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东方时空》1月23日播出节目《你为什么不慈善?》,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张泉灵):
这几年,慈善事业这个词离老百姓是越来越近了。
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你看这个可爱的孩子他是北京方庄第二幼儿园的小朋友,拿着一个捐款箱在募捐爱心,希望这个爱心都汇集到这儿来。我们最近也就慈善问题,就大众的慈善意识专门做了一个调查,根据我们和某网站的联合调查,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果,我们来看一下。
如果您参加过慈善事业,频率是什么样?有21%的人表示很少,56%的人是平均一年一次,23%的人经常捐款。那你把后两项相加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公众的爱心是不缺乏的,因为平均一年捐一次以上的相加要80%了。但是你来看下一个数据,非常鲜明的对比,我们问的是如果你参加慈善活动,最多是哪种情况?有12%的人表示他们是非常主动的,有46%说有人组织我才主动,有31%的人说随大流,别人捐自己才捐,有11%说不太主动,最好能够不捐。刚才的数字表明大家爱心是不缺乏的,但是这个调查的结果就相反的告诉我们说,主动性是很差的,因为只有12%的人表示自己是主动的。那既然爱心不缺乏,大家又不主动,这当中的矛盾是怎么形成的,这爱心路上的障碍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北京的一个退休工程师王阿姨她是怎么说的。
解说:
北京66岁的退休工程师王阿姨,去年在电视上看到帮助贫困圆梦的新闻,于是她拿出了四个月的退休金四千多块钱,希望以此来捐助一个大学生,但是捐助过程却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顺利。
王爱梅 退休工程师:
我们在一块聊天,我们这些老年人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只是这个渠道只是不知道怎么去弄,我们根本就不会上那个网,所以你说我们上网上去弄,我这都是别人帮我挑了(受资助的)一个小孩。
解说:
王阿姨通过114联系上了接受捐款的慈善机构,由于对这个慈善机构不是很了解,她决定亲自去一看。
王爱梅:
我自己去看看,我也想看就是这个机构是不是确确实实那么让人可信,因为什么呢?就是说毕竟四千多块钱,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解说:
确定这是一家比较规范的慈善机构后,王阿姨才放心的把四千多块钱捐了出去,但钱什么时候能到接受捐助的大学生手里呢?
王爱梅:
我为什么选一个北京的孩子呢,就是说我能看见是不是这钱到你手里了,你来(上学)了,结果一直到都开学了,没有电话,因为我知道他是在哪个学校,我就往这个学校打点,打通了,找到他了,这时候我放心了。
解说:
其实不止像王阿姨这样的普通人,在慈善捐助时会遇到很多困难。上周在北京的一个慈善拍卖会上,一些经常参与慈善活动的演艺人士也向我们表达了他们以往在献爱心时的担心和顾虑。
李慧珍 歌手:
你看我现在每年要捐什么东西,我要去牛街(一个捐助中心)很远,我们家到牛街特别特别远,并且我当时记得牛街那个捐助的那个电话,还是我们上网去查的,然后我就前两天去的时候,我还在那儿绕圈,绕了一个半小时。
安琥:
捐了一个块钱,但那个人确确实实拿到了一块钱,或者说我不捐钱,我捐了一件衣服,那个人确确实实地穿在了身子上,这是我能够感受到的那种成就感。可是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让我知道,我捐的这些东西确实到他们手上。
主持人:
那这些艺人包括王阿姨的说法有没有代表呢?我们在更大的范围进行了一个调查,三千多人的调查结果,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回答。我们问,什么样的情况会影响你去做慈善事业?那么排列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第一,说对钱物的最终用途不了解。第二,捐款组织者提供的便利程度不够。第三,爱心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比如说你通过单位可能捐了一百块钱,始终也没有一个人来对你说谢谢,这就是尊重不够。那么对于观众提出的这些意见,那像政府的主管部门是否了解呢,我们来看一下。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