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到小书摊上翻翻杂志或报纸的副刊,经常可以看到署名“佚名”的文章,有些时尚类、生活类、励志类杂志竟然一期杂志上有四五篇署名“佚名”的文章。在前几年里,我对“佚名”佩服得五体投地,人家写作能力真是了得,就跟批量生产一样。
在百度搜索一下“佚名”,相关信息达1600万之多。你无法知道佚名到底是不是佚名,“佚名”完全成为所谓精美短文的代名词或一个符号。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佚名”才满纸飞,随处可见,俨然成了文章界出镜率最高的明星,比文坛大佬的作品还多,大有“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之势。
尽管我是一家报纸的编辑,但是由于我并不编副刊,所以也就不知道这“佚名”是何方神圣,终于有一天我自己发现了真相。我在网上搜索我的名字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一篇短文居然署着“佚名”,霎时我明白了,其实“佚名”就是散失的一篇文章。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佚名”呢?仔细想想,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我的那篇文章最初是有名字的,可能被报纸转载时弄来弄去又漏掉了名字,文章不能没有名字,于是编辑就以“佚名”代之,这样既方便,又跟真的作者一样。二是许多短文原是有名字的,可是这些杂志和报纸副刊需用稿件量太大,于是乎,编辑便成了在报刊或网上偷稿的高手,看别人“佚名”自己也来个“佚名”,甚至有名有姓的文章他也给署上“佚名”,这样既貌似原创,又可免发一份稿费,实为一举两得。近日从网上看到某杂志发出寻找“佚名”的启事,说要寄发稿费。其实,谁都知道茫茫人海到哪里去找“佚名”呢?
说穿了,署“佚名”的妙处就在于不必发稿酬。试想,偷来的稿子,转了九曲十八弯的稿子,想扯也扯不清,剩下的只有扯淡了。这真是办报纸降低成本的好办法。从某种程度上说,“佚名”已经成为文章江湖的混混,成为免发稿费或“文抄公”的遮羞布。华佗无奈小虫何,著作权法也无奈“佚名”。当然,署名问题不是多大的事,但如果是涉及著作权或者助长一些人的瞒天过海,那就不好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编辑。编辑是第一读者,编辑在编发稿子时,首先不要乱用滥用“佚名”,其次对于“佚名”的来稿要认清其真面目,防止有人冒名。只要编辑稍加注意,这种散漫的、不严肃的“佚名”之风就能得到遏制。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日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