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9日电(记者曲志红 任芳)19日,农历正月初二,是邓小平逝世十周年的日子。很多中国人在欢度春节之际并没有忘记这位老人。
“这是邓小平。”73岁的陈淑珍看春节晚会时,发现一首歌曲中插播了邓小平的镜头,她指着电视屏幕对身边的孙儿说,“当年他主张包
产到户,给农民分了地,村里人就都有粮食吃了。
对于陈淑珍这样的老一辈中国农民来说,丰衣足食是他们毕生的愿望。邓小平通过推动中国的经济改革,帮助他们实现了这个愿望。
1978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启动了经济改革,首先将耕地的生产经营模式从“大集体”改为农户承包经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解决了人口最大国家的温饱问题。
像陈淑珍这样,总是念叨邓小平“好处”的人在中国比比皆是。“邓小平给了我们创业机会。”中国杭州斯泰集团董事长徐跃华告诉新华社记者。
改革开放让徐跃华的人生与父辈们迥然不同。“1980年,听说可以做生意了,我就和师傅借了几千元从洛阳贩卖摩托车到浙江卖。当时还不能个人申请营业执照,我们就将摩托车放到一家食品公司卖,一辆摩托车能赚一千多元。”
如今,46岁的徐跃华已是资产逾3亿元的私营公司董事长,浙江省也成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他说:“和我同龄的浙江人都感谢邓小平。”
可以说,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原则(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让10多亿中国人成为受益者,摆脱贫困,走向小康,也造就了中国经济连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
“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都要靠发展。”邓小平理论研究专家、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阎建琪和他的同事们,大年三十那天,还在单位办公室里,“老人离去十年了,人们很难忘记他,这些天总不断有电话来问关于邓小平的事情。”
阎建琪所在的部门,承担邓小平理论著作的编纂、整理工作。目前,《邓小平文选》已经出版了3卷,《邓小平年谱(1949-1997)》于2004年出版。
阎建琪他们认为坚持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方向,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对这位“总设计师”最好的纪念。不久前,他们与四川省有关部门一起在邓小平的家乡广安举行了“邓小平改革与发展思想学术研讨会”,全国100多位专家学者提交了70多篇学术论文,对邓小平“改革与发展”的思想、观点和论述进行梳理、阐释和研讨。
“改革与发展这个核心,中国已经坚持了30年。”阎建琪说,“它越来越深入人心,也越来越充分、越深刻地证明了它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科学指导思想。”
对于中国新一代年轻人来说,邓小平是一个传奇。“我们平时聊一些时事时常常会聊到邓小平,都挺佩服他的。”北京林业大学二年级学生任斌告诉记者。
这位1985年出生的大学生说,他们对邓小平的了解主要来自书籍和电视电影,中学和大学的政治老师也会讲到邓小平的理论和生平。他和同学很佩服邓小平一生三落又三起的特殊经历,佩服他在谈判收回香港,以及国庆阅兵时的从容形象。
邓小平最小的孙子小弟与任斌同龄。在小弟眼里,邓小平是“退休的爷爷”。
“爷爷经常牵着我的手散步。”小弟说,全家十几口人还住在原来的小院里,邓小平生前办公室的所有陈设,也都保持着原来的样子。爷爷离开十年的日子里,全家将和每年一样,“一起跟着奶奶在院子里撒花瓣,以此来纪念爷爷”。
被全世界公认的这位伟人,没有墓,没有碑,骨灰撒向大海。难以忘记他的中国民众和他的家人一样,向他献花表达缅怀之情。到19日正午时分,已有23万多名网友在搜狐网上为纪念伟人逝世十周年献花。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