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漫谈“教化”与“娱乐”

  剧团改革,涉及体制。谈到体制,又必然涉及到戏曲历史的传统。离开体制,离开传统经验谈改革,犹如“盲人骑瞎马”,不易找到正确的方位。最近看了几出戏,更感到剧团改革之迫切。

  戏曲艺术历来信奉“高台教化”,但又十分讲究“寓教于乐”。

前者是其宗旨之一,后者则是实现宗旨的重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终成大气候,创造出一朵朵中国戏曲之花。也不知从何时起,论宗旨的多了,谈手段的少了,久而久之,即使一些“行家里手”,对宗旨是念念有词,至于手段嘛,对不起,则忘得差不多了。“意在笔先”,提起笔,意中似乎处处皆有“雷池”,如何下笔,如何想像?“天堑变通途”是有条件的。过河要有桥或船,至少也要摸着石头才能过。繁荣戏曲艺术也是如此,既要论宗旨,注重“教化”,也要讲手段,“寓乐”于内,这才是正理!忽略任何一方,只能是“铁拐李”,有损整体形象。

  就近日看的两出戏为例,内容是很不错的,主题鲜明,贴近生活,教育意义很强,就是太严肃,太沉重,板着面孔训人,势必造成“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观众是不吃这一套的。演员演戏,是工作,也是为了生计;观众看戏,是休闲,也是为了欣赏。演员谈“教化”,观众则谈“娱乐”。向观众“教化”,首先得吸引观众来看戏,在看戏中感受“教化”。观众不来看戏,你如何“教化”于他?演员就其整体来讲,是很注重“教化”的,而且是有传统的。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马连良挑的班就叫“扶风社”,叶盛兰组的班也叫“育化社”,周信芳领衔的班社干脆就叫“移风社”。严凤英和王少舫解放之初在安庆“打擂台”,一个叫“胜利”一个叫“民众”,如此等等,含意尽在其中。这些戏曲名家都懂得:“寓乐”是便于观众接受“教化”,从而把“主题埋得深深的”,不露痕迹,更不会直白说教,处处以“教育者”自居。观众掏钱买票是去看戏,绝对不会说“今晚我掏钱买票去听课”。

  然而不重视观众是要吃亏的。历史反复证明,失去观众的剧种是很悲惨的,没有观众的剧种是不可能存在的。演员心中一定要有观众,尤其是各剧种各剧团的领军人物——各个行当各个流派的主要演员,更要懂得甚至熟悉群众的欣赏水平和艺术品味。不错,观众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参差不齐的群体,“众口难调”是不言而喻的。一味“迁就”肯定不行,硬要“对着干”当然也不好,最好的办法是在了解他们适应他们的同时争取他们进而教化他们。使他们在休闲之中,不显山不露水地通过“潜移默化”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也是演员的“本事”。一个合格的好演员就要懂得观众、了解市场,知道演什么戏既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能得到观众的赞扬,既不有伤风化,又能显露戏曲的功能。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重新研究、重新认识。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演员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