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搜狐在线阅读 > 广电动态

CETV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正在进行

  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联合举办的“2006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现进入投票评选阶段,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广大读者、观众、网友,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这项意义深远的评选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先进教育人物的榜样。

您可通过以下方式参与投票:

  参与网络投票,请登录通过中国教育新闻网(投票网址)中国教育电视台网(投票网址)投票;在投票页面提交选票,所选候选人不能超过15位,对每位候选人限投一票。

  通过短信投票,请编辑“2+候选人编号”发送短信到8888 6232(移动)、9888 6232(联通)、9888 6232 (小灵通);资费标准:0.5元/条(不含通讯费)。

  通过邮寄投票,请将选票剪下或复印(刊登在2006年12月31日中国教育报),或从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电视台网站下载选票,填写完毕后邮寄至: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中国教育报网络中心,信封上请注明“年度人物”字样。所选候选人每张表格不能超过15人。

  投票结束后,将从参与网络、邮件、短信、传真、邮寄投票者中抽出幸运者:一等奖10名,奖金2000元或等价奖品;二等奖30名,奖金1000元或等价奖品;三等奖50名,奖金200元或等价奖品。

  候选人简介(按姓氏笔画排序):

  01 牛志远:一诺担起百名孤儿大学梦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阳光福利院院长

  他是一个59岁的农民,却拿出几十万元积蓄创办了“襄城县阳光福利院”,专门收养品学兼优的孤儿。两年间,他就培养了21名大学生。

  今年阳光福利院参加高考的17个孤儿全部上了大学专科线,其中8人上了重点分数线,600分以上的就有7人。

  牛志远童年时是个流浪街头的孤儿,这使他从小就富有爱心。多年来,他固定帮助的孤儿就有十多个。2002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牛志远花费14万元在自家的责任田上盖起了13间房,把第一批9个孤儿接了进来,门口挂上了“襄城县阳光福利院”的牌子。对来到这里的孩子,牛志远管住,管吃穿,管学费,至今福利院仍助养着80名孤儿。在助养和资助这些孤儿的同时,他的小孙女却因车祸受伤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终落下了智障残疾。

  牛志远已经59岁了,但他还在劳碌着。

  因为他承诺过,10年之内要培养出100名大学生。

  02 邓费建、邓波:大学生小猪倌

  西南大学学生

  邓费建、邓波兄弟俩家住重庆市荣昌县吴家镇,3年前,两人同时考取了大学,这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喜事,然而对于邓家而言,这简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父亲患有心脏病,母亲体弱多病,为了供兄弟俩上大学,父母要种很多庄稼,非常辛苦。

  由于深知父母供自己读书的不易,兄弟俩学习非常刻苦,多次获得学校的各种奖学金。兄弟俩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勤工俭学,甚至过年都不回家。今年7月,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让兄弟俩寝食不安。

  兄弟俩决定加大勤工俭学的力度,于是,学习动物医学专业的哥哥邓费建决定开办一个养猪场。

  父母的支持给了兄弟俩极大的动力,他们一边养猪,一边抓紧时间学习,一个学期下来,不但猪养得膘肥体壮,而且在学习上,他们也再次双双获得奖学金。

  兄弟俩说,再过三个多月,这些小猪就可以出栏了,预计可以获得两万多元的利润。对于未来,他们有了新的思考。他们准备到西北地区找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开发立体农业。

  03 韦正雄:“学生比我生命还重要”

  贵州省望谟县油迈乡教育辅导站教师

  在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中,韦正雄拼死救出31名学生,却失去了7位亲人———他说:“学生比我的生命还重要”。

  46岁的韦正雄出生在望谟县油迈乡平卜村,1980年师范毕业后,分到油迈乡平卜小学任教,1995年调到乡教育辅导站工作。因为很多学生的家距离平卜小学有十多公里,而学校宿舍又少,因此,34名学生家长便让孩子寄住在离学校只有300米远的韦正雄家。6月12日深夜,该县境内发生特大洪灾。韦正雄家一墙之隔的两栋平房是他的两个亲弟弟韦正师和韦正开的家。两个弟弟外出打工,离家前特意嘱托韦正雄要照料好他们的妻子儿女。一边是危在旦夕的亲人,一边是急等救助的学生,救学生还是救亲人?韦正雄没有多加思索就直冲学生们居住的一楼。

  天亮后,31名学生顺利获救,而韦正雄却失去了7位亲人。

  04 包涵:152篇周记赢得学生的心

  复旦大学教师

  一本用旧了的蓝皮笔记本,把一个朴素、执著的高校辅导员推向台前。一向埋头做事的她没想到自己会引发高校思政工作者研究“包涵现象”。

  包涵曾是复旦大学2001级化学系的辅导员。

  4年的辅导员生涯,除寒暑假外,她坚持每周给学生写周记,并在班级主页上发布。篇篇周记,都融入这位年轻人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爱心+责任+智慧。在长达4年的辅导员生涯中,她共撰写辅导员周记152篇,累计12万余字。在学生住宿区的宣传栏阅读包涵的周记已经成为她的学生的一种习惯。

  2006年年初,包涵被评为“上海高校十佳辅导员”,她周记中许多精彩的心得被学生称为包涵“锦言”。今年6月,由国务委员陈至立题写书名、教育部部长周济作序的《包涵心语》正式出版,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京主持召开出版座谈会。

  05 申竟:她的心有四十七瓣

  山西省长治市华普涂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申竟1962年出生在山西长治,曾是一名下岗女工。2001年,她自主创业,成立了华普涂料有限公司。2003年,她创办了“申竟希望班”,先后共抚养、救助了47名来自山西长治、贵州紫云和山东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和贫困失学儿童,为此她投入了自己所有的物力和财力。2005年以后由于公司的经营滑坡,“希望班”多次由于资金问题陷入困境,但申竟一直咬牙坚持,她不愿孩子们再次回到贫瘠的家里:“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们继续读书,我要把这些孩子都送入大学!”

  申竟的最大理想是能给孩子们盖栋公寓。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申竟四处讨债和筹款。2006年10月9日,申竟在给孩子们筹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年仅45岁。车祸前她念念不忘的是给孩子们开一次家长会。她把自己的心分成了47份给予了每个孩子。

  06 卢经仕:在寂寞高山上愉快成长

  西藏地勘局地质调查大队大学生志愿者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这首志愿者之歌的优美旋律中,卢经仕的命运开始和西藏、黄金、高山、深谷、酷暑、严寒等紧紧联系在一起。

  2004年7月,学习宝石鉴定与营销专业的卢经仕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毕业后就奔赴西藏。进藏后,他主动要求来到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的西藏地勘局地质调查大队加查县邦布岩金矿区工作。

  2005年,卢经仕参加一个探矿平硐工程,投资30万元还未找到矿藏,他一头扎进270米深的山洞,忍受着缺氧引起的头痛头晕,仔细观察地质情况、收集资料、做矿层推测图,提出了继续施工的方案。在领导的支持下,勘探获得成功,黄金资源量新增1/4,总价值达5000万元以上。

  今年8月,两年志愿期即将结束的卢经仕申请留藏工作的报告获得批准。

  07 冯志远:就认准教书育人一件事

  宁夏中宁县关帝中学教师

  1958年,冯志远听从祖国的召唤,毅然放弃了上海安逸舒适的生活,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在自治区成立前夕来到了宁夏。在他的一再要求下,组织上派他到离县城20公里的鸣沙中学任教。后来,因工作需要,冯志远被调配到中宁黄河以北条件更为艰苦的新校关帝中学任教。因交通十分不便,冯志远就在校内的一间平房里安下了家,长年在学生食堂吃饭,一年四季和学生为伴。

  1984年,一直患有眼疾的冯志远在上课时完全失明。出人意料的是,失明后他拄着竹竿摸索着又站在讲台上,凭着记忆讲课,一讲就是5年。退休后的冯志远虽然离开了课堂,但仍坚守在校内,常年坚持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当学校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准备将他送到老年公寓以便颐养天年时,他知道后非常生气地说:“我怎么能离开学生呢!”就这样,他始终没有离开过校园半步,义务为学生辅导,坚持了10个春秋,直到他身患脑血栓的那一天。

  08 汤国民:打铁收破烂也要资助学生

  重庆大足县玉滩中学教师

  从2000年开始,每逢节假日,重庆大足县珠溪镇上收破烂的队伍中就会多出一个身影。他就是当地玉滩中学的教师汤国民,收破烂的收入是用来资助学生的。从1989年开始,在执教的17年里到底资助过多少学生,他自己也记不清楚,能说出名字的就有30多个。

  “有没有旧书、旧报纸、旧凉鞋、废铁哟?”汤国民一改讲台上的形象,一路吆喝着。收破烂是苦力活,有一次他收了满满两箩筐,足足90公斤,5公里的路他足足挑了3个半小时。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是发烫的石板路,脚下的凉鞋又突然坏了没法穿,他只好光着脚一步一挪,整个假期收破烂所得的1000多元,圆了好几个学生的上学梦。

  “学生给我起了个名字叫‘破烂王’,但是我感觉一点也没有什么。”

  2004年,就在资助学生敖知兰上高中那一年的暑期里,汤国民又开始了打铁生涯。“我没有其他本事,收破烂、打铁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对于学生,我们做教师的能帮一点是一点。”汤国民说。

  09 刘默涵:让灵魂永远保持站立姿势

  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

  2005年寒假,刘默涵通过办学习班筹到了4110元,为14名家境贫困的高中生分发了助学金。迄今,她用“默涵助学金”筹到的12700元资助了37名同学,同时还为4位同学找到了长期资助人。

  谁能想到,刘默涵曾经是一个被中学开除的“坏学生”。

  刘默涵上初中时,因为没能按时凑够学费,与老师发生口角,被学校开除了。病弱的母亲四处奔波,刘默涵终于在另一所中学复学了,但她变得沉默、尖刻,动辄便向他人发起攻击。班主任丁俊芬开导她:“这个世界上比你苦的人有很多,你永远都不是最苦的那一个;但是通过努力,你可以做最幸福的一个!”

  这句话改变了刘默涵的人生。19岁那年她考上了北大,开始了边上学边打工的生活。她利用周末到博物馆做解说员,晚上顾不上回宿舍又匆匆赶去做家教。冬天,骑车返回的路上,凛冽的寒风打在脸上,灌进衣服里,胃也饿得直痛。她流着泪告诉自己,生活苦不是放弃的理由。

  10 李力:带着“一把酸枣”追梦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院长

  李力是一个敢追梦的人,一追就是近十年。

  1998年山西文化艺术学校等三校合并为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那时李力就有排演一部具有“山西风格、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舞剧梦想。

  舞剧《一把酸枣》实现了他这一梦想,该剧自2004年首演以来,在全国各地巡演160多场。《一把酸枣》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也很好地宣传了山西文化。今年11月,该剧获得了2005年至200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舞剧类第一名。

  李力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院团合一”的办学模式和“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舞台实践—市场检验”的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得到了文化部及其他兄弟艺术院校的认可,为处于起步阶段的艺术职业教育摸索出了一条可以践行的道路,成为全国艺术院校学习借鉴的典范。

  李力用《一把酸枣》打造了艺术职业院校发展的样本。

  11 李春华:生如夏花般的绚烂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

  “我只看见他的头发。他已经不行了,就慢慢地、慢慢地沉下去了。”小峰哭诉着。2006年7月21日18时45分,李春华,一位普通平凡的大三学生,为救两名落水儿童小明和小峰,走完了22岁短暂的一生。

  大学3年,李春华上课永远是最认真的,笔记永远也是班上最好的,到图书馆借的书也是最多的,他所有的功课都是优秀和良好。在生活上,李春华又是最节俭的,他一个礼拜兼做两三份家教,一元钱的萝卜干拌饭或者九毛钱的袋装方便面,经常就是他全部的晚餐。今年暑假回家前,他正在干的一份活是送煤气罐,送一罐两块钱。

  李春华永远快乐、向上,同学们都亲昵地称他为“小花”。入学第一年,他以高票当选班长,第二年又光荣地成为中共预备党员。谁都没想到,快乐的“小花”家境会如此贫寒,因为他不仅没欠过一分钱学费,不仅从来没有申请过助学贷款,反而“资助灾区儿童,参加义务家教,帮助孤寡老人”。他的抽屉里有一份助学贷款申请,区、乡的章都盖了,但他没有交上去。“比我苦的同学还多呢。”他对父亲解释说。而这样的谦让,在李春华的身上已不是第一次了。

  12 李华芬:只愿每天都做有意义的事

  河南财经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学生

  李华芬的父亲是村小教师,母亲务农,弟弟妹妹正读初中,她想早点儿自食其力,为父母分担重负。但是,她得了白血病。今年4月,她作为一名志愿者去贵州毕节地区大方县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这是她第二次来这里———“我只想在活着的每一天做有意义的事情。”

  2004年9月,她从网上知道了大山里有位叫徐本禹的大学生支教者和一群渴望上学的穷孩子,迫切想帮助他们。两个月后,她和同学们把卖饮料瓶换来的357.3元钱汇给了徐本禹。一个多月后,她被诊断出白血病。

  与此同时,在徐本禹的发动下,受过李华芬资助的孩子在“为李华芬姐姐募捐”的纸箱前排起长队,李华芬收到了寄自贵州大山的汇款,但她把汇款退了回去。不久,那张汇款单伴着一封封信又回到了李华芬手中。徐本禹和孩子们的信支撑她度过了最绝望的日子。去年6月,她第一次踏上了通往贵州大水乡的路。

  李华芬支教没有任何补贴,生活全靠父亲每月寄来的200元钱维持。用电难、吃水难、买菜难,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然而李华芬似乎忘了自己是个病人,不光尽心尽力地教课,还承担起帮其他支教老师做饭的任务。

  学生们大多住在十几里以外,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他们破旧的茅草屋,李华芬的周末通常都是走在去家访的路上。

  13 杨振岭:爱心延续另一个生命

  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学生

  一位白血病女孩写下了这样一行字:“拉住我的手,不要让我走。”23岁的杨振岭冒着损伤健康的危险,为她两度捐献造血干细胞。他始终“拉着”她的手,一刻也没有松开……

  在2003年的一次无偿献血中,当杨振岭毫不犹豫地在捐献志愿书上签了名。有名17岁的白血病女孩亟须移植造血干细胞,杨振岭爽快地住进了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病房。2005年8月8日,医生开始为他注射动员剂,以便加速生成造血干细胞。药物的副作用一度使杨振岭感到相当不适,杨振岭说:“无论怎么困难,我一定要坚持到底。”

  此刻,患者病情严重,还需要50毫升含造血干细胞的血液。人们把目光再次集中到杨振岭身上,但他已经出现了低烧和头痛现象。医生犹豫了,母亲要求放弃,可杨振岭却坚定要进行第二次采集。当血液输入患病女孩体内时,女孩的妈妈泪流满面:“他给了我女儿第二次生命。”

  14 陈进兴:痴迷新课改的教育局长

  福建省南安市教育局局长

  这是一位痴迷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局长。他认为,课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这种变化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希望家长和学校都能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因为他的积极投入,南安的新课程改革成绩突出。2003年以来共有来自18个省市的152个教育考察团5000多人次到安南考察新课改。他本人先后应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厅的邀请,分别在全国各地作新课改经验的专题讲座几十次。《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分别以《创造生命力的教育———解读一位县教育局长的心路历程》和《一位教育局长的课改观》为题对他进行专访。几年来,他坚持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笔耕不辍,累计撰写22本工作笔记、15本听课笔记,19本读书笔记,共计40万字,发表调研报告和论文20多篇,出版《教育局长谈课程改革》、《一位教育局长的课改日记》两本专著。2006年,他主编《南安市新课程试验丛书》一套12本,并创个人教育博客,点击超过15万人次。

  15陈敬道:带着养父求学支教

  湖北省仙桃市范关高中教师

  一个在饥饿与劳累中长大的小女孩,为什么总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一个千辛万苦跳离农门的大学生,为什么义无反顾地回到农村就业?

  她在困苦中表现出的坚韧顽强让人钦佩,而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她所保持的纯朴、高尚,以及从容无邪的微笑,更让人震撼。

  陈敬道自小丧母,父亲弃她而去,是养父将她一手带大。为了报答养育之恩,考上湖北师范学院的陈敬道在离学校十几公里的农村租了一间房,背着瘫痪的养父去上学。为了给养父挣医药费,她卖过报纸,发过传单,端过盘子,拿着奖学金的同时还兼做4份家教……

  陈敬道把生活赋予她的磨难化作财富,把社会赠予她的关爱化作厚礼,慷慨无私地回馈给农村的孩子们。2005年7月,陈敬道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带着病榻上的养父到湖北省仙桃市范关高中这所农村中学任教。

  “每次遇到困难,我从来没有退缩过,因为我始终相信一点:人生的大海难免波澜起伏,但对生活的爱永远不能泯灭。”从孩子们的身上,陈敬道一次次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看到了当年那个倔强而瘦小的女孩。她一次次向孩子们传递这样的信念:只要真心付出,就会获得爱的回应。

  16汪来九: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教师

  汪来九,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潭乡塘田村人。他35年如一日扎根山区,一人一校,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山村学校复式教学方法。他先后荣获“全省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并获得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和证书。

  在做乡村小学教师的儿子汪承明的记忆里,父亲汪来九的形象始终和大山深处的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潭乡毛田村小学紧密相连着。汪承明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学校里根本没什么教具,但父亲总能想出很多办法,形象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汪承明还清楚地记得,父亲不仅是一个教书很有办法的人,还是一个特别不会“偷懒”的人,经常会自寻“麻烦”。多年以后,始终崇拜着父亲的汪承明也像父亲一样,走进汪来九当年就读的徽州师范,同样成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汪承明说,自己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自豪,因为从父亲的身上领悟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准则,也让自己和许多像自己一样的青年教师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像父亲那样做教师”,永远都会鼓励着汪承明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和热情。

  在汪来九的身上,很多事情在常人看来,是那样的普通,但35年的始终如一,又让每件事情让人觉得是那样的伟大!

  17孟二冬:他留下了对所有人的爱

  北京大学教师

  孟二冬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代文学教研室的骨干教师。2004年,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开始在石河子大学中文系任教。在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在医生做出“禁声”的医嘱后,他仍坚持为2002级4个班130余名学生每周授课10学时,同时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课程。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声中,在同学们的掌声和感动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回到北京,经北大医院胸外科诊断,孟二冬患食道及气管恶性肿瘤,从2005年5月到逝世他先后接受了三次手术治疗,即使如此,病情稍有缓和,他仍然带病继续坚持工作。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传道,授业,解惑,孟二冬身体力行,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学者的神圣使命。尽管身患重病,他仍然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追求,坚守自己的师德,坚守自己的生活,这种始终如一的坚守,让人感动,让人感到温暖。他在平凡、平淡、平和、平实之间,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18林毅夫:最年轻的“蔡元培奖”获得者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台湾人,“海归”,劳模,新农村……没有一定想象力的人,很难在这几个词里找到其内在的联系。但是,在经济学家林毅夫身上,它们被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林毅夫,1952年生于台湾。1986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7年回国,供职于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1994年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提出了企业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早年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被国际经济学界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2006年12月,他获北大首届“蔡元培奖”,奖励他率先运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他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他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

  他曾在和学生聊天的时候说过:“将军最大的荣耀是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还,学者最大的荣耀是累死在书桌上。”这句话成了林毅夫的座右铭。

  19 林秀贞:一个乡村老太可以有多高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村民

  村小学校舍漏雨,她马上送去2000元,看到桌子破旧,又拿3000元换了新课桌;村头的排水沟坏了,她拿出3000元修好;村里街道不平,她拿出1.5万元修成了水泥路,还安上了路灯;她资助的14名考取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学生,已有12人完成学业。

  她主动让她的同学———当时的乡中学校长李保义向她提供贫困学生的名单,虽然要帮助他们,但又叮嘱李保义不要说出去。她说:“不要让被资助的学生知道,不要让他们产生自卑感。我不想让他们背着包袱上学,也不必产生报恩思想。我帮他们就是为了能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就是林秀贞,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一个乡村人的道德所能达到的至高境界。

  作为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的一名普通党员,30多年来,她帮助29名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困难群众走出困境,圆了他们的“家庭梦”、“求学梦”、“养老梦”、“就业梦”。她先后被授予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日前,她又被授予2006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等荣誉称号。

  20 陆永康:跪着的身躯扛起山乡希望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民族学校教师

  “如果你问我有什么可图,我要说的就是我图的是家乡的娃娃都能读书有知识,我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好老师。”这句话本身并不具有特别动人的力量,具有特别动人力量的是说这话的人———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民族学校残疾教师陆永康。

  陆永康出生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乡孔荣村。出生才9个月,他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到了学步的年龄,他只能用双膝跪地,在地上前后挪动。20岁那年,陆永康成为一名民办教师,“跪”到了讲台上。这一“跪”,就是36年。别人走1小时的路,他要“跪行”4个多小时,但陆永康就是这样跪遍了孔荣小学周边的自然村寨。他所教的毕业班42人中有22人考取了初中,这在孔荣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他比常人矮了许多,一双特制的大木鞋,把他膝盖以下的双腿紧紧裹住,这双用木板、篮球皮、铁丝、钢钉做成的木鞋没有鞋帮,却有2公斤多重。陆永康就是这样一位五十多岁的硬汉子,有着大山般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同一件事,为使山村孩子脱盲,为了孩子明天的希望,跪行于大山之中,校园内、课堂上,他拖着残疾的身子与命运抗争,与天地抗衡。

  21 郑丹娜:“悄悄话”走进学生心灵

  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8年时间,360万字的“悄悄话”,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语文教师郑丹娜,用她略显孱弱的臂膀,坚定而顽强地架设起与学生之间心与心沟通的桥梁。

  出于语文教师的职业习惯,8年前,郑丹娜在自己所带的班级里开展了“我手写我口”练笔活动。渐渐地,练笔的内容越来越宽泛,小小的练笔本成了学生向她倾诉内心话语的港湾,师生间的“悄悄话”也超越了练笔的初衷,成为一座心桥。有的“悄悄话”写在品德迷失处,有的写在心灵阴郁时,有的写在质疑问难处,有的写在喜讯进步时,360万字的内容不可一一铭记,但那颗感动和成长的心时刻激励着郑丹娜继续前行。

  郑丹娜称自己的学生为“孩子”,她也像一个母亲一样呵护着每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灵。小小的“悄悄话”本是她和学生共同的珍爱,用平视的视角、放低的姿态和学生进行内心交流,让郑丹娜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教育和情绪管理上找到了一条捷径,有时候甚至不顾担上“多管闲事”名声,因为在她心里,学生的健康成长比什么都重要。2006年教师节期间,郑丹娜被评为北京市十佳班主任,也让她对自己最初的选择有了更多的信心。

  22 胡铃心:勇敢的心向蓝天飞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05级硕士研究生

  路不是一步走出来的,今天所站立的地方,胡铃心走了许多年。

  从中学时期的“21世纪空天飞机展望”设计开始,胡铃心有许多才华横溢的设计,比如“微小型可控扑翼飞行器”,比如“多面手太空线缆系统”等。“飞豹”歼击轰炸机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神舟五号飞船”副总设计师郑松辉先生、著名航空专家屠基达院士、我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对胡铃心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才华十分欣赏。

  沿着童年的梦想一步步走来,胡铃心正逼近他的蓝天。

  与此同时,胡铃心也成为青年的楷模和媒体的焦点。2005年12月,作为全国先进典型和时代先锋,他接受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11家中央新闻媒体的集中采访。在闪光灯背后,他有着更耀眼的光环:“飞向未来———国际太空探索创新竞赛”亚洲赛区第一名、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全国三好学生、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等。

  23 祝香云:用生命谱就的辉煌绝唱

  浙江省绍兴县平水镇中心小学教师

  “祝香云的一生尽管短暂,可她却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践行了一位人民教师敬业爱生、服务奉献的崇高品德。”悼词中这样说。

  2006年5月27日中午,浙江省绍兴县平水镇中心小学放学,一辆东风大货车满载着货物由南向北疾驰而来,这时护送学生的行政值日教师陈晔华发现车子没有慢下来,就不断地挥动手中的小黄旗,大声叫喊,向货车司机示意。但车子仍然没有减速,还剐走了陈老师手中的小黄旗,并冲向反向车道的人行横道。

  此时正在护送学生过马路的带班教师祝香云看到情况危急,奋不顾身地将在其前面行走的学生张玉成用力推开。

  货车撞倒一名推着自行车接送学生的家长后,又撞向祝香云,车子的前后轮分别从两人身上碾过。祝香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被抢救出来的学生张玉成回忆说:“一起被推开的还有我们班上的郦玉芳、沈晶晶和另外一个四年级的同学。”

  祝香云的事迹感动了绍兴,上千市民陆续到她家中吊唁。绍兴本地的许多网站上,网民自发开辟了吊唁专题。一位网友说:“祝老师,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愿老师一路走好!”

  24 俞敏洪:用自己的方式“冲锋”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1993年冬天,一个人拎着糨糊桶在寒冷的夜晚贴小广告;2006年9月7日,他把“小广告”贴到了纽约证券交易所。

  他把糨糊桶拎成了“金桶”,这个点石成金的“魔术师”就是俞敏洪,一个身材瘦削,身上有浓浓的书生气质而不是领导气质的“留学教父”。

  那个当年从小广告起步的公司现在叫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它已占据北京80%、全国50%的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超过15万人次,是中国最大的私立教育服务机构。

  随着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今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成功上市,俞敏洪的财富开始为世人所瞩目。在10月11日公布的“观澜湖2006胡润百富榜”上,现年44岁的俞敏洪以2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152位,成为“中国最富有的教师”。新东方的上市,也使一批公司员工成为“富翁教师”。

  这对习惯教师是清贫的人来说,冲击是巨大的,但对俞敏洪来说这一切并不重要。这个名字在哈佛和耶鲁的号召力几乎超过了中国任何一位大学校长的“书生”,用自己的方式冲锋在教育领域。他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俞敏洪说:“我的理想是做世界性的教育,只有把东西方最优秀的东西结合起来,才能办成最好的教育。”

  25 施永辉:“80后”科学新秀贡献祖国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中国是一个棉花种植大国,但却不是一个棉花种植强国……这导致我国棉花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偏低,而且还需要进口大量的高级棉。如果提高棉花纤维的品质,不仅能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更能提高中国棉花的国际价格,直接惠及棉农。”

  豪情满怀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2级博士研究生施永辉所带领的小组今年3月在国际一流生命科学杂志《植物细胞学》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棉纤维细胞的论文,网络点击率高居首位,成为该杂志有史以来网络点击率最高的50篇论文之一。

  这篇论文是“973”项目——“棉纤维细胞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下面一个课题的研究成果,2003年年底,年仅23岁的施永辉被导师“长江学者”朱玉贤任命为该课题小组的负责人,启动国内最大规模的棉花生物芯片研究。那时,他认识到这个课题对于国家和民族意义重大。他也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一次,施永辉需要使用一种分析芯片实验数据的生物信息软件。这个软件相当专业,只有计算机系高年级的博士才会偶尔用到。整整3天时间,施永辉只吃了两顿饭,睡了不到10个小时,其余时间都是对着电脑不停地调试,再调试,对比结果,最后得出了高质量的数据。

  26 康震:我只是向学生多走近一步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学生都亲切地称他们的老师康震为“康师傅”。因为这位“康师傅”尽管是副教授、文学院副院长,但却一直坚持带班当班主任,他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和热情关怀,换来了一声声亦师长亦兄长的“康师傅”。

  他认为自己不仅是班级的“主任”,更是班级的“成员”。

  开学之初,他将自己家里的住宅电话、手机号码都公布给学生,告诉他们如果遇到了困难、矛盾、问题,无论什么时间,都可以与自己电话联系。大学四年,班级组织过多次春游活动,每一次康震都是最积极的响应者。

  “非典”时,他班里的60多位同学分散在10多个宿舍中。他每天一个一个宿舍、一个一个学生地打电话,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的安抚宽慰,每个电话少则一个多小时,多则三四个小时。他带领学生创立了班刊《存在》,坚持4年给每一期的“康师傅书苑”撰写“读书指南”专栏。在这块小小的园地上,班里的各种人才纷纷涌现,学生们通过锻炼培养了能力也树立了自信。

  今年他带的毕业班75名学生中,有36人进入本校或其他名牌大学继续深造,1人出国留学深造,20多人签约到国家机关、北京市或地方重点中学。在他身上,学生们看到了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也被评为今年“北京高校首届十佳辅导员”。

  27 顾建军:为中小学技术教育呐喊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顾建军,国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组组长和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技术课程实施指南研制组负责人。他是我国第一位系统进行中小学技术教育基础研究、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中小学技术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技术教育专家。

  2000年以来,他主持了直接规划和组织作为素质教育和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我国中小学技术课程建设工作,主持起草了建国以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主持了我国建国历史上第一批通用技术教师的国家级培训和部分省级培训,主持和筹划了我国的第一次面向中小学的技术教育国际会议、并打开了中国与国际技术教育组织及诸多国家的联系通道,同时对我国当前10省市的高中技术课程实验提供了深入的指导和服务,并针对我国中小学学生动手能力不够理想、学生技术素养较为缺乏、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技术教育不够了解的现状,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进行了广泛的鼓呼与呐喊。

  顾建军先后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撰写的《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获全国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28 黄来女:困苦压不垮感恩的心

  武汉大学学生

  黄来女出生在广西合浦县一个普通家庭,4岁时,母亲因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不久,父亲打零工的文工团又解散了。卖唱、帮工、做小买卖……父女俩辗转漂泊。

  2005年1月,黄来女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后,父亲卖掉了老家的房子,准备来武汉边打工边照顾女儿。然而,来武汉的当天晚上突发脑溢血。为了照顾父亲,黄来女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简陋的民房,每天抽空给父亲做理疗,按摩手脚,每天胳膊都酸酸胀胀的,连笔都握不了。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给父亲洗脸刷牙、打针吃药。吃完饭后花半小时步行到学校上课,中午和下午课后连忙往家赶,给父亲做饭、熬药。安顿好父亲睡下,她就打开书本开始学习。她拼命做家教补贴家用,最多时一个月做了3份,此外还在学校做一份勤工俭学。

  黄来女一次次地带着父亲到医院进行化疗,“我不会放弃!能守着爸爸,照顾爸爸,我觉得很幸福”。

  苦难没有压垮这个单薄的女孩。黄来女功课一直很优秀,去年获得国家奖学金,今年获“全省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两年来,黄来女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黄来女说:“我没有办法一一回报帮助过我的人。但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会尽力地去帮助更多的人。”

  29 崔其升:农村中学的“课堂革命”

   山东杜郎口中学校长

  他把一所面临被取缔的农村落后中学改造成为全国闻名的品牌学校。

  在长期的听课研究中,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发现一个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教师一站讲台,就会情不自禁地多讲起来。而他认为,只要学生通过探索可以学会的东西,教师都不要讲。所以,他提出了取消讲台的大胆设想,而且随之付诸实施。

  这个偏居鲁西北的一个普通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给课堂这个教育行为的根基所在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是学生学习态度由“供应式”向“超市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由一言堂变成了百家争鸣,学生由精英式学习变成全员式参与;二是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使课堂成了“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三是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他彻底解放了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现实层面,这种变化最为明显的“效益”是:全校报考重点高中茌平一中的268名学生有267名被录取。而这些还都不是最主要的,杜郎口中学教改最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许多学生的“生命形态”,让他们的人生因此变得更加充满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

  30 潘建伟:入选国际物理学年度重大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

  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2006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日前揭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研究小组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关于“单光子量子态远程克隆”的研究成果榜上有名。这是继2004年之后,中国科学家在国内取得的研究成果再次被国际权威组织评选为国际物理学年度重大进展。

  潘建伟和他的同事们利用多光子纠缠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基于多光子纠缠的量子态远程克隆。随后,日本东京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实现了基于连续变量的量子态远程克隆。这两项工作一起被美国物理学会评选为2006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

  潘建伟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在量子信息论和量子论基本问题等世界学术前沿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重要成果,将我国多粒子纠缠态研究领入国际领先水平。他在世界上系统地开创了量子通讯的实验研究领域;首次成功地制备了三光子、四光子、五光子纠缠态,并由此首次完成了三光子和四光子GHZ定理的实验验证;在连续变量的Bell定理、两粒子GHZ定理的证明以及多粒子纠缠分类等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成果被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广泛关注,被引用1500多次。其论文被NATURE杂志评为百年以来物理学21篇经典性论文。

(责任编辑:willmicro)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韦正雄 | 申竟 | 牛志远 | 卢经仕 | 邓费建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