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时政·四川 > 成都日报

挖掘优势文化 凸现成都旅游核心竞争力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思路

  荣膺“最佳”,为加快文化产业步伐提供新支持

  荣膺“最佳”,为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新要求

  荣膺“最佳”,为如何让群众受益提出新课题

  成功范例

  观念转变尝甜头

  大庙会创下五宗最

  五宗最: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力最广、人气最旺与票房收入最好

  从“旅游文化”到“文化旅游”,虽然仅仅是词序的颠倒,但其内涵和外延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眼下正在举行的2007成都大庙会,既是成都荣膺“最佳”后举办的第一个文化旅游盛会,同时也是“文化创造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成功范例。由于大胆打破传统观念,对三国文化进行深度研究发掘,使得本届成都大庙会取得空前成功。仅仅春节大假七天,便迎来海内外游客60余万人,人流量和门票收入均刷新了历史纪录。同时,由于对三国文化的把握深刻,让成都大庙会与全国各地的民俗庙会形成了差异化错位竞争,彰显了独一无二的优势,因此被中央电视台相中,央视春节期间75分钟的全球直播不仅打破了成都大庙会的地域隔阂,实现了“全球共赏”成都大庙会,还进一步扩大和提高了成都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依托三国文化

  四年创出“老字号”

  2003年,成都市文化局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方式,以企事业单位为投资主体,恢复了中断45年的具有本地品牌效应的“成都大庙会”,并以民俗文化为主体内容,做大庙会品牌。三届庙会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83万余人,实现门票收入1800万元,拉动相关产业收入3500万元。成都大庙会作为成都市的品牌项目,还先后到香港、澳门、广州、北京等地举办,有效提升了成都城市和文化的影响力。从2004年开始,成都大庙会移师武侯祠举行,依托三国文化的底色,成都大庙会开始从单纯的民俗文化庙会进一步转型成为具有特色主题文化的庙会,这使成都大庙会一下子从全国众多的城市民俗庙会中脱颖而出。特别是通过本届大庙会的举办,成都大庙会已经成为与北京地坛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南京夫子庙庙会齐名的全国著名庙会品牌。值得一提的是,前三者都是历史悠久并且民俗味道浓厚的“老字号”,而仅仅只有4岁的成都大庙会是凭借什么,在如此短的时间里驰名海内外的呢?“当然是文化的力量!”朱树喜感慨:“正是牢牢抓住三国文化进行研究和发掘,逐步形成了成都大庙会的个性符号,彰显出了与众不同的吸引力,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创出知名品牌。”

  集中发掘优势

  摆脱低水平竞争

  2007成都大庙会是该活动恢复举办以来,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力最广的一届,也是荣膺“最佳”后,成都举办的第一个大型文化旅游盛会。尽管大庙会还没有闭幕,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本届成都大庙会将再增加两个“之最”已经毫无悬念,那就是人气最旺与票房收入最好。许多海内外游客在游览成都大庙会后,不禁慨叹巴蜀文化之丰富,三国文化之深厚,对成都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而中央电视台在直播成都大庙会的活动时,高度评价说:“不到武侯祠,不看大庙会,就像没有到过成都”。谈到2007成都大庙会取得的“五个之最”,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辉认为这些成效的取得归根到底还是充分认识和发掘了文化在旅游中的价值。刚刚恢复举办庙会时,民俗活动几乎贯穿了庙会的始终,成都大庙会和全国许多地方的庙会一样,主打的都是民俗牌,五花八门的民间艺术、民间绝技等成为庙会的主要看点。“但很快我们就发现了问题,那就是模仿者纷至沓来,你搞民俗,我也可以搞,他也可以搞,国内其他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春节期间,同时有七八台民俗庙会竞相开庙的局面,同质化竞争的恶果导致庙会千人一面,观众和游客很快就腻味了这样的形式”,谢辉说,在筹划本届成都大庙会时,主打三国文化牌成为共识,不再盲从于民俗,从广撒“花椒面”到集中兵力突破,每一项主体活动均与三国有渊源,让成都大庙会彻底摆脱低水平竞争,进入良性循环。

  深度开发产业

  打造全球三国文化中心

  武侯祠是全球最大的三国文化研究圣地,而三国文化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更是有数不清的三国迷。这为成都大庙会的旅游经营提供了基础保障。作为新晋的国家4A景区,同时也是国家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侯祠已经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排头兵,无论接待游客人次,还是门票收入,以及相关产业开发收入等,都位居前茅。谢辉认为当前的旅游市场竞争,已经进入比拼内功的阶段,换句话说,门票价格、旅游服务、相关产品开发已经渐成模式后,只有抓住自身的优势文化核心价值所在,发掘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并围绕内涵产生新创意,才能够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据悉,目前“三国文化中心”项目正在武侯祠积极建设,武侯祠(南郊公园)总体规划方案也已经完成,并于今年开始实施。全国首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锦里自2004年10月开放以来,已经接待海内外游客600余万人,实现销售收入近亿元,拉动周边经济2亿元以上,为社会提供了近千个就业岗位。今年将启动锦里延伸工程、水景剧场建设及水系改造工程,努力将武侯祠建成全球最大的“三国文化收藏、研究、展示中心,传播、体验中心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时,将积极拓宽三国文化产业链,使武侯祠的外延产品与服务不断出新。为丰富博物馆旅游题材,延长产品线,提高观景方式的互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今年将打造“八阵图——三国军阵”大型文艺演出。

  访谈

  文化,旅游发展动力之源

  “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后,能体现成都优势的所谓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我认为,就是文化!”成都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树喜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率表示,当前成都荣膺“最佳”称号,给成都文化创造了一次实现新跨越,谋求大发展的机遇,只有进一步繁荣成都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才能凸现成都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作为主管文化的政府职能部门,在成都荣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后,有什么新举措?

  朱树喜:2007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三新”突破年,也是落实《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文化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按照“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要求,夯实我市文化建设的基础,提高建设和谐文化的能力,继续深化改革,推进文化创新,坚持以“三新”突破年为依托,以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以品牌项目为抓手,以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为目标,不断开创我市文化系统工作的新局面。

  记者:对成都市来说,发展旅游事业,文化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朱树喜:文化和旅游两者关系密切,发展得当,两者将相辅相成。过去,我们常常能从各种媒体上看到关于“旅游文化”的说法,并由此衍生出了关于旅游文化的各种要素。但现在成都被国家旅游局和联合国旅游组织授予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美誉后,这种观念应该发生转变了,“文化旅游”应该成为发展成都旅游产业和有效实现“三新突破”的新理念。作为国内首批被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底蕴和资源都是发展旅游事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站在文化的高度认识旅游、发展旅游,才能形成成都旅游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像武侯祠的成都大庙会、杜甫草堂的人日活动都受益于此。

  记者:成都荣膺“最佳”后,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有何价值?

  朱树喜:“最佳”的称号对文化事业来说,是一次绝佳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成都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大大提升世界对成都的关注度,“最佳”将大力促进文化艺术繁荣。我们将加大文艺创作力度,在继续深度打造音乐剧《金沙》、川剧《欲海狂潮》、《野鹤滩》和儿童卡通偶型剧《巨人的城堡》等精品剧目的同时,精心抓好大型歌舞剧《太阳神鸟》的排演、宣传和推广工作;努力搞好话剧诞辰100周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等重要艺术活动的剧目创作和排演工作。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市场、面向广大市民和游客,继续坚持《锦城云乐》、《蜀风雅韵》、《中华大舞台》、《芙蓉国粹》等常演剧目,发挥舞台艺术演出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记者:今年还会举办什么样的大型文化节庆活动?

  朱树喜: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大型文化节庆活动自然少不了。除了已经举行的成都大庙会和草堂人日活动外,我市将举办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蓉城之秋成都风情节、大学生艺术节、金沙遗址博物馆开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等重大节庆活动。尤其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和省政府主办,市政府、省文化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这一契机,精心组织,积极构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努力打造成都文化旅游新品牌和民俗民间文化产业与服务的交易中心。

  方向一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关键语:“最佳”的受益者最终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非常重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部署,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构筑市、县、乡、村四级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村文化服务网络。

  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就是“惠民”两字。科技图书送农户、皮影艺术送村小、欢歌笑语到农村、艺术培训到农家、名家名角下基层、文化专车下乡镇、流动舞台进工地、数字电影进老区、艺术精品进院校、文博展览进社会等十大主题惠民活动,切实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维护大众的文化权益。

  成都论坛和成都故事要下乡

  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通过整合资源,逐步实现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全面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中重点将做好县级文化设施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规划,争取公共财政解决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难题。继续加强文图两馆建设,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将公益性品牌讲座“成都论坛”和“成都故事”进一步推广,努力将成都市图书馆和成都市群众艺术馆建设成为全国文化阵地建设示范典型。

  鼓励农村题材小戏小品创作

  除了丰富多彩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和文化科技流动服务,以及城乡一体化文化带动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精神享受外,市文化局还将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和引导基层办文化,鼓励农村题材小戏小品创作,力争推出一批受农民群众欢迎、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具有乡土气息的优秀节目。此外,还将推动文化创新,启动我市流动图书馆项目,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配送体系,实现全市乡村图书大流通。

  方向二

  加大遗产保护开发

  关键语:文化遗产,是最佳旅游城市的瑰宝。荣膺“最佳”,为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更高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加快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进程,努力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不断推动全市文博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加快文化立法 做强三大品牌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离不开文化法制建设。有关方面将加快《成都市金沙太阳神鸟图标管理办法》立法进程,开展《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成都市大型古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的立法调研,加快相关文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并实施。同时,加大文化执法力度,通过对文物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整改,加强文物安全教育与执法培训,完善文物安全规章制度等措施,努力构建制度健全、措施得当、防范严谨、执法有力的文物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此外,将立足于建设西部博物馆之城的目标,筹备成立成都市博物馆协会,以国有博物馆为龙头,做强做大熊猫、金沙、都江堰三大文化品牌。制订积极的公共政策,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扶持重点,进一步提升我市博物馆开放的水平和服务能力。

  “金沙”衍生200系列产品

  社会各界翘首以盼的金沙博物馆将于今年3月底在“太阳神鸟”出土6周年之际建成并正式开放,整个项目投资3.89亿元。《金沙》音乐剧的推广将进一步展开,借此载体不断扩大成都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由市文化局和成都传媒集团联合斥资打造的音乐剧《金沙》自2005年5月驻成都演出以来,已经连续上演了520场,观众超过23万余人,票房收入827万元,2006年11月赴新加坡巡演获得圆满成功,正式拉开了《金沙》巡演的序幕。此外,为了更好地利用金沙这一文化品牌的旅游价值,将加快具有金沙文化特质的城市礼品和上下游产品开发,并将其放大为产业项目推向国内外市场,目前已经成功开发金沙文化系列产品200多种。

  方向三

  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语:荣膺“最佳”,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提供支持。以项目为载体,进一步推进落实并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成都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对文化产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大机遇。依托“最佳”,文化产业的市场基础和潜力,都进一步夯实和壮大,用项目拉动产业发展,用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用机制带动产业发展,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热门话题。

  积极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

  据了解,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继续投资兴建建川博物馆聚落,在已经完成天府大剧院项目策划方案专家评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项目启动规划设计工作。结合承办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积极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项目,我市已于去年启动了占地数千亩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区”项目建设,积极构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努力打造成都文化旅游新品牌和民俗民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交易中心。此外,结合三道河永陵段水系改造工程,深度挖掘以永陵“二十四伎乐”为代表的唐文化内涵,实施“锦水花间”项目。以杜甫草堂博物馆为核心,初步建成了中国诗歌文化中心项目。该项目占地800余亩,由杜甫草堂、诗圣文化园、唐风街、诗歌公园(浣花公园)四大板块组成,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集交流展示、研究创作、活动庆典于一体的诗歌文化产业基地。随着诗歌文化品牌效应的日益扩大,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观众,2006年杜甫草堂的门票收入比2005年同比增长了51%。

  引导建立股份制文化企业集团

  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经济政策,结合成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有关方面将研究制定更为开放和有较大突破的文化产业政策,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和激励,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创造更好的条件。市文化局将引导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打破行业界限,组建文化经营实体,通过兼并重组、优化存量等方式,组建股份制文化企业集团。还将协调安排一定的政策性扶持资金用于发展文化产业,对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在文化系统内部,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文化产业运作机制,进一步明晰文化事业公益性和文化产业市场性的关系,尝试扩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积极探索符合文化系统自身规律的产业发展途径。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赵斌 采写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朱树喜 | 谢辉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