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各地视窗

考古专家确定安徽双墩汉墓墓主为六安王刘庆

  随着1月24日晚双墩汉墓内棺的成功提取,关于墓主身份的最后确定也成为考古工作进一步的工作重点。1月25日,考古人员对内棺进行了初步清理,未发现进一步证明或推翻之前对墓主身份推测的新证据,据此,考古专家正式确定,双墩汉墓墓主身份为第一代六安王刘庆。

  1月25日,考古人员对暂时停放在六安市皖西博物馆内的内棺进行了初步清理,虽然在乌黑的淤泥中细细搜索了几个小时,但除了几颗散落的玛瑙珠和从棺木脱落的泡钉、柿蒂形纹饰外,其他一无所获。尽管之前对在被盗后的主棺内发现惊喜已经不抱太大的希望,但最后的结果仍让现场的考古人员备感失落。

  墓主是否就是六安王刘庆?之前部分媒体已经做出肯定的报道,但由于一直未找到最确凿的证据,考古专家仍审慎地维持“基本推定”的结论。省文物局考古所所长杨立新介绍,虽然在内棺内并未找到进一步证明墓主身份的证据,但也并未发现任何与推断相悖的证据,而且前不久出土的大量兵器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关于墓主为男性的推断。因而,目前可以确定地说,墓主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刘庆,具体的尸骨鉴定工作则会在时机成熟时进行。

  至此,双墩汉墓全面发掘清理暂告一段落,考古人员将转入对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并将随即展开对双墩一号汉墓所在整个王陵区的勘测调查工作,积极争取对王陵的原址保护。

  直击双墩六安汉墓

  车子行驶在丘陵间的崎岖小路间,看窗外不时闪过的高低参差的“墩”和冷风中萧瑟的树枝,心中充满了对此行的期待,渴望着与这座埋藏着2000多年历史文明的汉代古墓的相遇。

  远远地,一道长长的高高篱笆墙环绕在路边,圈出了一片隔绝的世界。墙边,是围观的攘攘人群。弯腰穿过窄窄的篱笆门;再抬头,是一阵猝不及防的震惊:西、南、北面次第而落的四道高高台阶和一条长长而下的通道间,一座庞大的“中”字形墓葬赫然入目,那一瞬,想到了“宏伟壮观”这个词。这,便是双墩一号汉墓了。

  开启尘封的历史

  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合武铁路高速铁路的建设,我省文物考古所于2006年1月组队对铁路沿线进行了考古调查;3月,考古人员正式开始对双墩一号汉墓进行保护性抢救发掘。在首先开始的考古钻探中,相继发现了墓葬封土西侧三座并列的小型西汉陪葬墓、墓葬西南的一座车马坑等。4月中旬,考古人员开始对11米高的封土进行发掘,10月,3万多方的封土被清理出来。为了避免对墓葬可能造成的损坏,考古人员停止了挖掘机的工作,凭着铁锨、木刷等最简单原始的工具开始了蚂蚁搬家似的清理工作。10月中旬,当墓葬完整的“黄肠题凑”结构呈现在眼前时,5个多月来风吹日晒地辛苦在发掘现场的考古人员们激动得无以言表。“这是王侯级的墓葬!在我们安徽是史无前例!做了一辈子考古,真没想到自己竟能亲身遇到!”省文物局考古所所长杨立新和他的同事们心中燃起激情。

  “往左!稳住!吊起来——”1月24日18点16分,在紧张有序的指挥和25吨位起重机的轰鸣声中,双墩汉墓最深层的内棺终于被整体吊取出墓葬,众人期盼已久的双墩汉墓终于撩开了它最后的面纱,持续了10个多月的发掘清理工作也终于暂时告一段落。

  “黄肠题凑”是流行于汉代的一种特殊葬制,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此类墓葬目前仅在北京、石家庄、扬州、长沙等少数地方曾有发现,在我省则是首次发现。虽已尘封在地下2000多年,但双墩汉墓的“黄肠题凑”保护非常完整,这在更是全国少见。墓葬由墓道、墓椁、墓室和外藏室组成,东西向,深10米,长48米;墓椁有四层盖板,墓室则由木椁、石椁及两层木质重棺组成。

  在早期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出土了部分铠甲片,和部分刻有‘共府’铭文的铜壶,据此,专家推断葬者应为男性,而第一代‘六安王’刘庆为‘恭王’,死后谥‘共’,因此墓主可以基本确认为刘庆。

  10个多月的发掘中,双墩汉墓给关注它的人们不断地带来着惊喜。精美的错金银工艺,晶莹剔透的玛瑙,造型精致的玉器,22件珍贵的青铜壶,数百件形态各异的木俑,众多的木马,附有彩绘的兵器,做工精巧的柿蒂形纹饰,2000多年的菜叶、美酒和金黄色的谷粒——虽然泥迹斑斑,但其中蕴含的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信息却不可磨灭,这些文物对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墓葬制度、制造工艺等有着重要意义。

  考古发掘的意义究竟在那里?省文物局考古所所长杨立新认为,它不在于出土更多更精美的文物,而在于本身发掘的意义和价值,金银、玉器。“但越少越难保存的东西最珍贵,其意义不在于文物本身价值,而在于其研究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一件文物并算不上什么,但如果与周边其他文物形成有机整体,从而构成文化圈,那便真正代表了某个时代、某个区域中最有代表性的东西,而其研究的科学的历史的意义才才能得以体现。”

  科技保护地下文明

  外藏室发现了大量木器,立即进行保湿、脱水处理;新出土了装着“酒”香沁人的液体的青铜壶,立即取样留存;又发现了麻绳样的有机质,首先进行加固处理;木椁盖板下发现了有着彩绘图案的金属质兵器,立刻加以固色保护。在发掘现场,省文物保护中心的袁传勋博士和他的几个徒弟是最忙的人了,他们负责此次双墩汉墓发掘清理的全部文物科技保护工作。

  由于墓葬在地下密封环境中,经过多年变化,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环境,一旦墓葬打开,文物遇到空气后即产生反应而光彩不再,因此文物必须在出土后,第一时间受到保护。这给袁教授和他的徒弟们带来很大工作压力,他们首先给墓葬中可能的出土文物做一个预测,事先做好了种种针对性保护工作方案,如漆器、木器的截取,甚至是极难保存的丝绸。但这些方案基本都是针对个体文物而言的,让袁教授他们意外的是,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严重的文物叠压等严重情况。斟酌后,他们采用就地取材,个体、整体分别加固的办法,效果很好。

  “文物考古与保护工作‘两层皮’的脱离现象在全国范围内一直都很严重,人们常常认为保护是后期的事情而放弃了对文物的最佳保护时期,比如以前很多地方提取漆木器时,干脆就是直接提取,塑料袋一装放到水里就算完事,其他的保释、防霉、加固等科学处理则是全然没有。”但让袁教授感到欣慰的是,此次双墩汉墓发掘工作中,科技保护工作得以较早地介入。

  齐心协力守卫汉墓

  “啊——啊——”一位穿褐色棉袄、戴眼镜的50多岁男子冲着试图挤过篱笆墙的村民很“凶”地大声嚷着。“哑巴生气了——”人们哄笑着,退开了。

  这是人们在考古发掘现场常看到的一幕。他叫徐则民,今年53岁,是“全国第一位哑警”,作为六安市治安大队的工作人员,他负责控制现场人员的出入。“‘哑巴’善于察言观色,又特别忠于职守。自从有了他‘把门’,以前最让我们头疼的现场闲杂人员现在也很少见到了,大家都喊他‘门神’!”负责发掘现场治安的公安人员向记者介绍说。

  由于发掘现场存留着众多珍贵文物,保护工作便成了重中之重。六安市组织了包括治安、刑侦等各警种的大批警力投入保卫工作,当地的民警们更是24小时小时驻守现场。墓葬东面的一顶小帐篷成了他们的起居场所,除了必备的电脑监控设备外,几张一字儿排开的床便是他们每天轮流休息的地方。

  1月23日,墓葬清理工作因为下雨而被迫暂停了,考古人员也终于有了一天的假期。怎样过的这个难得的休息日?记者询问了6位现场考古人员,他们给出了同样的答案:洗澡。“一直在现场忙活,都大半个月没洗澡了,人都要发臭了。”来自安庆的小刘腼腆地笑着说。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小徐在现场已经呆了两个多月:“俗话说‘嫁女不嫁考古郎’,这话一点儿没错。你看我们,工作就是和古墓打交道,整天满身泥不说,呆在荒郊野外地连家也顾不上。”考古人员们会为了考古而几个月呆在墓地,会为了保护文物而冒雪工作到凌晨,会一边吃着泡面一边入神地研究刚出土的文物,会为了留下第一手珍贵历史资料而不顾年纪已长、坐上高高的起吊机进行空中拍摄——采访的每一天,都会有种种平凡而又让人震撼的事情感动着记者的心灵。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记者:王慧慧

(责任编辑:魏成)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杨立新 | 王刘庆 | 刘庆 | 考古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