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我省工业经济有了长足增长,工业化进程显著加快。特别是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对钢铁、能源和水泥等生产资料需求大幅上升,优势工业呈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十一五”期间,我省面临的宏观环境将更加趋好,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全省上下工业强省战略的落实,国内外产业、资本的加速转移等,为我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搭建了更高的平台,做强我省众多“千亿元”产业的条件更加优越。
提升资源型支柱产业竞争力
目前,能源、材料产业是支撑我省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在当前形势下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资料表明,2005年,我省煤炭产量居全国第7位,成品钢材产量居第12位,水泥产量居全国第11位。当前,这几大产业都正处在结构、产品和区域布局的调整时期。我省应抓住这一时机,关注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市场变化,以骨干企业为带动,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推动联合重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原材料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附加值为目标,加强新型材料的开发利用。钢、铜业要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走精品化路线,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精品钢铁基地、有色金属基地。水泥业要充分发挥海螺行业龙头地位,加大整合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煤炭业要加快发展深加工,加速煤化工项目建设进度,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煤化——盐化一体化等重大工程建设,努力建成我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
以创新为先导发展制造业
目前,我省汽车制造、家电等行业虽然还不及能源、材料等产业规模,但市场占有率比较高,发展的空间较大,特别是从产业转换与升级趋势看,应成为我省今后的重点发展产业。
近年来,我省汽车工业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已成为国内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初步建成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系统化研发体系,形成了奇瑞、江汽、华菱、昌河等一批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全省汽车工业整体实力大幅提升。2005年,全省汽车工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为342.5亿元和25.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6%%和5.2%%。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和带动效应,已在全省逐渐显现。
随着国内外家电资本和品牌的大规模流入与进驻,在合肥、芜湖、滁州等汇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家电企业,已成为全国家电制造业聚集地之一,正在形成继珠三角、长三角和胶东半岛之后的中国家电业第四极。2005年全省家电销售收入176.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4%%。
当前,我省应抓住国家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政策机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重点支持奇瑞、江汽、华菱等骨干整车企业和专用车企业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加速形成汽车配套产业集群。加速家电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努力占领高端产品市场。支持省内家电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重点加强海尔、美的、康佳、荣事达等产业园区或出口基地建设,努力扩大产品出口,加快发展家电关键配套件产业。
以大企业带动产业集群
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看,工业的发展和强大取决于大型超大型工业“航母”的出现。从我省各支柱产业来看,要使这些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还必须进一步提高这些大企业集团的规模、质量和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强化配套协作和产业链延伸,形成以若干个大企业集团为龙头,以相关企业群体为配套补充的产业聚集带。
与此同时,政府应发挥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区域分工协作,整合区域优势,重点推进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为核心,以江汽、奇瑞、叉车集团为龙头,发展特色鲜明、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沿江金属材料和非金属矿深加工,沿淮煤化工;以马钢、海螺、铜陵有色,淮南矿业、淮北矿业、皖北煤电为龙头的资源深加工产业集群;以荣事达、海尔、美的、康佳等为代表的家电产业集群;依托省农垦集团、粮食集团,徽商集团等企业和皖北农副产品加工业,皖南、皖西生态产业集群。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带动我省加速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