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薄一波与领袖、战友们(组图)

  胡长水

编者按:

  近年来,我刊曾几次向薄老约稿,非常荣幸地得到了他的支持,先后刊发了他的《一切为着人民》(2003年12月1日)、《见证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曙光》(2004年5月31日)、《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成功实践》(2005年8月29日)等重头文章。如今,这位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富强立下大功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为示纪念,我刊独家约请薄老的秘书胡长水同志撰写了这篇纪念文章,以飨读者。

  题记

  十几年来,作为薄老身边的工作人员,我和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接触较多,尤其是近七八年来,常伴老人左右,听老人讲人生,讲党史。
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常常萦绕在老人晚年思绪里的,是对往昔领袖、战友们的不尽怀念。2001年,老人提出重新修订《领袖·元帅·战友》一书,更是逐人回忆、评述。如今,当这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中的最后一个离开我们的时候,国人无不深深怀念。北京日报的同志向我约稿,于是,根据多年积累,汇成此文,权且作心香一瓣,献于老人灵前。我在这里的记述虽然不能囊括老人与之交往的所有领袖与战友,但是,相信读者透过此文,能够基本上领略老人晚年的丝丝情怀。诚如老人的一个儿子所说:“他走的很平静,很安详。他终于可以去见那些多年来让他无限思念、魂牵梦绕的敬爱的领袖,以及生生世世永远也割舍不下的敬爱的老帅和战友们了。我们为他们的重逢祝福,为他的远行送别!”

  1、在他心中,毛泽东永远是伟大的

  在薄一波的革命生涯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毛泽东。

  1943年11月初,薄一波从太岳根据地来到延安,这是他第一次到中央。第二天,毛泽东便找他谈话,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薄一波向毛泽东汇报了在北平草岚子监狱中的经历,汇报了在山西和阎锡山建立上层统一战线的情况,谈话持续了八个小时。对薄一波的革命经历,毛泽东称赞有加,说:你们把监狱变成了学校,通过学习革命理论,武装了自己头脑,保存、锻炼和教育了一批革命同志,这就是胜利。对于薄一波在山西的创造性实践,毛泽东则称之为“我们党统一战线政策的一个成功例证”。正是由于毛泽东的推荐,薄一波在七大上被选为正式中央委员。那一年,他37岁。

  其后,薄一波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英勇奋斗,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旋即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对于毛泽东,薄一波一直有着深深的敬意,把他看成是党和人民的伟大领袖,努力贯彻毛泽东的指示和部署。但是,薄一波并不盲从,总是努力从实际情况出发。1956年反冒进,他是当事人之一;对“大跃进”造成的严重后果,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被认为是犯了“右倾错误”;六十年代学习解放军的政治工作,他认为既要讲共性,也要讲个性,强调工交战线的政治工作要落脚到发展生产上。在探索一条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中,薄一波一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努力奋斗着。

  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灾难降临了,薄一波身陷囹圄,但他仍然坚信,毛泽东、党中央对他的历史是了解的,历史会做出公正的结论。造反派勒令他每天向毛泽东像鞠躬、请罪。他回答说:“我过去经常见毛主席,见面时也就是拉拉手,从来不鞠躬!”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后,薄一波置个人荣辱于度外,坚持认为既要清理历史上“左”的错误,又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毛泽东思想。1986年4月,薄一波参观毛泽东故居,

  工作人员热情地请他题词。他沉

  默不语,三天后,写下一行大

  字:“永远按照您所诠释的思想

  路线前进!”多少年后,当年的

  秘书向一位领导同志说起这段

  经历时,大家仍为老人政治上的

  深思熟虑和睿智所深深折服。

  2、他把刘少奇看成是自己的良师和引路人

  二十世纪末的一个春节,王光美在看望年已九旬的薄一波时说:“您对少奇同志是很有感情的”。薄一波回答说:“不对。我和少奇同志是思想上的相通。”薄老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在大家看来,老人确对少奇深深怀念,也许,老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他与刘少奇的思想高度一致。

  的确,薄一波与刘少奇有着太多的不解之缘。他们曾同是党在白区工作的战士,刘少奇是北方党组织的重要领导人。1936年,大敌当前,是以刘少奇为首的北方局根据国内主要矛盾已由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矛盾的总形势,提议并得到党中央的批准,才把薄一波等五十多位同志从国民党的监狱中营救出来,为党保存了一批革命的骨干。又是刘少奇坚决地支持薄一波以抗日活动家的身份与阎锡山建立上层统一战线,把山西的抗战搞得轰轰烈烈,继而又坚决地支持薄一波组建新军,从而使得新军成为抗战初期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历史已经证明,薄一波等被党组织营救出来的同志,是一批经过严峻考验的对敌斗争十分英勇的战士。历史也已经证明,党中央和北方局当年作出的是一个适当其时的正确决策。

  其后,刘少奇对薄一波一直放手使用。1948年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解放区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华北局。这是党中央采纳刘少奇关于“从华北走向全国”的思想而采取的重大战略部署。华北局成立时,又是刘少奇,向党中央力荐薄一波担任华北局第二书记,后任第一书记。建国初期,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中共中央局,薄一波是中央局书记中最年轻的一位。晚年的薄一波每当回忆这些历史时,总是深情地把刘少奇看成是自己的良师和引路人。

  也许,正是这种历史的联系,使薄一波对刘少奇的思想和理论感受领悟很深。新中国成立后,从最初的关于山西互助组的争论,到六十年代的试办托拉斯,把物资部门办成第二商业部,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上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也正是这个原因,党内的野心家们要搞“批薄射刘”,为搞倒刘少奇,也对薄一波大加挞伐。

  薄一波晚年的一个重要工作是潜心党史著述,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研究刘少奇的历史功绩和经济建设思想。他说:刘少奇不但需要在政治上得到平反,更需要在思想理论方面得到充分肯定和宣传。他一直在做这个“扭”的工作。

  1月15日薄老去世后,灵堂设在解放军305医院。在灵堂前,人们一直看到两个忙碌的身影,一个是毛泽东的外孙王效芝,另一个就是已是军事科学院政委的刘少奇之子刘源。吊唁4天,刘源天天必到。看着身着中将军服的刘源俨然似一个礼兵接待一位位前来吊唁的老同志,我们工作人员无不为刘、薄两家深厚的革命情谊所深深感动。

  3、“千古一人”邓小平

  在薄一波眼中,邓小平是毛泽东之后中国最伟大的人物;在国人眼中,薄一波是辅助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大业的重要人物。

  薄一波与邓小平初次共事是在晋冀鲁豫中央局。邓小平是中央局书记和晋冀鲁豫军区政委,薄一波是中央局副书记和晋冀鲁豫军区副政委,薄正是邓的助手。那时候,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及其前身八路军一二九师的骨干力量主要来源于红四方面军。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我军内部有一个克服山头主义和团结协作的问题。毛泽东派薄一波来,就是要他协助邓小平做好这个团结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初,同为中央局书记的邓小平、薄一波先后调中央工作,他们在工作分工上一开始就多有联系。1953年财经会议后,是邓小平接替了薄一波的财政部长职务;而留任中财委副主任的薄一波,则协助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领导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的工作。六十年代,薄一波受命主持起草《工业七十条》,得到了邓小平主持的中央书记处的大力支持。面对“空头政治”等“左”的思潮,薄一波关于“政治挂帅要落脚到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也得到了邓小平的高度肯定。在1966年的全国工交工作会议上,针对一些“左”的责难,邓小平到会讲话,明确支持薄一波的观点。于是有了那一场党史上著名的《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关于如何“突出政治”的大争论。

  薄一波与邓小平交往中最引人瞩目和值得研究的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1月,是邓小平同从12年冤案中走出来的薄一波谈话,征询其对工作安排的意见。薄一波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兼任机械工业委员会主任后,邓小平要求他当机械工业的“秦始皇”,期望他在改革上做出成绩来。邓小平首倡创办经济特区,党内意见并不统一,薄一波数度前往特区视察,从一开始就对特区建设给予大力支持。设立中顾委,是邓小平着力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一个重大举措。薄一波受命担任十年中顾委常务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完成了中顾委的重大历史使命。其间,薄一波还协助邓小平做一些“思想联络的工作”(薄一波著《领袖元帅与战友》一书语),对统一党内高层对改革开放中一些重大决策的认识起了重要作用,显示了邓小平对薄一波的倚重,也彰显了薄一波卓越的政治才干和高层协调能力。

  1997年2月,惊悉邓小平逝世,薄一波十分沉痛,挥笔写下“一人千古,千古一人”的挽联,表达对这位二十世纪中国伟人的崇高敬意和评价。

  2004年,是邓小平诞辰百年。年初,老人就和我们念叨:小平同志逝世时,来不及写文章,只写了一副挽联,这次要写点东西。适值中央要召开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生平与理论研讨会,征询老人能否作个书面发言,老人慨然允诺。他说: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小平同志说,如果没有毛主席,中国人民还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依我看,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人民还会在贫穷和混乱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文章写好后,他又坐到办公桌前,戴上花镜,手拿放大镜,一字一句地看和改,直到最后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研讨会开幕式上,薄老的书面发言既满含深情,又富有深刻论析,赢得了与会者的深深共鸣和热烈掌声,被中央领导同志称赞为“有骨头有肉”的好文章。

  4、“张闻天是个高尚的人”

  1943年,薄一波在延安认识了张闻天。其后,二人尽管交往不多,但薄一波却对张闻天怀着崇高的敬意。

  1936年,以刘少奇为首的北方局向中央提出营救关押在草岚子监狱中的薄一波等一批党员出狱,在中央负总责的张闻天慎重地与在陕北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研究后,批准了北方局的这一要求。这是党的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此后,无论是党的七大,还是1953年的财经会议,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一再表示知道此事,薄一波等人在政治上也一直受到党中央的信任。然而,到了“文化大革命”这个是非颠倒的年代,康生等人却炮制了“六十一人叛徒集团”的大冤案。祸水泼向了刘少奇,泼向了薄一波等一大批忠诚的共产党人,包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九位烈士。这时,早在1959年庐山会议后就处在逆境中的张闻天,一次又一次地顶住康生和专案组的威逼利诱,勇敢地说明事实真相,直到最后被迫离开北京,被“疏散”到广东肇庆。

  是真君子自流芳。张闻天的高风亮节,使薄一波感到由衷地敬佩。1990年9月,张闻天铜像揭幕仪式在他青年时期的母校——江苏河海大学举行,薄一波欣然前往参加并发表讲话。张闻天研究组的同志为他准备讲话稿时,怕引起老人伤感,就未提“文革”中的“六十一人案”问题。薄老看完初稿后,明确表示:这一段要写上。张闻天同志在那种困难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说明真相,保护同志,他是一个高尚的人。

  5、“我对董老从来只有尊敬之情”

  薄一波和董必武初次共事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华北。1947年5月,根据党中央指示,薄一波在晋冀鲁豫中央局所在地邯郸主持召开“华北财经会议”。董必武作为中央工委常委和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在会上就统一财经问题和各解放区负责同志交换意见。其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长者之风,给薄一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董必武任主席,薄一波和蓝公武、杨秀峰为副主席。中央又指定薄为政府党组书记。在这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薄一波和董必武在工作上相互配合,在政权建设和财经统一上花费了极大的心血,使华北人民政府成为即将诞生的中央人民政府的基础,胜利地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

  最使薄一波难忘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一段经历。1966年9月,薄一波在家里卫生间跌了一跤。中央批示他“休假六个月”,实际上是靠边站了。12月2日,薄带着夫人和两个孩子,到了广州,住在小岛宾馆。当时,董老正好也住在小岛宾馆。一天,他专门来看薄一波,说:“一波,看来事有诖(读作guà——编者注)误,迟早会说清楚的。”那时,董老实际上已被冷落。在那个已经开始混乱,让人十分揪心的日子,听了这样的话,薄一波心中感到阵阵安慰。翌年元旦,薄一波正在整理借阅的文件,一大帮来自清华大学和国家经委机关的红卫兵涌进来,要揪薄一波立即进京。薄不从,红卫兵便连推带拉。正在激烈争执之中,薄一波看到董老正在窗外草坪散步,急忙冲出门,高喊:“董老!董老!”。年已八旬的董老闻声拄着拐杖走过来,看到薄一波被红卫兵扭倒,难过地流下了泪水,并且冲破红卫兵的阻拦,接过了薄交来的文件。随后,薄一波便被红卫兵拥上了火车。从此,薄便没有再能见到董老。

  复出以后,薄一波还几次和孩子们说起这事。他说:董老是个文豪,他说的“诖误”,一般人听不懂,意思是受到别人的牵连而遭受伤害。那时,他已经知道党内斗争的复杂,只是不好明说而已。董老是个好人啊!

  2003年7月16日,中央电视台《董必武》摄制组采访薄一波,问:您对董老怎么评价?95岁的薄一波语出惊人:“这样问走题了,我对董老从来只有尊敬之情。”

  6、陈毅:光明磊落,君子之风

  薄老晚年常常说,他和老帅们都很熟悉。朱老总,彭老总,刘帅……这些是他常常念叨的名字。在共和国的元帅中,薄一波十分赞赏陈毅光明磊落的君子之风。

  1944年,薄一波与陈毅认识于延安,初次交谈,彼此就很融洽。薄一波介绍了自己在北方做地下工作和在山西做上层统一战线工作的情况,也介绍了工作中存在的缺点。陈毅则主要谈了古田会议前后他在红四军中的情况。他谈到红四军内部在建军问题上的争论,谈到毛泽东在红四军七大上的被排挤和自己的错误,也谈到后来他到中央汇报情况后代中央起草九月来信,以及如何又把毛泽东请回红四军的过程。对陈毅这位红军老战士的坦荡胸怀,薄一波印象极佳。

  上海解放后,陈毅出任上海市长。薄一波在北京,任中财委副主任,兼顾华北局。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开展后,在资本家集中的上海引起了很大震动,不时传来资本家跳楼自杀的消息。为此,毛泽东要主持“三反”、“五反”日常工作的薄一波前往上海处理问题。薄一波了解情况后向陈毅建议:发生跳楼事件不好,在掌握上以稳当为宜。在运动的方式上改“面对面”的揭发为“背靠背”的斗争,以免言辞激烈,对当事人压力过大。陈毅爽快地接受了这一意见。薄一波还为陈毅起草了一篇讲话稿,请他召开大会。很快,资本家稳住了。对此,陈毅十分感激。薄一波离开上海时,陈毅执意要自己掏钱请薄一波吃一顿饭,说:这一段工作上我们合作得不错。你就要走了,虽不是“西出阳关”,怎么样,一块吃顿饭吧!我来掏腰包,反正我是馋得不行了。但有言在先,你回去报告不报告?不报告的话,我就请。说得在场的同志也都笑了起来。

  难忘的是1953年夏天财经会议时,薄一波受到错误批判,常常一个人拿着一把扇子,坐在一个角落里。这时,陈毅、贺龙两位元帅常常主动走过来和他握手,表示慰问。1972年,陈毅病逝,尚在囚禁之中的薄一波闻之怆然。1979年复出以后,画家董寿平先生送薄老一幅画,老人沉思片刻,对董先生说,你把陈老总的那首诗题上去吧。说完,他便吟了起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这幅画一直挂在薄老的办公室里。

  7、“徐帅是从恶仗中打出来的元帅!”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薄一波与徐向前有着更多相同的经历。他们同是山西人,同为前后进入山西国民师范学校的学友,又都先后与他们的山西同乡阎锡山打过交道。前者以中国共产党人统一战线理论的利器,在抗战时期成功地把阎锡山团结在抗日的大旗下,从而为实现毛泽东把山西作为中国抗战支点的战略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后者则是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真枪真炮打垮了阎锡山的所谓精锐之师。1947年刘邓率军南下挺进大别山,由薄一波和滕代远负责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军政事务。这时晋冀鲁豫军区只剩下一些地方部队,难以完成内线作战任务。一天,徐向前找到薄一波,很认真地说:一波,你能不能给我组织几个纵队,好把山西从阎锡山手里解放出来。薄一波回答:这个建议好极了!就这么办。于是,以晋冀鲁豫地方部队为基础的三个纵队很快组建。正是依靠这几支不断壮大的纵队,徐向前以他一贯的敢打硬仗的作风,先后取得了运城、临汾、晋中、太原四次战役的胜利。四次战役,徐向前在前方指挥作战,薄一波在后方组织支前,配合默契。四次战役打得如此坚决、迅猛、大获全胜,连军事天才毛泽东都惊叹:不知徐向前的仗是怎么打的!

  新中国成立后,薄一波和徐向前,一个工作在经济战线,一个仍战斗在国防战线,虽时有来往,但很少能坐下来共同研究问题。经历十年浩劫之后,两位老人倒是经常坐下来议商时政。1988年,80岁的薄一波去看望88岁的徐向前,一番畅谈之后,徐向前出示自己吟的两句诗:“江山百战幸犹存,铁窗苦斗庆余生”,要薄一波续完。薄老从不写诗,此时也有感而发,续上两句:“壮心未与年俱老,拾遗补缺赤子情”。续完,两位老人相视而笑。

  2001年,薄老修改《领袖·元帅·战友》一书时,说到徐向前,总是感叹说:徐帅不善言谈,但能打仗啊!尤其是打硬仗,打恶仗,他是从恶仗中打出来的元帅!

  8、难忘草岚子监狱中的战友

  无论从正面还是负面来说,对薄一波一生影响既大且深的是草岚子监狱的五年历史;使薄一波终生魂牵梦绕的,是狱中共同奋斗的战友。

  1931年8月,由于叛徒出卖,薄一波在北平被捕,很快被判八年重刑,关进地处草岚子胡同的国民党“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就是在这里,薄一波与先后被捕的中共河北省委书记殷鉴、顺直省委秘书长安子文以及刘澜涛等同志相识,并组成了以党支部干事会为核心的坚强的战斗集体,同敌人的“反省政策”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5年6月,狱方决定将斗争坚决的殷鉴、薄一波等12名“要犯”枪决。恰在这时,何梅协定签订,南京的批复尚未及下达,管理草岚子监狱的国民党中央军势力即南撤了,这12人才免于一死。晚年的薄一波每言及此,总是笑曰:“运气好!”9月,薄一波等五十多人经中共北方局营救出狱。

  薄一波出狱后经北方局同意,即以抗日活动家的身份到山西抗日前线,和阎锡山建立特殊形式的上层统一战线。和薄一波一起组成中共山西工委的是董天知、韩钧、杨献珍、周仲英、廖鲁言、冯基平、李力果、王鹤锋、刘有光、刘亚雄、付雨田、侯振亚等一大批草岚子监狱中的战友。正是以这些同志为骨干,山西的抗战搞得红红火火。

  和薄一波同时在山西进行抗战工作的还有狱中战友张友清、徐子荣同志。那是另外一个工作系统。

  当时在山西,党有两个组织:一个是薄一波为书记的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简称山西工委),一个是张友清为书记的山西省临时委员会(简称山西省委)。前者做公开工作,后者做秘密工作。北方局书记刘少奇特别交待:一波同张友清,“从现在起不能发生横的关系,各搞各的,薄搞薄的,张搞张的。”说不发生横的关系,是说两者在组织关系上没有领导和隶属关系,但就个人关系而言,这两位一同从草岚子监狱中走出来的难友,却常常是无话不谈。然而,他们在一些问题上认识并不一致,常有争论。对于薄一波利用牺盟会的形式,戴阎锡山的“帽子”,说“山西话”,做我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张友清并不赞成,主张应该由党的秘密工作来直接领导群众斗争,反对做公开合法工作。

  争论归争论,工作还是照常进行。1937年5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白区工作会议,通知薄一波和张友清都去参加。薄一波对张友清说:我工作忙,不能分身,就请你把我们两人的不同意见向中央报告,请中央裁定。张到延安后真的如实向中央作了报告。回来后,薄一波问张结果如何?张回答:“那还不是你胜利了!你完全对,我不对。”

  今天,人们完全不必去探究他们分歧的具体内容,应该感慨和学习的是,他们在处理党内分歧时那种坦诚、无私的胸襟!张友清后来担任北方局秘书长兼八路军前方总部秘书长,1943年在战场上被日军所俘,备受酷刑而死,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崇高的民族气节。

  安子文、刘澜涛是后来和薄一波在工作上、思想上联系较多的两位战友。

  安子文出狱后任北平市委组织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子文撤离北平,参加北方局组织部的领导工作,旋即来到太岳地区,先后任太岳地委书记、太岳区党委书记,和薄一波、陈赓一起进行开创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刘澜涛出狱后受北方局委派,先到绥远抗日前线,后又被派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任北岳区党委书记。1948年5月中央决定晋察冀中央局和晋冀鲁豫中央局合并为华北局,刘澜涛先任常委,后任第三书记。薄一波、刘澜涛在分别十二年后又战斗到一起了。薄一波、安子文、刘澜涛还一起到延安出席了党的七大。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工作上的联系仍然十分紧密。这时,薄一波既是华北局书记又是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财政部长,并受命列席中央书记处会议,刘澜涛仍在华北局。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们的思想常常十分默契。在1951年那场关于山西互助组问题的著名争论中,他们都坚决反对那种急于要消灭私有制的观点,主张坚持新民主主义的建设方针。他们的观点得到了刘少奇的支持。刘青山、张子善的问题出来后,是他俩联名向中央写的报告,坚决主张严肃处理。

  安子文则在中央组织部先后任副部长、部长。1953年夏季的财经会议,薄一波在会议刚开始就成了批判的对象,许多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到批判的行列之中。这时,有两个人的态度令薄一波终生难忘。一是主动承担责任的财政部副部长吴波,再一个是安子文。当薄一波第二次检讨仍未被会议接受,而继续遭到批判时,只有安子文始终一言不发,并有九天未到会。会议主持者动员他发言,他说:“我安子文对薄一波也有意见,而且很多,我们之间经常争论,意见早都直接讲出来了。采取这样的斗争方式,我不谈。”当饶漱石借此攻击安子文时,安在中组部部务会议上说:“如果这也算错误的话,那这错误是自觉的”。真是掷地有声,铮铮硬骨!

  时光流向了2002年夏。6月的一天,94岁高龄的薄一波又一次和我谈起了草岚子监狱的历史。忽然,他半天不说一句话。然后,喃喃地自言自语:“狱中的这些同志,大多数已经死了,可是我还常常想念他们,也常常想念他们的儿女们!”

  2003年8月17日,当年草岚子监狱中战友的子女齐集玉泉山薄老的寓所,听到那一声声亲切的“薄伯伯”、“薄叔叔”,老人欣慰地笑了。

  图一:薄一波与邓小平在交谈。

  图二:1949年9月毛泽东就绥远军整编问题致薄一波的信。

  图三:1949年9月毛泽东就绥远军整编问题致薄一波的信。

  下期题目: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作者:沈宝祥)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打印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薄一波 | 邓小平 | 毛泽东 | 刘少奇 | 矛盾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