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去年11月取得成功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月30日开始的非洲8国行再次受到世界关注。世界舆论都提到此前一天,中国商务部宣布对非洲提供30亿美元优惠贷款等援助非洲的举措。法新社称,这不仅是胡锦涛主席第三次踏访非洲大陆,也是今年中国国家元首的第一次重大外交举措。
“一次面向全非洲的访问”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选择喀麦隆作为非洲8国之行的首站,喀麦隆《论坛报》在头版上刊登了胡锦涛主席的照片,认为中国领导人来访是“两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大事”。喀麦隆《信使报》以“37年的合作”为标题,回顾了中国与喀麦隆的交往史。喀麦隆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内有超过200个民族,有很多语种,法语和英语是官方正式用语。目前,中国的鞋、服装、摩托车、电器以及各种小商品正以其价廉物美的特点,赢得当地居民的青睐。
在胡锦涛主席到达非洲之前,1月29日,中国驻南非大使举行了招待会,向南非有关人士介绍了胡主席的活动安排。南非《每日商业》报道认为,南非很期待中国领导人的访问。访问期间签署的一系列贸易协议,有可能为南非的梨和苹果“打开中国的大门”。美联社也认为,胡锦涛此次非洲之行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落实先前作出的减免债务、消除贫困等援助承诺,加强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关系。
非洲媒体注意到,胡主席此次访问的喀麦隆、利比里亚、苏丹、赞比亚、纳米比亚、南非、莫桑比克、塞舌尔8国,既涵盖了非洲大陆东、西、南、北、中等不同区域,又兼顾了大小、贫富、强弱等各类国家,“是一次面向全非洲的重要的历史性访问”。南非斯坦林布什大学中国问题专家萨努莎·奈杜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样的安排凸显中国在非洲的广泛利益,她说:“胡锦涛访问非洲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外交,胡锦涛是中国最大的大使。相比之下,我已经记不起美国总统布什上次来到非洲访问是什么时候了。”
西方模式在非洲不吃香
法国独立智库“非洲问题分析与对策中心”近日在网站上发表了该智库专家卢瓦特龙的评论文章,认为胡锦涛主席4年内的第三次非洲之行,证明了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取得成功之后,非洲大陆已成为中国的优先伙伴,不仅是外交优先伙伴,更是经济优先伙伴:2010年之前中国可能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投资国。
文章说,中非关系的迅速发展有目共睹。一方面,这种关系有助于中国储存能在国际舞台发挥作用的外交“股息”;另一方面,非洲国家不仅视中国为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且将中国看作最佳外交伙伴之一,因为中国更加尊重其主权、更能满足非洲国家的需求与期待。中非关系的崛起标志着有关发展的新时代的到来。该文章甚至认为,关于发展问题,目前中国模式比西方模式更能吸引非洲国家。这两种范例都建立在同样的基础之上,即:促进稳定、发展与改革。但是孰先孰后,次序有所不同。西方倡导把改革置于首位,然后才是发展与稳定。而北京将稳定放在首位,认为稳定是发展与改革的前提。
中非关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
关于一些西方媒体鼓噪中国在非洲进行所谓的“新殖民主义”,非洲开发银行发言人埃里克·钦尼耶24日在北京说:“我并不认为中国在非洲进行‘新殖民主义’。与一些西方国家在非洲长期掠夺资源的做法不同,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原则基础之上。”50岁的钦尼耶6次访问中国,见证了非中关系的发展。钦尼耶此次来华是考察第42届非洲开发银行理事会年会的筹备情况。他认为,“非洲的发展需要援助,中国企业拥有技术、人力等方面的优势,而非洲开发银行正好在其中扮演一个关键角色,是一个最可靠和有效的渠道,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参与非洲的发展进程。”
德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与非洲打交道,为非洲提供了强大的发展机遇。汉堡非洲问题研究所所长梅勒尔博士也批驳了一些媒体对中国的乱加指责。他认为,无需对中国的做法进行特别的赞赏,抑或谴责。一些发展中国家成功地从一个接受国转型为一个出资国是一件好事,国际社会也从中受益。与中国的对话应建立在平等的、相互学习的基础上。
《环球时报》 (2007-01-31 第02版)
(责任编辑:宛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