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贵州日报

从实际出发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广大农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现代农业,全面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需要。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省会城市,在发展中有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现实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必须因地制宜,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不断探索,讲求实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大城市、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是贵阳的基本市情。据统计,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白云区比最低的县高5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分之一。因此,贵阳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新农村,第一重要的是发展生产。生产发展的关键是着力抓好农业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强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思路,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做到“扶优、扶强、扶大”。近年来,贵阳市每年发展10个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老干妈”风味食品公司、“好一多”乳业等一批龙头企业逐渐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优势互补、产业对接,引进贵阳需要的资金、项目、技术和管理人才,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水平。近年来,贵阳立足药材资源优势,通过举办药博会、上门招商等方式,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到贵阳发展现代药业,全市制药企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3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9亿元,益佰、同济堂等一批药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使更多的农民实现就地转移、就地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服务功能全、辐射带动面广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强力推进农业特色化。按照都市农业、城郊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的定位,沿高等级公路、国道和省道建设商品化生产基地,逐步形成果树、蔬菜、花卉、中药材等八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2005年以来,贵阳充分发挥土壤、气候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玫瑰、马蹄莲、康乃馨、非洲菊等地产花卉。2006年重点建设乌当、白云花卉产地批发市场,加快花卉市场二期建设,新增2000个花卉大棚,花卉产值突破1亿元,贵阳花卉产业不仅结束“逆差”的历史,还远销到日本、香港等市场,花卉成为全市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进一步加快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对农禽产品逐步实行免疫标识市场准入制。

  强化新农村建设的支撑条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投融资体系建设、农民发展能力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当前的重点任务,应当抓住不放、抓出实效。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在开展新一轮《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乡镇企业向园区或功能区块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田经营向农业产业大户集中的原则,统筹编制贵阳市区城发展战略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基本形成城市一县城一集镇一中心村的四级城镇规划框架体系。二是推进村寨整治。以大力实施“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千村推进”工程为载体,重点实施12个省级示范村和100个市级示范村的规划建设。对全市100个行政村所在地村寨进行绿化、美化,着力搞好村组道路、河道两旁、村庄周围绿化美化和家庭净化,切实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在城区要结合城市拓展和重点工程建设,规划建设社区型农民新村,引导农民向新区集中、向居民转变,努力打造一批特色样板村;在公路沿线和景区周围,按照“路畅、山绿、村兴、民富”的要求,从村容村貌整治入手,重点加强村庄道路、农田水利、公共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环境整洁、景观生态、村风文明的示范村和旅游文化村;在偏远山区,要根据地理位置、生产条件、村风民情,分类打造一批生态村、民俗村、科技村。三是坚持“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十字方针不动摇。加快渔洞峡、席关水库等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水资源综合管理项目的建设,逐步解决城市供水和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基本农田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加大城乡公路网络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等级公路和村寨串户路建设,完成20户以上的村寨串户道路硬化。加快农村沼气池建设,到2008年全面完成农村18.5万口沼气池建设任务。在“茅草房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力度,提高农村“安居”水平。继续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环城林带建设等生态工程。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建设,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信息网络,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5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率达95%。加强农村投融资体系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按照公共财政方向,加大财政资金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实现投资方向和结构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的重大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劲的资金支持。一是从2006年起,每年从价格调节资金中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二是从小城镇建设资金中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用于村寨规划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每年按省发改委要求的匹配比例,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安排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基本项目建设。四是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市和区从新增的教育、文化、卫生专项经费中安排70%的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科技专项资金也要向农业农村倾斜。五是市的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例按土地出让纯收益的20%确定,专项用于土地整理和复垦、宜农未利用地的开发、基本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开发以及失地农民的补偿。六是每年从市直各部门各单位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中,统筹安排10%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七是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和强化农村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能力。加强农民发展能力建设。广大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合作的新型农民,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一是围绕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积极整合农村培训资源,形成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和机制,集中力量抓农业适用技术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真正把加快农村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之上。二是突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推进教育引导工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并结合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农村广泛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三是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创建文明村寨、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增强农民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四是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图书室、文化活动站、农村远程教育活动室建设,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发掘民族民间文化,传播有益文化,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机制

  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农村工作运行机制、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根本保证。在工作中,我们必须分层次、分阶段、分责任。就是针对新农村建设起点有先后、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的实际,在制定标准不搞“一刀切”,使各地的标准既积极又科学,并从发展实力、收入水平、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村风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量化,以便落到实处。贯彻村镇规划是龙头、发展生产是根本、基础设施是保障、富裕农民是关键的要求,分步实施发展规划,防止出现人们担心的“一阵风”、“搞突击”甚至大拆大建等问题,决不让新农村建设成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严守不违背群众意愿、不增加群众负担、不损害群众利益的原则,制定责任明晰的考核办法,特别是要明确基层县、市、区及财政、规划、国土、交通、卫生、农林等职能部门的目标任务,并纳入年终考核。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稳定并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此基础上完善规范农民自愿进行土地有偿流转。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严格执行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的规定,正确处理精简机构与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关系,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农村基层政权稳固和社会稳定。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完善服务体系。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要建立向农村倾斜的投入机制,稳步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切实抓好“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完善农村特困户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和“因病返贫”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和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并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靠的问题。(作者系贵阳市市长) 作者:袁周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新农村建设 | 农村 | 贵阳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