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从农民工到技术状元

  冯鸿昌在进行维修作业。 (陈立新 摄)

  在很多人眼里他还是个孩子——今年才27岁;在同事眼中他的岗位十分普通——最基层的码头维修工;在城里人眼中他土得“掉渣”——18岁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民工。

经历近10年的打工生活,这个小伙子依旧笑容灿烂,朴实无华,但认识他的人们都会这样说:这10年,虽然他从事的是最平凡的工作,但一路走来,却用“蚂蚁啃骨头”般的踏实勤恳建功立业,真是一个“平民硬汉”!

  他,就是厦门港最大集装箱专业码头海天码头的一名维修工,一个只有汽车维修中技文凭,却能维修桥吊、龙门吊,监造龙门吊的技术骨干;一个通过最基本的机械维修知识,让四台废旧龙门吊“起死回生”,为公司创造大量经济效益的“小小发明家”——冯鸿昌。

  初次上阵,冯鸿昌摸索了30多分钟还是一头雾水,师傅只用2分钟就解决故障,这让冯鸿昌羞愧不已

  1997年3月,18岁的冯鸿昌刚刚从厦门高级技工学校南靖分校毕业,一个行囊,一张车票,冯鸿昌脑海里甚至还没有准备好如何应对未来的生活,便独自来到了厦门,走进了厦门港务集团海天集装箱有限公司。

  昨天眼里还是山沟沟、鱼塘、荔枝地,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海边的巨型机械,冯鸿昌充满了好奇与兴奋,信心满满的他急切地想把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这里“露一手”。

  “天啊,汽车和这些大机器完全不是一种结构,看都看不懂!”学习汽车维修的他,看着码头机械却一头雾水,只能跟在师傅后面,帮忙递工具。虽然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但时间一长,小冯开始着急了:“我不是本地户口,虽然每个月能拿到400元的实习补贴,但工友们都说如果实习通不过,就不能留下来工作,这该怎么办?”

  心乱如麻的冯鸿昌找到了师傅周梁成。“不会不要紧,你能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就是好的。不要胡思乱想,你要努力学习,掌握技术才有立足之地。”师傅的一席话给冯鸿昌吃了颗定心丸。

  接下来的日子里,冯鸿昌白天跟着师傅学,不懂就问,晚上借着宿舍的灯光,钻研大量的维修书籍。逐渐地,他觉得自己已经能解决一些小故障了。

  然而,桥吊、龙门吊等码头大型设备有上千种故障,懂得书本知识,下手却难。一次,冯鸿昌自告奋勇地去处理机械水管漏水问题,摸索了30多分钟,却一直找不出水是从哪里漏出来的,导致机械迟迟不能重新启动,急得他满头是汗。要知道,耽误30分钟,不知道少卸了多少个集装箱。“外面的卡车都排成长龙了!小冯你倒是快点啊!”一边的龙门吊司机催促着。

  师傅周梁成闻讯赶到,2分钟就解决故障,恢复了生产。这让冯鸿昌很羞愧,但这次的经历也让他认识到,想要干好工作,必须时时刻刻都要学习,千万不能浮躁自大,否则只会止步不前。

  为了啃下“天书”般的英文技术资料,冯鸿昌咬牙拿出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文曲星”

  1999年,公司引进了许多新设备,看到负责调试的外国工程师技术娴熟而又精湛,在佩服的同时,冯鸿昌想:如何才能做到和他们一样呢?

  想到就做,他跑到公司资料室借来了设备技术资料。技术资料多为英文版本,只有职高学历的他对英文只是一知半解,多数单词根本看不懂,更不用说专业术语了。面对着一本本厚重的英文版说明书,他傻眼了:“这根本就是‘天书’!”

  那夜,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柴油机大修工作的数据非它不可,怎么办!他一咬牙,拿出了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文曲星”,对着图纸,一字一句注释下来,一些专业术语则虚心向班组的技术员请教。

  半年后,冯鸿昌整理出了一份完整的设备维修资料,连一些技术参数、公差配合也全部清清楚楚。维修资料送到部门,领导又惊又喜,当天就找他,让他负责柴油机的大修工作。

  当时,冯鸿昌主持大修的是一台美国产的卡特彼勒柴油机。“两吨重的柴油机,几百个零件,我该怎么下手啊!”没有独自大修工作经验的他有点茫然。

  “对!我还有资料!”冯鸿昌没有放弃,他依靠整理出的中文资料,一日三餐都对着机台下咽,嘴里嚼着饭,眼睛还是落在机台上,饭菜的咸淡根本吃不出,一门心思只想着如何通过这次维修让机台达到最佳状态。

  方案想好后,他和同事们开始进行实际维修。为了不损坏零部件,他细心想办法并设计出了几种不同规格的专用工具,使零件拆装工作更加方便了。调试、检测、再调试、再检测,仅用一周时间,大修后的柴油机发出美妙和谐的“音响”,冯鸿昌带领的团队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

  如今,冯鸿昌桌头上依然摆放着厚厚的资料,而最初买的那台“文曲星”早已用坏,他两年前又买了一台新的,但由于经常趴在机器旁查资料,“文曲星”机身上满是黑色的油污。

  为了给自己“充电”,冯鸿昌每晚都要骑1小时车从湖里赶到万寿路去上课

  在冯鸿昌的出租屋里,除了一橱柜的书之外,还有一台破旧的自行车。冯鸿昌把这台自行车当宝贝来看待,因为每到休息的时间,他都要骑着车赶到技术培训学校上课。

  说到上课的原因,还要追溯到一次机械维修。由于冯鸿昌学的是机械,在电气方面能力不强,碰上电气问题就没法下手。师傅周梁成说:“公司集装箱装卸机械的电控化程度都是比较高的,虽然你学的是维修专业,有一些原理相通,但这还远远不够。要做一个维修设备的高手,除了技术外,还必须有知识的积累,包括计算机的综合运用等等”。

  师傅的一番话启发了他。此后,冯鸿昌开始挤时间去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英语、计算机学习等。当时仅有1000多元工资,但冯鸿昌硬是省下大半来交学费。为了省下车费,他买了辆二手自行车,每晚都要骑1小时车从湖里赶到万寿路去上课。

  有一次,强台风袭厦,冯鸿昌想都没想就穿上雨衣和平时一样出门,一路上人迹罕见,树倒了不少,广告牌也砸烂许多,平常1小时的车程却蹬了2个多小时,赶到学校的时候,门卫看到他十分惊讶:“这么大的台风,还有谁会来?”原来,学校那天早已经停课了。

  几年来,冯鸿昌白天上班,闲暇时间学习。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同事们惊奇地发现,他在外语、计算机操作、机械制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操作等方面都开始有了质的飞跃。

  2001年,冯鸿昌第一次参加我市第七届职工技术竞赛,在港务类维修技术比赛中,面对许多比自己工龄长的老工人,他运用日常维修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认真做好每一道题,恰到好处地排除每一个故障,经过几个回合的比赛,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技术状元”。

  在监造机器时,冯鸿昌的技术和经验折服了外籍工程师,厂方根据他提出的意见做了整改

  2003年,在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派冯鸿昌到上海港机厂对两台当时国内最大跨距(50米)的轨道式龙门吊进行监造。这对于只有技校文化程度的他来说,是压力、更是磨炼。

  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到国际大都市,和多数人一样,冯鸿昌很兴奋,但脑子里思考的仍是龙门吊的制造工艺和技术参数。“上海很美,但我这次来是为了给公司拿回合格的机械。”冯鸿昌直接来到上海港机厂,没有去南京路,没有去外滩,而是一头扎进工作中。

  随着对监造工作的逐步熟悉,结合《技术规格书》及日后维修工作的实际需要,冯鸿昌对新设备在日后维修、安全使用等方面,提出了近100条合理的整改要求和建议,这些意见得到了港机厂设计师和监理师的共同认可。监理莫景深工程师深有感触地对他说:“你是一个具有丰富现场工作经验的技术工人”。

  2004年5月,冯鸿昌再次身负重任,代表公司到某外资设备国内制造厂监造价值高达6000万元的8台龙门吊。这一次监造的责任非常重大,他驻扎在厂家,每天到制造装配现场对每一道主要工序进行严格的监控。

  但冯鸿昌在提出意见后,却总是得到外籍工程师这样的答复:“我们的机器质量享誉世界,你这么改不行。”冯鸿昌急了:“如果不改,会带来后续质量问题,影响到我们公司的生产,这么贵的机器发挥不出应有的能力,钱不是在打水漂?”

  为了确认自己的判断,冯鸿昌上百次通过电话、邮件向公司技术团队请教,并整理了一条条清晰、缜密的意见,对设备存在问题的点评一针见血。在调试工程师面前,他甚至自己动手调试起了设备,动作规范而到位。外籍工程师被折服了,根据他提出的意见全部做了整改。

  交货之前,负责调试的外籍工程师拍着他的肩膀,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小伙子,好样的,看来中国不仅有现代化的港口,更有掌握现代港口技术的工人”。

  四台快要报废的二手龙门吊,经过冯鸿昌等人的技术改造起死回生,为公司创造了大量经济效益

  “冷藏箱顶上就2厘米厚的铝板,好像鸡蛋壳,一碰就坏,甚至连里面的货都完了。”2003年底,海天码头两台用于冷藏箱堆场作业的轨道式龙门吊,由于设计等多方面原因,作业中吊具着床有时不准确,固定导板摇晃偏移而撞击冷藏箱顶部。

  “我们也不愿意看到箱子总是被碰坏,小冯,你和你师傅想个办法吧。”龙门吊司机这样说。维修工也和他说:“修一次箱子就得几千元,可耽误的时间让公司丢了信誉,损失可不是用金钱来计算的。”冯鸿昌暗暗地想,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解决。

  但一些工人私下说:“不好改啊!”但冯鸿昌却动了脑筋,在师傅周梁成的指导下,从改造吊具导板下手。他们组成攻关小组,根据作业时吊具导板所承受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设计一套合理的伸缩式活动导板。此项改造方案成本低,周期短,而且容易实施,便于维护。

  “这个还真不赖,别说碰到箱子,几乎连吊箱声音都没了!”自从该龙门吊安装了改进的伸缩式活动导板后,司机连连称赞,再没有发生冷冻集装箱箱损和货损的事故。同时,因为使用了伸缩式活动导板,吊具在着床时,由于伸缩导板的缓冲作用,吊具就不会产生大幅度的晃动,生产作业效率也同步提高。

  冯鸿昌师徒把此项技术写成《轨道式龙门吊吊具导板改造》一文,在全国性刊物《港口科技动态》杂志上发表,并且获得了公司年度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一等奖。

  令人记忆深刻的还有另外一件事。假如你现在来到东渡码头内贸箱生产线,站在4台龙门吊下,身边的工人一定会告诉你:“这是海天冯鸿昌和他的同事们,用本已报废的旧龙门吊改装的。”

  这四台上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的二手龙门吊,由于发动机功率不足,电控系统老化严重等问题,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外贸码头大进大出的日常装卸箱使用要求。当时有人说:“机器没法用,就是垃圾,还不如当废铁卖值钱。”

  “难道真的要当废铁卖?这太让人心疼了。”冯鸿昌决心让龙门吊起死回生。于是,他牵头组织了6名同事,对四台龙门吊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

  在项目实施中,冯鸿昌和同事实现了电控系统的全面更新和升级,使原本要报废的设备重新焕发出活力,达到了使用要求。现在这些龙门吊在东渡码头重新投入运营。“这四台龙门吊,确实为厦门港的内贸箱生产作出了贡献。”码头领导感慨地说。本报记者徐景明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精彩推荐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冯鸿昌 | 周梁成 | 技术 | 鸿昌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搜狐招商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