”机务人员一撬开飞机座舱盖,前舱飞行员就紧紧握住了李中华的手。

  事后,工作人员拿到测试的飞行数据,才大吃一惊:整个险情从突发到排除,只有短短7秒钟!

  试飞技术专家、中国试飞院高级顾问张克荣评价道:“如果试飞员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驾驶技术,是肯定要机毁人亡的。李中华保住的不仅仅是一架飞机,更是我国数十年来数万名科研人员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在经历了一场常人难以想像的特大险情后,李中华稍作休息,又按计划踏上了另一架试飞的新机。

  “即使我化做流星离去,也要照亮战友们试飞的航程”

  与一般意义上的飞行不同,试飞是飞机定型生产前,将极限性能在空中进行检验。试飞员驾驶的飞机都是还在研制探索阶段的“试验品”,是别人从来没有飞过的飞机。设计师为飞机设计的任何指标,只有通过试飞员一次又一次逼近极限的试飞验证,发现不足后改进、再改进,才能逐渐成为可以交付生产的成品。

  可以说,试飞是一门与死神对阵的职业,选择了试飞,就选择了与危险长期相伴。

  1983年,李中华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应招入伍,成为空军从地方大学招收的首批飞行学员。

  1989年,李中华调入空军某试飞团,成为了一名试飞员。

  入伍23年来,李中华先后驾驶和试飞过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和运输机等3个机种26个机型,安全飞行2250小时,成功处置过15次空中险情、5次空中重大险情。在每一次与死神的较量中,李中华最终都能化险为夷。虽然战友们爱称李中华为“福将”,但大家更清楚的是,没有顽强的战斗作风、过硬的飞行技术、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任何人也躲不过这个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极限的战场。

  1993年以前,我国没有国际试飞员,许多项目的试飞都要重金聘请外国试飞员,只有在得到他们的试飞签字后,飞机才能拿到国际适航证,飞出国门。为了培养自己的国际试飞员,尽快掌握世界先进试飞技术,李中华先后3次被派往俄罗斯进行培训。

  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1993年10月,李中华和其他2名战友来到俄罗斯试飞员学校。经过理论学习和实机驾驶,李中华掌握了“驾驶员人工扫频”等多项高难技术,征服了被世界航空界称为“死亡陷阱”的失速尾旋科目,获得俄方颁发的国际试飞员证书,成为我军3名国际试飞员之一。

  刚回到国内,李中华就被选入到失速尾旋攻关组。

  长期以来,“失速尾旋”一直被视为新机飞行的“禁区”,困扰着航空兵部队训练水平的提高。世界航空史上战机的大迎角失事,约90%都是因为进入尾旋造成的。

  李中华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重任。

  万米高空。拉杆、收油门至“慢车”位置、蹬满舵,一连串动作后,原本高速飞行的飞机开始剧烈的抖动,机头突然向上仰起,机身则沿螺旋线急速坠向地面,伴随着阵阵呼啸,飞机进入到死亡陷阱———失速尾旋状态。

  座舱里,李中华和他的战友像骑着一头疯牛,一会儿被抛向上方,一会儿又被拉回座位。李中华并没有急于改出尾旋,他凭着丰富的经验,判断飞机到达极限状态后,才迅速扳动驾驶杆至中立位置,控制住摆动的双翼,并顺势加大油门,将机身翻转过来,冲向高空,飞机冲出了“死亡陷阱”。

  这一系列操作看似简单,惟有了解试飞以及亲自经历了空中险情的人才明白,在数倍于地面重力的载荷下,能在短时间内有条不紊地操纵飞机,需要怎样灵敏的反应和临危不惧的勇气。

  此次成功试飞,填补了我国三角翼战机失速尾旋的空白。李中华和战友走下飞机后,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失速尾旋总工程师李树有,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紧紧拥抱着他们,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当歼—10飞行定型试飞进入倒计时,能否按节点要求顺利完成定型任务,从而迅速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低空大表速”(飞机由高空以大速度俯冲至低空,以获取最大纵向加速度,用于检验飞机的结构强度与设计指标)试飞成为关键。作为定型试飞中风险值最高的科目,国外在进行新机试飞时,都发生过飞机空中解体的惨剧。

  这个科目要求试飞员在飞机不解体的前提下,飞出飞机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值。李中华毅然接受了这个最难啃的“骨头”。

  戈壁大漠,天空湛蓝。

  李中华驾驶着战机跃升至万米高空,然后加力向下俯冲。此前,随着速度一点点增大,飞机曾先后出现过前起落架护板变形、机翼前沿铆钉被吸出、油箱渗油等现象。再往下飞,飞机很可能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解体,飞行员根本来不及跳伞逃生。

  “那时,我心里压力也很大,但想到不飞完这个科目,飞机就不能按照节点要求完成定型任务,无法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我就增加了战胜风险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我也相信自己能够把握好这个临界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中华十指相扣,神情坚定。

  下降几千米后,李中华将飞机改平,然后再次以全加力状态驾机超音速向下俯冲。地面监控人员不禁为李中华捏了把汗。

  李中华强忍住越来越大的过载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加速、再加速。

  当李中华感到飞机快要承受不住了,噪音也达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才开始拉杆退出俯冲。此时,他已把我国飞机最快的飞行速度甩在了身后,达到并超过了设计师的设计指标!一项中国战机飞行速度的崭新记录诞生了!

  从事试飞工作18年来,李中华不断向极限发起挑战,他驾驶歼—10飞机飞出了最大飞行表速、最大动升限、最大过载值、最大迎角、最大瞬时盘旋角速度和最小飞行速度等六个第一,创国内战机试飞史上最大飞行表速、最大过载值、最大迎角和最大瞬时盘旋角速度等四项纪录。

  在俄罗斯学习期间,李中华成功攻克了国际顶尖飞行员梦寐以求的“眼镜蛇机动”等一系列高难科目,成为我国驾苏—27飞机完成该动作第一人。他勇于开拓,不惧风险,敢人为先,先后参加并完成十余项重大科研试飞任务,在新机鉴定试飞和新技术验证试飞中填补了两项国内空白,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6次;国家航空工业部门先后给他记一等功4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6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二等奖各1次。

  在李中华的眼里,试飞事业是神圣的。他说:“试飞员必须敢于冒着生命风险,为祖国现代化军事装备建设做出贡献。在没有前人尝试的情况下,他必须勇敢地在蓝天上为后人踏出一条平坦的大道。即使化做流星离去,也要照亮战友们试飞的航程。”

  “做飞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如果说,这样一些指标———有坚定的信念、高超的飞行技巧、面对危险的勇气、敏锐而冷静地处置突发事故的能力———仅仅只是一名优秀的试飞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那么,在航空工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成为新型战机不可替代的高素质研发者,才是新一代试飞员孜孜以求的目标。

  而李中华,就是这样一名“会飞的工程师”。

  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李中华特招入伍,1985年他以“全优学员奖”的骄人成绩顺利从空军某飞行学院毕业,成为空军首批具有工学学士、军事学学士的双学位飞行员。1989年,李中华被选为试飞员后,又在中国试飞员学校接受了两年培训,并前往俄罗斯学习,获得国际试飞员资格。李中华深厚的工程理论背景使他在试飞过程中,既能充分激发飞机潜能,又能发现飞机存在的设计缺陷,用工程术语与设计师交流沟通,与研发人员一道完善、提升新机的品质和性能。

  一次,李中华和战友奉命对国产某新型战机进行飞行控制率的模拟试飞,以检验飞机操纵的灵活性。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在飞机下降到距离地面只有几米时突然发生了……

  李中华轻轻滑动驾驶杆,机头猛得扬了起来,他又轻轻推了推杆,这时飞机又猛地把头低了下去。本想以一道完美的弧线轻盈着陆,却没想到飞机在自己再正常不过的操纵下反而像一只颠簸于风口浪尖的小船,丝毫没有平静下来的趋势。

  李中华果断意识到,这就是电传飞机极易出现的“飞行员诱发振荡”现象。在如此贴近地面的距离,飞机存在危险!李中华准确做出判断,告诉后舱的战友,切断变稳系统,用原机的操纵系统复飞。随后,飞机平稳着陆。

  飞机降落后,李中华经过严密的理论分析,提出该型飞机的纵向控制过于敏感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建议厂家至少将系统操作数值减少1/3。

  开始,设计人员都无法接受李中华的建议,大家认为操纵灵活正是该型飞机的优点。他通过与设计人员两天的讨论和模拟实验,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

  该型战机交付部队使用后,飞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受到部队飞行员的一致好评。

  “现代试飞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实现从传统意义上的试飞员到试飞工程师的转变,成为飞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李中华说,试飞员不是试飞工具,他的价值应该体现在能够主动参与科研,做科研试飞的主人上。

  李中华认为,一名试飞员首先要严格按照工程技术人员给出的任务单上的动作进行试飞,但也不能盲目教条,应该对科研试飞科目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试飞动作编排的最优化。在某型飞机大迎角特性的测定试飞中,为了提高试飞质量效益,李中华尽力优化每个架次的试飞科目,原定需要30个架次才能完成该型飞机的指标定型,李中华只用了17个架次,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科研经费。

  试飞对天气条件要求非常高,过去几年,机场平均每年可飞天数较少,很难满足日益繁重的科研任务需要。经过李中华和战友们反复研究试验,试飞团最后建立起由李中华倡议的信息化引导系统,将原来能见度放飞标准降低2公里,使全年可飞天气比原来增加了70多天,当年团里完成的试飞任务相当于过去三年的总和。

  “试飞不仅仅是用身体去飞,更要用脑袋飞。”李中华这样告诫自己。无论试飞任务多艰巨,工作多忙,他每天都要腾出一两个小时学习航空科技和试飞理论知识,探索科研试飞规律,总结经验教训。试飞18年,李中华先后在《飞行力学》、《航空杂志》、《飞行试验》、《航空知识》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9篇,并多次获得《航空杂志》好文章奖。

  “中国空军只要还剩下一名试飞员,那就是我!”

  当一名飞行员是多么刺激、多么光荣的事情呵,这大概是男人们孩提时代都曾有过的梦想。在一本《航空知识》杂志的影响下,年少爱做梦的李中华就将他的理想定格在了广阔的蓝天。当大学毕业正准备报考研究生的时候,一个可以让梦想变成现实的机会悄然来到他的身边,热血方刚的年青人怎抵抗得了翱翔蓝天的魅力?就这样,李中华报名参加了空军招飞选拔。

  李中华的选择让父母吃了一惊。远在辽宁省新宾县朝阳林场工作的父母听说儿子要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而去当飞行员,这是多么危险的职业啊!3天连续拍了5封电报劝阻李中华打消念头。

  “当时在学校听了部队的宣传,我才认识到飞机都是靠飞行员飞出来的,相对于搞航空研究我认为这更有自己的用武之地。”李中华认准了自己的选择,一脚踏进了飞行部队。

  原本担心儿子受不了部队的苦,但眼看着他决心已定,曾是一名志愿军战士的父亲劝服了老伴,并告诉李中华:“国家利益永远大于家庭利益,既然选择了就要好好干,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全力以赴!”

  父亲的支持更坚定了李中华航空报国的决心。几年后,李中华因表现出色、技术过硬,团里正要提升他为副大队长,可就在这时,组织上又给了他一个新的选择:试飞员。

  按照常理,到部队时间很短就被提拔,今后的仕途会很通畅,况且试飞员工作的危险性远远大于飞行员,即使说声“不”,组织上也一定会尊重个人的意见。李中华面对这样的选择却显得尤为激动。

  “当一名试飞员对我有巨大的吸引力,因为试飞员总是能站在航空工业发展的最前沿。我一直有特别强烈的愿望,就是飞上好飞机,可以说当试飞员就是最便捷的途径。”李中华笑着解释当年的动机。

  李中华所在的空军某试飞团是一个英雄辈出的集体。从“科研试飞英雄”王昂、滑俊到新时期“试飞英雄”黄炳新,老一辈“试飞英雄”无疑为李中华树立了榜样。在多次谈到一名试飞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个问题时,李中华细数他身边英雄事迹,说:“首先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今天,我们遇上了国家航空工业大发展的良好机遇,能实现航空报国的抱负,我感到自己是幸运而光荣的。”李中华是如此地热爱他所坚守的这份事业。一位转业到民航的好友曾在电话里玩笑似地问他:“兄弟,什么时候撤?”李中华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告诉朋友:“中国空军只要还剩下一名试飞员,那就是我!”

  “什么是幸福?有位名人曾说过,幸福就是活着,并快乐地工作着。我们的待遇虽然没有民航的同志优厚,生活条件也不如他们好,但我有一份让我快乐的工作,我很充实,感到很幸福。”

  李中华享受着试飞给他带来的乐趣。记者们总想从他口中探听那些看上去惊心动魄的空中险情发生时,他到底有怎样的心理状态,他是否也曾害怕过。但李中华总是带着淡淡的笑容,他更愿意描述自己成功执行完试飞任务时驾机归来,穿梭于朵朵白云间的心情:“试飞其实没有你们想像的危险,它其实是浪漫而快乐的。当我在高空飞行时,会觉得不是飞机在飞,而是我自己在飞。达到这种人机合一的境界时,试飞就是生活的乐趣。”

  “爱人为你付出那么多,生活中要有感激之心”

  与在空中飞行时严肃认真、沉着冷静、有条不紊、机智敏捷比起来,对爱人和孩子的缜密心思、浪漫情怀更让人望其项背难以企及。

  李中华,是家属院里大家公认的“模范丈夫”。

  2005年10月的一天,是李中华妻子潘冬兰的生日。中午刚过,远在外执行任务的李中华就给家里来打电话,正巧被妻子邀请到家里来做客的同事接上。同事转告了李中华的生日祝贺,遗憾地告诉潘冬兰:“中华的试飞任务还没有完成,今天可能不回家了。’

  早已习惯了缺少丈夫的陪伴,潘冬兰坦然地笑了笑,和同事们在家边吃边聊,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五点。

  忽然,大家感觉到门外传来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儿子还没放学啊?是谁在开门?”一群女同志不由紧张起来。大家从餐厅走到门口,才发现竟然是李中华!这个男人风尘仆仆的样子———刚下飞机连飞行服都来不急换下,一手抱着大把火红的玫瑰,一手提着蛋糕喘着气:“夫人,生日快乐!”所有的女同志不顾形象地为之尖叫起来。

  动用谎言、玫瑰花、蛋糕来制造这样的惊喜,在中年人的世界里可以称得上是一件颇为大胆的举动。同事们唏嘘不已,纷纷开始起哄,潘冬兰静静站在李中华面前,那一刻,她觉得,拥有这个男人的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李中华和潘冬兰是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的。经过一年多的相处,李中华的真诚和执着深深打动了潘冬兰,但有一天李中华突然来信告诉她,他要去当一名试飞员,这令潘冬兰难以理解。从小生长在空军大院的潘冬兰清楚,试飞员与飞行员虽一字之差,却不知道危险几十倍!潘冬兰犹豫了。

  为争取潘冬兰的支持,李中华不仅让试飞院的女同志充当说客,同时一封接一封地给她去信。李中华充满深情地在信中说:“冬兰,我深爱着你,我也深爱着试飞事业,失去你,我将一生痛苦,失去试飞,我将失去生命的意义!”在信中,李中华向潘冬兰谈起了祖国航空事业发展的现状与差距,谈到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信中,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一个热血男儿的飞天之志、使命之责、报国之心。我问自己,支持所爱的人实现他的梦想,不也是一种幸福吗?”潘冬兰同意了李中华的选择,1990年的夏天,她只身来到没有亲人和朋友的试飞团,嫁给了李中华。

  三年后,潘冬兰又放弃了在长春的工作,放弃了大城市里良好的生活条件,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来到试飞团,成为了“李中华的家属”。最初几年,试飞院的领导们这么介绍潘冬兰的身份时,她曾感到极度的委屈,“我也有自己的理想,凭什么到这里来,就成了你的附属?”

  妻子为自己付出的一切,李中华铭记在心里。“一个男人的责任不仅体现在对党和事业的忠诚,对家庭也要有爱。爱人为你付出那么多,在生活中,要常有感激之心。”

  只要有时间,李中华总是抢着帮妻子干活;每次出差前,他也要为家里准备好吃穿用品,把门窗擦得干干净净;逢年过节,即便是“六一”,他也记得给妻子准备一份小礼物……李中华更清楚,作为试飞员的家属,需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不让妻子和孩子为自己的工作而担惊受怕,李中华从不告诉他们自己曾遭遇的险情。即使妻子和儿子有所耳闻,他也总是轻描淡写地一笑带过。

  2005年5月20日的空中事故发生后,潘冬兰从同事们的议论中才得知,这是一次重大空中险情。“那天,我回到家越想越害怕,听到中华上楼的脚步声,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他一进门,我就紧紧地抱住他,当时心里想的就是,感谢老天,又把他还给我了!”潘冬兰事后问起丈夫到底出了什么事,李中华依然只是笑了笑说:“没事,我就是按了几个按钮。”

  那一夜,潘冬兰很久都没有睡着。这么多年来,她早已明白,李中华深深爱着她,也深深爱着试飞事业,他是一个有梦想、想干事的男人,既然自己已经选择了与李中华的结合,两个人就应该变成一个人,他的事业不也是自己的事业么?除了默默支持,她唯愿丈夫永远平安。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精彩推荐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胡锦涛 | 谭超 | 李中华 | 飞机 | 试飞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搜狐招商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